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杏仁医生
五一小长假快要来临了,各位小伙伴们是不是都很激动。正值春夏交接之际,正是踏青的好时节,但是!随着气温的升高,各种小虫子也活跃起来了。现在正是昆虫繁殖的旺盛期,加上南方雨水偏多,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昆虫咬伤。

被臭虫叮咬后皮肤反应情况因人而异,反应较重者皮肤上出现红斑、丘疹、风团或紫癜等损害,在损害中央有针头大的出血点或水疱。一只臭虫可连续叮咬多处,所以皮疹往往排列成线状或片状。主要在腰、臀、肩、踝部,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感,常因搔抓引起抓痕、血痂或继发感染。对臭虫敏感的患者,或一次被多个臭虫叮咬,可引起广泛的水肿性红斑或全身性风团,奇痒难忍。
隐翅虫的体内含有毒液,这种毒液呈强酸性,可以造成皮肤化学烧伤。隐翅虫本身不会蜇人,但在人身体上爬时,可以有少量毒液沾染皮肤造成轻度瘙痒和红肿。如果对身上的隐翅虫进行拍打,隐翅虫的身体被打碎后,毒液会大量流出,造成接触部位的皮炎。典型皮损为条状、斑片状或点簇状水肿性红斑,上有密集的丘疹、水疱及脓疱,部分脓疱融合成片,可出现糜烂、结痂,少数皮损中央可呈稍下陷的灰褐色表皮坏死;若侵犯眼睑时肿胀明显。自觉灼热、灼痛或瘙痒。严重者出现发热、头痛、头晕、恶心和浅表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病程约1周,愈后局部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
蜱虫:极端病例,可致死亡蜱虫在叮咬人畜吸血时多无痛感,因此不易被发觉。一旦被蜱虫叮咬后,其皮肤伤口处便会出现水肿、炎症等反应,甚至形成溃疡。有些蜱虫的唾液腺中含有麻痹神经的毒素,使人畜或其他动物寄主出现肌肉麻痹,严重时可引起瘫痪,这被称为“蜱瘫痪症”。极端病例,可致死亡。蜱还可以传播森林脑炎、Q热、斑疹伤寒,引发“蜱咬热”等等。其中螺旋体还可以引起莱姆病,表现为叮咬后数小时至几周内出现慢性迁移性红斑、发热、关节痛,然后出现心、神经系统和眼损害,危害很大。被跳蚤叮咬有别于被蚊虫叮咬,被跳蚤叮咬后,人体皮肤上常有一红点儿,且不止一处。另一个特征是被叮咬的部位多在膝盖以下之小腿。这是因为跳蚤的成虫、幼虫多栖息于地板的尘土内,羽化的成虫从地面跳上来咬人,所以被叮咬的部位大多是小腿。
能叮刺吸血的主要有革螨和恙螨,当人体皮肤被革螨叮咬后,主要表现为局部出现红色圆形水肿性丘疹、水疱,疹块直径0.5~1.0 cm,并伴有剧烈瘙痒的症状。革螨通常在动物饲养室、鸡窝、面粉厂、纱厂及野外场所等处活动并侵袭人群,主要叮咬部位多在腰部腋窝、腹股沟等处。而被恙螨叮咬后,被叮刺处一般在6~12个小时后出现一个直径3~6 mm的红色丘疹,并有痒感,而后在其中央形成一个水疱,最后形成黑褐色焦痂,焦痂脱落后就会形成浅表性溃疡。
蚊子:叮咬刺痛,皮疹自消蚊子的喙刺入皮肤后有刺痛感,在刺伤处可出现水肿性红斑、丘疹或风团,在皮损中央有一针头大小暗红色的瘀点,按压皮疹时不能完全褪色,在痛点周围出现苍白圈是其特征。皮疹一般2~3天内自行消退,但某些过敏体质者可出现明显的红肿,甚至大片瘀斑,伴有剧烈的瘙痒和灼痛感。
本文节选编译自UpToDate临床顾问 “昆虫叮咬” 专题,描述如下:
许多被蚊叮咬的人对蚊唾液变应原致敏,但只有少数人会发生对蚊的变态反应,最常见的是蚊叮咬所致的大局部反应。包括全身性过敏反应在内的全身反应罕见。
●对蚊叮咬所致大局部反应的治疗是对症的。
●对有恼人的瘙痒的患者,我们推荐口服无害的、非镇静类H1抗组胺药物。例如,西替利嗪,按适合年龄的剂量给予。
●对于有直径达数厘米的肿胀和硬结的患者,我们建议采用局部用糖皮质激素乳膏。我们通常采用0.1%的莫米松,一日2次,连用5-10日。
●对于有广泛的眶周肿胀影响视力、唇肿胀影响液体或食物的摄入、或肢体肿胀影响行动的患者,我们建议采用短疗程的口服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1mg/kg至最大剂量为50mg),一日1次,连用5-7日
那么大家该如何降低被昆虫咬伤的风险呢?
●外出游玩时穿上鞋子、长袖衣服和长裤。如果您比较担心蜱虫叮咬,可将裤脚扎到袜子里,并穿上浅色衣服,以便您能发现任何粘到身上的蜱虫。
●喷防虫喷雾剂。
●黎明和黄昏时(蚊子在此时最为活跃)待在室内。
●排干您家附近的积水,如嬉水池和水桶。蚊子会在积水里繁殖。
●当您外出时,把食物和饮料盖好。
●如果您看见螫刺性昆虫,应保持镇静,并慢慢退后。
●如果您居住在有火蚁的地区,应避免踩到蚁丘。
●如果您在家中或附近发现昆虫巢穴,可联系害虫防治组织来安全地清除该巢穴。

往期回顾:
《十人九痔,痔疮是小事?不要再对痔疮置之不理了!》
《柳絮飘,花纷飞,鼻炎再度来袭!》
《别再掏耳朵了!吓得我赶紧扔了手中的棉棒!》
《春天到了,野生蘑菇越来越鲜了》
《好好一个人,咋就禽流感了?》
想要更多内容?
【
打开UpToDate 就能检索你要的资料!】
版权声明:杏仁医生原创内容,欢迎分享和转载,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