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179年前的病历
来源:医界
6565号,疝病,林则徐,钦差大臣,原两湖总督,现为两广总督,从医学上,我们对此病案毫无兴趣,事实上我们从未见过这个病人。但是我想,对于这样一位著名人物,他的行为是中英这样两大国间关系破裂的近因。
这段文字来自179年前的一份病历。病人林则徐通常更为人所知的便是被记载为“虎门销烟”的历史事件。“虎门销烟”发生在1839年6月3日在那一天,钦差大臣林则徐下令在广东虎门当众销毁鸦片,前后23天,一共销毁鸦片2376254斤。我们的小学课文中这样评论道这一事件:“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因此,林则徐也成为了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历史书里说,他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与魏源合编了《海国图志》,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吟诵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也成为表达家国情怀的不朽诗篇。
1美国来华的第一位医生传教士
写下这份病历的是当时35岁的彼得·伯驾。
伯驾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父母都是公理会信徒。受家庭影响,15岁的伯驾也接受洗礼成为公理会的成员,逐渐萌生了成为传教士的念头。伯驾学习优异,29岁获得宣教执照。30岁通过耶鲁大学答辩,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也在这一年,伯驾被任命为传教士,派往中国。出发前,美国的外国传道部告诫伯驾:
“你掌握了内外科的医学知识,有机会的时候可以运用它们去为那里的人民接触肉体的痛苦。你也会同样准备好在可能的时候用我们的艺术和科学去帮助他们。但是你千万不要忘记,这些东西都只不过是对于福音的陪衬。一个医生或科学家的身份,尽管受人尊敬,或者在向中国传教中很有用——但是你千万不要让它代替或者干扰了你作为一个宗教教师的身份。”很明显,传道部强调的是,伯驾最重要的任务是传教,行医只是传教的一种手段。
1934年10月26日,伯驾终于踏上了广州的土地。他是美国派往中国的第五位新教传教士、是第二位驻广州的美国医生。但他同时也是美国来华的第一位医生传教士。
2用手术刀打开中国国门
1935年,刚到中国的伯驾发现:“眼疾在中国极为普遍,当地医生对此竟毫无办法。可以设想,我们专治眼疾一定会大受欢迎。”因此,伯驾在广州开设了“眼科医院”,又称为“新豆栏医院”。
也正如他所预料,他在中国的行医事业很快因为疗效良好并且不收诊金而在患者中获得良好口碑。西医并没有被人们因疑虑而拒绝,反而大受欢迎。
他这样写下那段忙碌的日子:“要使从未见过我的医院忙乱情形的人明白我的处境,从而得出公正的结论委实困难。他应在医院待一天,亲自接待病人。他应看一看在医院大门外、在大街上彻夜排队候诊的人,尤其是那些为求得到尽早治疗的妇女儿童。他还应看一看每天清晨从四面八方涌来的车马轿子。看一看那些官员、侍从、马夫、轿汉,是如何把整条街挤得水泄不通的。人们把孩子举过头顶,否则小孩就会窒息、挤伤。病人们得先排队候检,然后才能挂号,最后进入医院由医生诊治…..各级官员、从县官直至省级司法官,也只能与其子民同坐医生桌前,等待外国医生恩赐。”
最早用中文出版的期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1838年详细介绍了伯驾的医院。文中写道:
道光十四年(1834年),有医生名谓伯驾,自北亚墨理加国来,自怀慈心,普爱万民,不可视困危而不持不扶也。始到广州府,暂往新嘉坡,再返,于十三行内开医院焉,其宅广,其房多矣。恃上帝之子耶稣之全能,伏祈恩赐德慧术,知医杂病矣。如此服药开方,无不效也。虽昼夜劳苦,然不取人之钱,而白白疗症。设使病痼许病人寓医院。闾阎之人贫乏无钱,悦然供给饮食,待病愈回家矣。自无财帛,各国远客驻粤贸易并汉责商一位联名签题银几千有余元,致买药材还赁行之钱。既使病豁然而脱,大有名声。病人不远一千里而来,得医矣。传说此事者亲眼看医院之士民云集、挤拥,老幼男女如曦来。莫说广东各府厅州县之人,就是福建、浙江、江西、江苏、安徽、山西各省居民求医矣。儒农官员,各品人等病来愈去矣。
除了当时的新闻报道,许多就诊的患者也发表了就医体验。其中最有意思的当属一位重获光明的眼病患者。他写了一首四绝表达了对这个洋大夫的依依不舍:
“寻医留住五羊城,幸遇真人善点睛。已喜拨云能见日,从教污浊转清明。
昨秋重九始登楼,自得登楼疾渐疗。费尽劳心余两月,明朝何忍别孤舟。
家书催入五羊城,一夕愁闻折柳声。安得与君长久叙,楼头话到日重明。
良医相叙怕相离.一别从订后会期。来年问我重游日,正听街头卖杏时。”
在诗里,我们知道这个病人原先患有眼疾,听闻伯驾的大名来到广州,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恢复了视力。
最有意思的是这两句:“安得与君长久叙,楼头话到日重明。”遥想在整部近代史都尚未开始的清朝末年,我们一位祖辈因为眼疾治好激动地想与一位金发碧眼的洋人彻夜谈话。这有些奇幻的想象在今天的我们听来甚至有些肉麻,但也充分说明了当时西医刚刚传入时的神效给人们带来的震撼。
我们或许也能猜想,当时的人们对西医并没有那么地愚昧与排斥,“中”“外”之间的隔膜似乎也没有今天想象中的那样深重。
3借医传教
英国医生郭雷枢也发现了通过医疗活动来与中国人沟通、交往的便利之处。1835年12月,他发表了《关于任用医生作为对华传教士商榷书》,提出了“借医传教”的主张。
他倡议道:“请各位想一想,拥有三亿六千万生灵的帝国,几乎还没有真正见到科学之光,基督教刚刚射下一丝温暖的光芒,关于物质和精神、宇宙和天道的理论,他们一无所知……为了使中国的休眠心灵苏醒过来,难道我们不应该看到医药真理的崇高价值,以美好的希望予以引进,使之成为宗教真理的侍女?”
