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周报丨打了谁的脸?柳叶刀新年发文——《保护中国医生》

 
辛辣重口的医疗圈时事点评 
 

跟杏仁哥一起换个姿势看新闻  

 

终于,春节假期来了!

 

在万千大众都期待着尽早回家,空气中充斥着假期即将来临的喜悦时,有些人却莫名有些手足无措...

 

 

比如,杏仁哥我:

 

一来,我这辈几个兄弟姐妹里就我一个还单身没着落的,春节饭局上少不了要面对七大姑八大姨的轮番轰炸。

 

 

轰炸结束后,就要照例开启新一轮的相亲长跑...

 

二来,长假一开始,我一到家,我妈的唠唠叨叨模式就要正式开启了...

 

 

在家嫌你不出门,出门嫌你不着家。干活说你干不好,不干活又嫌你懒。

 

 

所以,这整个春节,我与家族的亲情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这就是杏仁哥我身为一个资深大龄单身宅的标志:

 

无论春节放假见了多少人,去了多少地方都感觉不对付,

 

只有连续在家躺几天玩手机才叫真正的休息。

 

 

 

 而我们的医生大大更可怜,他们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最近,又有一位医生大大喜提热搜——

 

 
连续两周每天多台手术后,大竹县人民医院杨医生在回家途中的电梯内多次打呵欠,继而摔倒两次,磕断两颗门牙...
 
 
醒后被送到医院治疗。第二天,他回到工作岗位上。
 
 
杨医生说,自己都不记得当天做了几台手术了。其科室工作人员介绍,杨医生除了周末几乎都是科室为家,晚上11点回家是常事。上次回家路上摔倒后,科室留下了家里的电话,预防突发。
 
杨医生也表示:“现在必须晚上12点前睡觉。”
 
 
在为医生敬业感动的同时,我们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中国医生的休息问题了...
 
首先,我想劝劝咱们这些年来频繁报道的“疲劳开刀”的医生们,你们这样硬撑着去手术,手术质量会怎样?患者的安全能得到保证吗?
 
 
再来,我想问问咱们的医院管理者,医生如此精神状态如何能把手术做好?如何能持续的提供医疗资源?
 
杀鸡取卵也不过如此!
 

 

 

一位医生的倒下,可能是医生自己的问题,也可能是医院制度的问题,但这些年来摔倒的医生未免也太多了点吧...

 

2019年12月,短短10天内,就有三名工作在一线的临床医生永远离开了我们:

 

➤2019年12月12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主任医师陈培疑因“暴发性心肌炎”医治无效去世,终年49岁。
➤2019年12月16日20:16,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杨立峰医师因突发疾病,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不幸离世,终年39岁;
➤2019年12月18日上午,江西省上高县人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石君医师上班时突发疾病,经抢救医治无效于2019年12月20日上午8:30去世,年仅39岁。

 

他们都是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都是科室的骨干,也都是家里的顶梁柱。

 

他们都很年轻……

 

 

给医生休个假真的就很难吗?

 

近年来,医院也在节假日开设门诊,有的甚至实现了“门诊365天无休”。

 

 

然而,服务节奏跟上了,医生资源愈显短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和人口政策的改变,医疗和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16年12年间,我国注册的医师人数仅增长2倍,而在此期间就诊需求增加了6倍。

 

 

从图上可以看出,中国医生的人数为百万数量级,而就诊需求为十亿数量级,相差整整1000倍!

 

 

更何况,咱们中国医生在繁重的工作中,还面临着来自医闹、医暴的无休止的纠缠...

 

 

1月18日,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发生一起严重的有预谋的伤医事件。

 

涉事医院神经内科三位医生在抢救一位大面积心肌梗死的病人过程中,遭到病人家属的群殴,家属并扬言抢救不活,就要“sha si”医生。一位医生被扇耳光,一位医生头部外伤当场倒地,一位医生被打到鼻骨骨折,仍然坚持抢救病人。

 

(现场视频)

 

1月19日,合江县公安局对此事件发布了警情通报。

 

目前,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当事人李某训被依法刑事拘留,其他当事人正接受进一步调查,案件正进一步侦办中。

 

2020柳叶刀开年第一篇,标题就是——《Protecting Chinese doctors》

 

 

 

中国医生被暴力伤医的情况,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想知道,我们的某些领导们,在看完这样一篇文章后,脸还好吗?

 

 

鼠年来了,衷心的期待这新的一年中,能产生些新的气象,能让中国医生在步履蹒跚低头赶夜路时,看到一丝丝曙光!

 

 

大过年的,咱们就少说点闹心的,给大家报点好消息吧——

 

杀医者孙文斌,被判死刑!

 

 

 

 2020年1月16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被告人孙文斌故意杀人一案,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孙文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不管怎么说,杀人偿命了!

 

这这次判的快,判的准,可慰杨文医生在天之灵了...

