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周报丨“零容忍”6年了...中国医生还要忍多久?
跟杏仁哥一起换个姿势看新闻
不知不觉间,2019年背着咱们悄悄的走了,头也不回...
又到了一年一次给自己订立新年计划的时候了!
虽然,这些新年新目标的结果最终大概率都是一样的。
(19年初定的目标大家都实现了吗?)
但是在刚定下目标的这几天,大家还是会打上鸡血,以全新的昂扬的姿态面对这新的一年。
而每到这时候,我们的那些成功学大师,创业导师,人生指路人们都将悉数粉墨登场。
售卖着一份份属于当代人的“焦虑感”。
而当我们付了那“智商税”,干下了那碗鸡汤,打上了那针鸡血后,生活的种种,却让大部分人认清了这个不争的事实——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能苟延残喘下去已经很不容易了!
不由得想起了这么一个小故事,
黄鼠狼在养鸡场山崖边立了块碑,写道:“不勇敢地飞下去,你怎么知道自己原来是一只搏击长空的鹰?!”
从此以后,黄鼠狼每天都能在崖底吃到那些摔死的鸡!
所以,杏仁哥我从今年开始,再也不订什么新年计划了。
但是,元旦到春节这段时间对我来说是最茫然的,因为在我的概念里,他既可以算新年伊始,也可以算年末,反正没有任何想法目标,完全没有心劲去努力学习工作。
这种状态可能会一直持续到春节后收假,那时候才觉得,新的一年开始了,该干正事了。
但是,上周发生的那起轰动全国的杀医事件,却让我们所有关心着医生的人们,坐不住了!
近一周以来的圈内新闻,全部围绕着一位医生而起——
“杨文”
2019年12月24日,一位医生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她是北京民航总院的副主任医师杨文。
凌晨六点,杨医生伏案工作时突遭一位患者家属背后袭击,短短两分钟,杨医生的颈部严重损伤,她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倒在了一片血泊之中。
(监控视频截图)
目前,凶手已被依法逮捕。可惜的是,杨医生最终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于 25 日凌晨离世。
随后,北京警方@平安朝阳 发布公告,称行凶者目前已被刑事拘留。
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宣传司新闻网络处副处长成义表示,这不是医患纠纷问题,这是非常严重的刑事犯罪。
12月27日,北京市检察院第三分院经依法审查,对在北京市朝阳区民航总医院急诊科抢救室内行凶的犯罪嫌疑人孙文斌,以涉嫌故意杀人罪批准逮捕。
而与以往的医疗暴力案件相比,这份批捕令,并没有给医务人员带来多大安慰。
12月27日,杨文医生被杀害时的监控视频曝光,很多人看了视频的医生难掩悲愤之情——“简直是丧心病狂!”。
一个医生,全心全意奉献给医疗事业,病人家属要求将95岁高龄患者完完全全地治好,不能出现一点问题,事后一边是倒在椅子上的杨医生,和那个畜生的刀刀致命,一边是安然无恙的病人和一旁冷漠玩手机的病人家属。
说真的,我不知道中国的医疗该怎么走了......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医院里充满了铺天盖地的戾气。
杏仁哥发现,在大多数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患者眼中,太多的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被归结给了医院和医生。
我随手盘点了2011-2016年我国法院审理判决的几起医疗暴力案件——
2014年,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名肺癌并多发转移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参与抢救的值班女医生和怀孕五个半月的值班护士被患者家属团团围住逼迫下跪并实施暴力殴打。医生王雅颅脑损伤,护士谭小飞晚期先兆流产;
2015年,陕西省榆林市第二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刘医生因制止患者插队,左眼球被插队者打裂;
2016年,山西长治一女医生因拒绝家属“按百度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被刺9刀,导致心脏破裂;
2017年,江苏人民医院肝胆科主任、长江学者孙倍成因批评黄牛代人挂号牟利,怀恨在心的黄牛多次踩点后将孙医生反锁在办公室,捂嘴殴打,然后拿刀捅;
2017年,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超声科主任经翔被曾诊治的一肝癌患者砍伤,导致颈静脉破裂,耳朵呈粉碎状;
2018年,南昌大学二附院一患者检查出艾滋病阳性,遂持刀捅伤抽血护士。
这些伤医事件的行凶者并没有引发舆论的大规模关注,因为中国社会对潜在医闹报复犯罪缺乏威慑。
杨文医生出事后,我又去各个平台看了看这几天的评论。
然后,发现了他们——
当下的物质社会,人们一切向钱看齐,于是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被一把抹去。医生变成了一名他们眼中可以随意出钱招雇的奴隶。
他们不尊重知识,不信任专业权威。
现在剪个头发都要几十块,看个病挂个号才十几块。
而这些人他们宁可相信土办法,也不相信医生的检测结果。
而中国的医生,我们的医院,在面对种种来自社会的恶意揣测,来自加害者的拳脚相向的时候,却总是一味的避让...
近日,贵阳一医院的护士在向一名女子询问孩子病情时,突然被女子打了一耳光并遭其辱骂。
经检查,护士面部软组织挫伤,需住院治疗。被打女护士母亲哽咽称,孩子在单亲家庭长大,自己从来就没打过她,从来不责骂她一句。
母亲质问打人女子:“你也是妈妈,我也是妈妈,我给你孩子一耳光,你心情如何?”
