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圆桌会——医生接连过劳猝死,谁最应该担责?
2019年12月18日上午上班时,石君同志查完30多个病人房后,突发疾病,经抢救医治无效于2019年12月20日上午8:30去世,年仅39岁;
12月16日晚,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杨立峰医生因突发疾病,经全院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年仅39岁;
12月13日上午,原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二科副主任谭洪勇教授,在与多发性骨髓瘤顽强战斗两年后,不幸离世,年仅51岁;
12月12日凌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普外科执行副主任兼肝外科执行主任陈培因病医治无效去世,终年49岁;
11月1日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年仅30岁的麻醉科医师江金健被发现心脏骤停,医院虽组织了全力抢救,依然未能挽回他的生命。
近两个月,我们知道的就有5位医生因过度劳累突发疾病抑或心脏骤停,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近年来,社交媒体有关医生过劳猝死的新闻频频出现,每次都让我们深感震惊与痛惜。
已经逝去的医生已无法挽回,但应该留下一些反思。
医学生毕业后培训计划愈发规范化的背后,越来越多年轻医生正在经历体力和精神上的双重崩溃。对于一名年轻医生来说,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不过是家常便饭。
医生这样的工作制度在大多数其他行业是不可接受的,那么为什么到了医疗领域就变成理所应当了呢?
作为医生,面对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模式持一个怎样的态度?
前不久,某市人民医院发布了2019 的招生简章,其中一项条件很严苛:护理学该项要求女生162以上,体重55公斤一下;男172以上。
这对女生就意味着,身高162以上的要控制身材,身高162以上的根本就没戏,这哪是选护士,简直就像一场选美大赛。
“医院招聘要求身高和体重”,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很多医院的招聘中都有这项要求。
招聘看身材颜值?你还遇到过哪些奇葩的招聘要求?
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在公众号发了一篇《位89岁老人的最后44天:严重中风后被迫辗转四家医院》引起了很多医生的共鸣。
11月8日,章程89岁的母亲突发中风,进入一家三甲医院。
住院第11天,医生表示住院不能超过15天,需要转院。
进入第二家三甲才一周,又不得不转,因为医保控费,住院费用不能超过3万。
转入一家二级医院3天后,还要继续转,因为这家医院对章母的病情无能为力。
章程的母亲像候鸟一样辗转,又进了一家三甲医院,辗转44天后坚持不住了,这次,她终于不用再转院……
医保控费,因为医药费用越用越多,有的患者住院15天病没治好却必须转院,这里为难的是患者也是医生。
住院治疗,一直到情况稳定再出院,这一合情合理、再简单不过的普适原则,为何在现实中行不通了?现象背后是在医政、医保的双重政策叠加之下,医院为了方便管理像分蛋糕一样分到科室,再下达到每位医生身上,最终这个“锅”还是要医生来背。
拿广州来说,在大数据DRGs施行仅两年,各家医院尚在摸索新规则的情况下,医院、医生自然不敢冒险,尤其到年底时分,更是对接收住院病人慎之又慎。负责看病的医生,同时也不得不成为一个“算账的人”。
DRGs其实是把双刃剑,要用好还是有挑战性的。
医保控费究竟是没钱了,还是监管缺失?
相亲对象听说我规培,看都不看就拒绝了
对于其他行业来说,穷是20出头的年轻人共同的失落,到了30岁,他们已经觉得到了人生的另一个节点了。但对学医的我们来说,30开头却还是人家20岁一样。穷,是常有的。
当你从医学院出来,那些和你一起哭穷的同龄人都已经成家立业,孩子都可以打酱油了,而你不仅是个单身狗,而且还穷。后来,三年规培下来,一分钱都没存下, 相亲对象听说我规培,看都不看就拒绝了。
学医的你,真的穷到觉得自己没资格谈恋爱了吗?
......
上期评论精选:《医生圆桌会——身为医生却以患者身份卷入医疗纠纷,该不该讨个说法?》
Tip:每季度我们会精选整理每期中呼声最高的提案或建议,以栏目组的名义投递至卫计委官网的——“主任信箱”。还请各位医生献计献策,踊跃发言,为中国医疗事业尽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