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了,野生蘑菇越来越鲜了

来源:杏仁医生

 

据媒体报道,我国每年都有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常致人死亡,以春夏季最为多见。来看下国家卫计委2015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的通报。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2015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

 

▲ 2015年食物中毒事件报告情况 

 

第三季度(7-9月)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全年食物中毒事件总报告起数和总死亡人数的43.8%和62.8%。8月份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全年食物中毒事件总报告起数和总死亡人数的20.1%和33.1%。第二季度(4-6月)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占全年食物中毒总人数的29.6%。5月份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占全年食物中毒总人数的16.0%。 

 

▲ 中毒事件原因分类情况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占全年食物中毒总人数的53.7%。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全年食物中毒事件总报告起数和总死亡人数的40.2%和73.6%。 

 

我国毒蘑菇约有100多种,引起人严重中毒的有10余种,分布广泛。春天又来了,毒蘑菇正在东西南的北野地里悄无声息地生长,吸引一些农民群众前去采摘,悲剧也许又要发生。

 

▲ 豹斑毒伞(Amanita pantherina)

 

▲ 毒鹅膏菌(Amanita phalloides)

 

▲ 松乳菇

 

▲ 马勃菌(puffballs)

 

▲ 褐环乳牛肝菌(slippery jacks)

 

 

本文节选编译自UpToDate临床顾问 “毒蕈(毒蘑菇)中毒的处理” 题,描述如下: 

  

引言

可能摄入毒蕈的事件时常发生,但严重中毒并不常见。现已确定并表现为14种临床综合征的毒蕈毒素达有12类。毒蕈摄入后初步处理的关键步骤为:确定哪一类临床综合征占主导地位、开始一般支持治疗及针对该综合征采取任何特定治疗。

 

毒蕈中毒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含有可致命的环肽毒素(如,鹅膏毒素)毒蕈及鹅膏菌属中Amanita smithiana中毒。

 

推荐内容

● 毒蕈中毒经常发生,但严重中毒并不常见。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清楚摄入毒蕈的具体种类。

 

● 大多数病例中,根据临床表现进行中毒分类对指导进一步治疗最为有用,且可以更快速地确定摄入的毒蕈类型。

 

● 应联系当地中毒控制中心以帮助解决如下问题: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来判断可能摄入的毒蕈种类、对任何可供分析的毒蕈的识别及具体毒性作用的治疗。

 

● 进行早期评估并按需给予气道、呼吸和循环支持后,临床医生应有预见性的积极处理呕吐及腹泻所致液体丢失,因为呕吐和腹泻是摄入毒蕈的常见临床表现,同时准备好治疗任何可能的毒蕈综合征所致中毒。

 

● 我们推荐在摄入可能有毒毒蕈摄入1小时内就诊且是清醒的患者使用活性炭(Grade 1B)。 

 

● 我们推荐摄入了可能有毒的蕈类的患者不要在急诊科经洗胃或应用吐根糖浆进行胃排空(Grade 1B)。 

 

● 下列患者需要住院治疗:

• 摄入毒蕈后6小时以上才出现迟发性症状的患者

• 摄入毒蕈不到3小时出现早期症状,且尽管给予支持性治疗但6小时后仍具有症状的患者,或摄入多种毒蕈不到3小时出现早期症状的患者

• 存在横纹肌溶解、肝中毒或肾功能不全证据的患者

• 无症状,但强烈怀疑摄入含鹅膏毒素毒蕈的患者

• 无症状,但随访24小时仍不能确保安全的患者

 

● 含鹅膏毒素毒蕈(如,鹅膏毒菌)中毒或Amanita smithiana中毒的诊断和治疗将单独作更详细的讨论。 

 

因此,杏仁医生呼吁:

 

有关方面要高度重视,从现在起就组织人员深入到毒蘑菇生长地区,劝导群众不要去采食野生蘑菇。同时,要利用微信、手机信息、广播电视、图画等多种手段和途径向农民群众进行宣传、劝导,把食用毒蘑菇的严重危害性讲清讲透,使农民群众主动不采不吃野生蘑菇。

 

如果不幸出现中毒,要迅速呼叫救护车,在等待救护车期间进行催吐,可用手指、筷子等刺激咽喉部,促使患者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上医院时,要记得把毒蘑菇一起带到医院,方便医生辨别蘑菇种类,对症下药。

 

 

 往期回顾:

 

《好好一个人,咋就禽流感了?》

《3-5月正值躁狂症高发时段,你注意到身边人的变化了吗?》

《便血一定是直肠癌?别忘了还有它!》

《带你探索5岁男孩身上的“珊瑚”?》

《她面临截肢?什么是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

 

想要更多内容?

打开UpToDate 就能检索你要的资料!】

 版权声明:杏仁医生原创内容,欢迎分享和转载,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