12月20日,动手打人的女子来到医院,向护士道歉,称只是孩子病急,情绪激动,一时冲动出手的。
最终,医院给这位被打受伤的护士颁发了“委屈奖”,以对此事作出处理。
台湾女孩林奕含生前遭受性侵,她写下《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书后不久自杀了。
她在书中用生气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当成美德是这个伪善的世界维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有时候,生气才是美德。”
我们应该生气,应该很生气,表达出自己的最真实的愤怒,
说到底,我们的医患矛盾不过是底层老百姓的互搏罢了。
中国人怕官、怕权贵,可从来不怕医生。
说深点,患者及其家属伤害手无寸铁的医生那是毫无忌惮...
你让他们去法院或者卫生委闹一闹,看他们敢不敢!
下面这张图,是这几天因为杨文一事在朋友圈里传的很火的一张图——
但杏仁哥看到了其实心里是不太舒服的。
虽说图上的这句话乍看下来是在帮着医生说话,强调着医生的价值。
但我总觉得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论调,让医生变得越来越像人们的一个看病机器,一个没有感情的物件,一个应当充分利用的矿产,一个用完即可的工具...
我们更应该思考的,不是一个医生作为医生能对社会有多大贡献,而是将她视作为一个或生生的“人”。
一个医生的离开意味着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是一个丈夫失去了挚爱,是一对老人没有了女儿,是一个孩子没有了母亲...
每一起“医闹”事件只有犯罪嫌疑人和受害者,没有医患关系。
不是什么“医患矛盾”,这就是“杀人”。
杀了人,请偿命!
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刚刚表决通过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规定: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威胁、危害医疗卫生人员人身安全,侵犯医疗卫生人员人格尊严,对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现场)
不知道为什么,杏仁哥觉得这个卡在这个时间节点出来的“新”政,有那么一丝丝熟悉的味道。
大家还记得“零容忍”我们喊了多少年了吗?
6年过去了,有多少效果呢?
事实告诉我们,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
其实并不只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针对医生群里的暴力事件,都是各国不可言说的痛,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他们都是怎么做的吧——
·美国
在美国,中部俄亥俄州,当你去克利夫兰诊所急诊科时,不管是作为病人、家人还是朋友,一个大牌子会引导你走向金属探测器。
一名警察检查所有的袋子,然后指示你穿过金属探测器。在某些情况下, 使用金属棒,即使是在担架上的病人也是如此。
克利夫兰诊所的官员说, 他们每年没收数千件武器,如刀具、胡椒喷雾和枪支。安装这些金属探测器就是为了对付暴力对待医护人员这一大问题。
·德国
德国,保险公司成立了一个行业自律组织——行业协会监管委员会,该委员会的职责就是对于入会的医院进行监管,将医疗费用、护理费用转嫁到医疗保险机构。
这样做一方面减轻了医院的负担,及时将医患纠纷转移到医院外,使医院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的就医秩序,另一方面也使得患方能够及时从保险公司获得赔偿,将向医院索偿的权利转移给保险公司。
而保险公司相对患方来说实力雄厚,这样也从一定程度上促使医院尽量完善自己的医疗技术。
·日本
日本各地的医师会设置了“医事纷争处理委员会”。这些委员会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协调解决医疗纠纷问题,避免医闹事件的出现。
·俄罗斯
在俄罗斯,如果发生医疗事故,患者可直接向医院、医院上级领导部门、当地司法机关和医保机构提出索赔要求,这样其实既保护了医院,也减少“医闹”的发生。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将暴力伤医列为重罪,最高刑期可达14年。
2011年,澳大利亚通过了两项旨在加强医院安全保障工作,确保医护人员人身安全的决议。
2017年澳大利亚维州政府升级法规:冲撞、试图伤害警察、医护人员及其他急救服务工作人员,将面临强制性最少2年刑期,最高20年的刑期;任何让警察及医护人员置于危险之中的行为,最高可判10年。而且所有因此被拘留的人都不可被保释。
·加拿大
2008年,加拿大出台《院内攻击性行为的防范与治理机制》,其中的核心为“白色警戒行动组”,指的是医院内配置专门的应急安全工作组,主要协助医院处理患者的暴力威胁行为。当医护人员出现危险时,可立即呼叫白色警戒行动组。
综合来说,上述这些国家,通过国家暴力机关的重点关注,严格的法律保障,合理的调解机构,成熟的保险赔付机制,很大程度上组织了矛盾的发生。
或许,这才是那颗真正能缓解医患矛盾的良药。
学医的小伙伴们不知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规律:
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在咱们的课本中,不少需要比喻描述的专业术语中,我们的编者老师执着的热衷于用美味的食物作类比...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几道“医界名吃”吧~
——“菜花状结核分枝杆菌”
——“支原体和细菌L型菌落呈油煎蛋样”
——“(肠外阿米巴病)肝穿刺可见‘巧克力酱’样脓液”
——“像炒面的一团团蛔虫群”
——“前列腺呈前后稍扁的栗子型”
——婴幼儿腹泻便似“蛋花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可见“洗肉水样”便;重症霍乱、副霍乱可见“米泔水样”便;出血性小肠炎为“赤豆汤”样便。
(为了大家还能吃得下饭...)
想问问咱们敬爱的编者老师们,喜欢用食物名字来做专业比喻表述的这个“恶趣味”,考虑过学咱们医生大大们的吃饭问题吗?
也不知道,有多少医学生们,从此对“菜花”“蛋花汤”之类的食物产生了心理阴影...
不过,算算时间也到饭点了,医生大大们看到了上面这些“食物”名后,想来也都饿了吧!
那么,祝各位吃好喝好~
我们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杏仁周报丨当代成年人疾病诱因:单身、自拍、教孩子写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