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周报丨给你多少钱,你才心甘情愿大年三十值夜班?

 
辛辣重口的医疗圈时事点评 
 

跟杏仁哥一起换个姿势看新闻  

 

最近听到一群女同事聊天,其中两个怀孕了,就聊怀孕的事。

 

后来就聊到未婚先孕,说好多男的都是先上车后买票...

 

 

这时,旁边一男同事说:“那是因为现在的车票太难买了!”

 

 

咱先不论这男同志最后是什么下场,就说今年的火车票,是真难买!

 

今天还没抢到回家车票的杏仁哥我已经准备拼车回家了...

 

 

最近几天,几千万在外地假装生活的人们,突然紧张了起来,“抢到票了吗”代替了同事间的互相问候,刷了5次屏都是求加速的朋友圈彻底成为了票圈。

 

 

在卡到变形的12306验证码面前,十三亿中国人同时感觉到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

 

 

快过年了,家离得远的医生大大们,你们回家的车票抢到了吗?

 

医生大大:

 

 

什么,还没买到?!那不是赶不上和家人一起过年了吗?

 

 

 

医生大大:今年年三十,我值班。

 

年三十都要值班?家里人没意见吗?

 

医生大大:他们习惯了...

 

 

 

 

 

 

 

 

又是一年辞旧迎新时,打包一年的收获,人们纷纷踏上归途。

 

而一张值班表,却让万千医生回家的路却越来越远……

 

 

最近看到一个专门为中国医生春节值班做的调研,

 

结果显示32%的医生因工作未能回家。

 

 

多数医生春节假期期间需要加班2-3天...

 

 

而杏仁哥咨询过的几位往年春节值班的医生,他们大多从未因为春节值班而得到额外奖励,最多的一位不过是科主任私人发的200红包+食堂准备的一顿饺子。

 

而由于年三十大部分店家、外卖都歇业了,所以大部分的医生大大连饺子也吃不上,在我们都吃腻了年夜饭的大鱼大肉时,便利食品一向是他们年夜饭的唯一选择...

 

 

要知道,这种付出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而是十年,二十年,一直到你不再当医生的那一刻……

 

这样真的好吗?

 

 

曾经听过某个院长在接受采访春节值班医生情况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值班表上每一个医生的名字身上都承担着神圣的责任和使命

 

乍一听这样的话是在夸奖咱们医生。

 

 

可以,当这样的夸奖成为常态后,我们医生的节假日值班,就成了压在医生头上,不得不去做的一个神圣的责任和使命

 

话句话说,医生不愿意在假期值班,就是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这,就是典型的——“道德绑架”

 

 

 

 

不知道医生大大们忙碌的工作之余会不会看一个最近还挺火的综艺节目,叫做“奇葩说”。

 

最近的一期节目中,有这么一段话,打动了我——

 

所以,我在此也想问问,凭什么医生就要在宝贵的春节假期,必须去无私的奉献自己?!

 

如果可以,我希望能给所有医生可选择的空间——

 

他们可以选择不值班,陪伴着自己的家人度过那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时刻。

 

 

也可以选择值班,但这是因为假期值班可以获得可观的报酬

 

这报酬可以是一笔普通医生不愿意拒绝的加班费,能在他放弃了春节与家人团聚之后,能用这笔加班费带着全家去稍远的地方看看世界。

 

 

这报酬也可以是一段较长的假期,可以给医生更多的时间,去更多的陪伴父母、子女,去抛开繁重的工作,给自己一段饱满的休息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

 

 

在新的一年里,请让每一位中国医生的每一分付出,都有回报!

 

再聊聊下一件事吧~

 

上周,人民日报微信头条中,一个“白衣天使小姐姐在昆明街头救活猝死少年”的视频火遍网络,感动了无数人。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月2日云南昆明街头,一位14岁男孩突然倒地,一名年轻女护士正好路过,立即跪地对他进行了胸外按压等急救措施,2分钟后男孩恢复了心跳和意识,送医后已无大碍。

 

 

救人的白衣小姐姐,她忘我的神情,专业的操作让人动容。

 

这一刻——

 

 

正能量的事情每天每时每刻都在上演,但是能被别人拍摄到然后传上网的并不多。

 

所以,这位小姐姐当时就出名了!

 

白衣小姐姐的善举得到了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的一致夸奖以及亿万网友的点赞。

 

 

可是,小姐姐救人的视频在网上传开后,却有医疗界同行却对小姐姐救人的方法提出了质疑。

 

1月4日,一名急救专业人士@急救科普人 发声质疑: “救援视频中没有看到,女护士判断病人是否有反应有呼吸。”
另一名博主@急诊夜鹰  认为: 从视频看,倒地者一按就有躯体活动,男孩可能并没有心脏骤停,并不需要心肺复苏。
有些人的言语轻蔑当中还带有尖酸刻薄.....
哎呀,小姑娘,这么一个大活人,你怎么你怎么还给人家心肺复苏呢?你平时考试合格了么?

 

 

其实,类似的言论在医生圈子里早就不绝于耳。

 

当人们站在事后,在一切都尘埃落定时,站着说话确实腰不疼。

 

首先,我们要承认一点,就是就媒体报道的视频剪辑中,该护士的胸外按压确实不那么规范。

 

 

但是,这就能成为我们冷嘲热讽的理由了吗?

 

那些指手画脚的专家是否曾想过:如果你是那位倒在地上的孩子,你会期待着来自围观人群中伸出的是一双援手,还是一个个闪烁游离,瞻前顾后的眼神?

 

 

关键时刻伸出的援手,总比事后键盘侠来得有温度。

 

上周,按断老人肋骨救回老人姓名反被告的人才刚刚沉冤昭雪,

 

 

这星期,我们又要面对一位“白衣英雄”被同行冷嘲热讽。

 

 

所以,让我真正担心是:我们的万千医生护士,或者医学生们,今后在面对这种情况下,还要去考虑我操作是不是不够规范,是不是不要冒头,是不是要假装没看见。

 

 

我希望的是大家都能去做,至少你们比路人更有经验和理论。

 

因为没人能保证得了,哪天躺在路上的人是不是你自己,是不是你的家人...

 

 

 

 

 

美国一名7岁男孩意外吞下AirPod被送医。

 

而后,医生拍出来的X光片就长这样了——

 
 
 
 
医生通过X光找到了AirPod的位置,表示过几天AirPod会自行出来...
 
 
男孩母亲称,耳机是男孩的圣诞礼物,但该男孩现在要求离手机远些,他担心耳机在他胃里播放音乐。
 
有点惨但是也有点好笑!

 

 

 

那么,就让咱们在这份笑声中,结束本期周报吧!

 

医生大大们,下期见!

 

 

杏仁周报丨2020,会对咱们中国医生好一点吗?

 

医生圆桌会——医生接连过劳猝死,谁最应该担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