伯驾赞同这一主张,并积极参与了筹建“中华医学传教会”的活动。1838年,该传教会在广州成立。其目的“在于吁请医务界诸君为中国人提供一般医疗、药品和护理的无偿服务,对于医务界诸君的支助和酬报目前不在考虑之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把医疗当成慈善来做。
在成立大会上,他们这样评价自身的目的:“就目前我们所致力的这一慈善事业而言,和其他任何事业相比,纯洁而不计利益的动机最清晰地显示出来。”
诚然,无偿医疗确实可以称得上是纯洁。然而“不计利益”却不等于“毫无目的”。在他们眼里,当时的国人仍“未开化”,需要他们来传播福音。尽管我承认这种宗教献身精神有崇高的意味,但自命为拯救者的他们也确实带有一种傲慢。
4未曾谋面的病人
1839年,身患氙气的林则徐被派到广州禁烟。
有人说是有人向林则徐介绍这位西医,也有学者认为是伯驾给林则徐写信才引起林则徐的注意。1939年6月,正是虎门销烟的发生的时段,伯驾写信给林则徐,自称“中国的朋友”,表明了反对鸦片贸易的态度,但是认为林则徐的一些做法冒犯了英国,认为解决办法是“存在于所有友好的国家之间”的“体面的条约”。没有其他的材料能够说明林则徐在读到这封信时的反应。然而确定的是,他并非“封建腐朽老顽固”地认为伯驾的提议冒犯了“天朝上国”,反而开始与伯驾有了接触。
6月10日,林则徐第一次派密使会见伯驾。密使开始承诺林则徐将为他发放一张通行证,以便伯驾可以前往虎门见他。但是伯驾与林则徐密使的会面遭到了浩官的强烈干涉。他恳求伯驾,如果拜见林则徐,只谈论医学和西方风俗,不要谈论贸易和鸦片问题。六周后,浩官又转告伯驾,林则徐取消了与他的见面。史料中的“浩官”应该就是“伍浩官”,他是当时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怡和洋行的主人。怡和洋行主要跟英国人做贸易,因此我猜想,他或许受了英国人的嘱托,不希望美国人介入到冲突里来。
然而,林则徐与伯驾的来往仍在继续。林则徐请伯驾帮忙翻译《各国律例》的部分章节。之后,林又在两个问题上向伯驾咨询:一是希望伯驾提供“可以治疗所有吸食鸦片者的药方”;二是提供一些治疗疝气的建议。前者为公,后者为私。伯驾把关于疝气的解释寄给林则徐,并说他有一种器具或许对疝气患者有好处,但必须亲自为患者戴上。也许伯驾仍想与林则徐见一面。
然而林则徐仍然没有与他会面。1839年9月中旬,两个林则徐幕僚前来求治疝气,伯驾为其佩戴了一条疝带。后来又来了一位称是林则徐的弟弟的人,他说如果一条疝带适合他,也应该适合他哥哥。为确保疝带适合于肥胖的林则徐,其弟将伯驾所有的六条疝带都拿去了。
有些人评论说,在当时,伯驾是个“番鬼”,而林则徐充满了“天朝上官”的观念,与他会面将有失“官体”。这种观点是不值一驳的。作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曾与其它外国人有所接触,并且了解一些外语。并且,在与伯驾的短暂交往中,他也曾经想要与伯驾见一面。可以确定的是,林则徐并非因为脑子里的“顽固思想”而不与伯驾见面。但具体为何,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
但是林则徐睁眼看世界,也并不意味着看得清楚。他不拒绝了解外国人、外部世界,也不意味着他拥有了现代的思维与现代的世界观。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魏源在稍后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或许也是林对待内心的看法。尽管清朝在虎门销烟之后遭到了战争失败,但是,面对蛮夷们,士大夫心里或许仍是处变不惊的傲慢。
故事的发展从来都可以在开头找到原因。一方是远涉重洋的上帝福音,一方是自命不凡的天朝上国。两种傲慢在广州没有碰面,却冲撞出了一部中国近代史的火花。
更多推荐
医生护士手术室打架,医院回应是情侣闹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