3-5月正值躁狂症高发时段,你注意到身边人的变化了吗?

来源:杏仁医生

 

【事情回顾】

 

南京市脑科医院心境障碍科医生曾经碰到过一个病人,平时人很热情,出手大方,经常请人吃饭送礼物给他人,因为家里条件不错,因此大家也不觉得奇怪,都说他很“大气”。直到他一下定了20套房子,并付了所有房子的首付款,总计达数百万元,家人才感觉不对劲,将他送到了脑科医院。

 

 

家人表示,除了爱花钱,患者平时情绪十分高涨,容易发脾气,睡眠少但整天非常精神,甚至可以说是亢奋,平时路上看到别人吵架也要凑上去,而且特别爱说话,一说起来就滔滔不绝。

 

经过诊断,医生确定这是典型的躁狂症。经过一段时间治疗,这位患者的病情已经稳定,睡眠正常,情绪平稳,而且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大手大脚了。

 

本文节选编译自UpToDate临床顾问 “成人双相障碍” 题,描述如下: 

  

引言

双相障碍常会扰乱心境、精力、睡眠、认知和行为,因此患者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维持工作和人际关系。在积极联合治疗背景下的药物治疗是最大程度减轻病况和自杀风险的核心环节。

 

推荐内容

 

 ● 双相心境发作和双相障碍通常是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进行诊断。

 

● 双相障碍患者可表现为躁狂,轻躁狂,或重性抑郁。双相障碍起病时的心境发作往往是重性抑郁。 

 

● 躁狂和双相重性抑郁常伴有精神病性特征,如妄想(执着于错误想法)和幻觉(虚假的感官知觉)。根据定义,轻躁狂患者不会出现精神病性症状。 

 

● 双相障碍患者大多至少存在一种精神性共病,常见的共病障碍包括:

• 焦虑障碍

• 物质使用障碍

•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

• 进食障碍

• 间歇性暴发型障碍

• 人格障碍

 

● 双相障碍患者共病一般躯体疾病的风险增加。 

 

● 多项利用标准化检测的研究证实,双相障碍患者在无症状期和心境发作期均出现神经认知功能受损,受损功能包括:注意力、言语记忆、执行功能和信息处理速度。 

 

● 大约10%-15%的双相障碍患者死于自杀,该比例高于一般人群。患者自杀身亡的危险因素包括无望感和自杀未遂史。 

 

● 双相障碍患者常企图自杀,相关因素包括从未结婚(单身)、身体或性虐待史、双相障碍发病年龄早(如<25岁)、抑郁症状、混合状态、逐渐加重的抑郁和躁狂发作、共病精神障碍,以及自杀死亡家族史。 

 

● 双相障碍患者比普通人群似乎更常见暴力行为,但此风险至少部分是缘于共病(如物质使用障碍)。此外,与其他精神障碍相比,攻击性行为可能更常见于双相障碍患者。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整日兴高采烈,得意洋洋;思维敏捷,常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待人热情,好管闲事和打抱不平;花钱大方,爱大肆购物,自称“有的是钱”……你也许还挺喜欢这种性格的人吧。但是,医生却说这可能是种病 —— 躁狂症。临床上,每年的3-5月是躁狂症复发率最高的时期。

 

 

 往期回顾:

 

《便血一定是直肠癌?别忘了还有它!》

《带你探索5岁男孩身上的“珊瑚”?》

《她面临截肢?什么是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

《春节聚餐,喝酒量力而行》

《拔牙拔出白血病?这口锅背的有点冤!》

 

想要更多内容?

打开UpToDate 就能检索你要的资料!】

 版权声明:杏仁医生原创内容,欢迎分享和转载,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