 

 

那么,死刑之后呢?

 

杏仁哥我,真的不愿意看到这种悲剧再重演了,培养一名合格的医生,需要几十年!

 

 

而这几十年如一日的寒窗苦读,却换来了杨文医生的离开...

 

只求这次的判决,能让这个社会意识到医生这个职业,所需要的最起码的尊重和理解吧...

 

不然,真若干年后,没有人会愿意当一名医生!

 

 

 

 

 

 

 

隶属于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科赫研究所(Koch Institute)是全球最富盛名的癌症研究中心之一。

 

它因其层出不穷的突破性科学发现而闻名,也因为其致力挖掘科学之美而为人知晓。

 

如果你在波士顿剑桥地区与这家研究所擦肩而过,一定会被它放置在一楼长廊中的生物医学美图所吸引。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从这些图片里窥见自然的美妙与神奇。

 

 被光照亮的神经发育过程

 

图片来源:Matheus Victor,蔡立慧(Picower Institute for Learning and Memory)

 

大脑正常功能的行使离不开“兴奋性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两者之间的平衡。在这张图片里,经过基因编辑,可被光激活的神经元(蓝色和白色)在模拟大脑发育的信号作用下,能够被激活。图片前景中的电极能够记录细胞之间的信号传导,揭示了神经网络发育过程的重要信息。利用这一工具,蔡立慧教授团队正在探索阿兹海默病的病发过程中,神经元兴奋与抑制之间的同步节律会怎样受到影响。

 

用机器学习改良癌症疗法

 

图片来源:Daniel Reker,Jee Won Yang,Natsuda Navamajiti,Ruonan Cao,Dong Soo Yun,Giovanni Traverso,Robert Langer(Koch Institute at MIT) 

 

这张科学图片将分子动态模拟与电子显微镜成像完美结合到了一起,展现的是一款叫做索拉非尼(sorafenib)的抗癌药物。与许多其他抗癌疗法一样,索拉非尼会自发形成错综复杂的纳米结构,改变药物的作用方式。MIT的知名学者罗伯特·兰格(Robert Langer)教授与其团队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将模拟结果与现实进行比对,从而分析或预测这些纳米结构在不同环境下会有怎样的表现。这些新发现将让我们得以设计更好的药物,改善患者的治疗。

 

治疗性蛋白质的奇妙之旅

 

图片来源:Suman Bose,Amanda Facklam,Amanda Whipple,Robert Langer,Daniel Anderson(Koch Institute at MIT)

 

这是一款发生在人体内的细胞疗法。研究人员们改造了一种“智能细胞”(蓝色),并将它们装载进了可以植入人体的芯片(黑色)上。当细胞逐渐成熟时(绿色),就会在组织环境的作用下,向体内分泌治疗性的蛋白质(红色)。这款具有生物可兼容性的设备不仅能让细胞在自然环境下生长,还能向环境释放正确剂量的药物。此外,这款设备也能保护其中的细胞不受免疫细胞的攻击。

 

理清身体的“社交网络”

 

 

图片来源:Carly Ziegler,Shaina Carroll,Leslie Kean,Alex Shalek(Institute for Medical Engineering & Science and Koch Institute at MIT)

 

RNA是细胞内的重要分子。通过RNA,储存在我们基因里的密码才能被翻译成蛋白质,行使各种生物学功能。在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从14种不同的器官内,对45782个单细胞的RNA表达进行了测序分析,构建了一张完整的健康细胞生理学图谱,能为将来的研究提供宝贵洞见。使用机器学习的方法,研究人员们将不同群体的细胞(点)之间的关系(线)进行了连接。图片中,每一种颜色表明来自不同组织的细胞。

 

组合生物学的故事

 

图片来源:Jared Kehe,Tony Kulesa,Paul Blainey(Broad Institute and Koch Institute at MIT)

 

生物学的本质在于“组合”。无论是抗癌疗法,抑或是农业所面临的生态学困境,其解决方案都会涉及多种要素。在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用柔性塑料制造了一系列芯片,快速筛选出能够促进健康或抗击疾病的微生物组合或化合物组合。具体来说,研究人员们把7滴各内含一种成分的液滴混在一个六边形的小孔里,然而通过图像分析,找出那些具有合适特性的组合。在图中,“绿色”的液滴预示着这种组合有着合适的特性,有潜力用于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天生杀手:激活免疫系统

 

图片来源:Allison Demas,David Mankus,Margaret Bisher,Abigail Lytton-Jean,Galit Alter,Sangeeta Bhatia(Koch Institute at MIT and Ragon Institute of MGH, MIT, and Harvard)

 

天然杀伤(NK)细胞就好像是免疫系统里的忍者,他们会在对抗感染和疾病的最前线执行多种特别任务,而在这张图片中,研究人员们想要观察这些杀手激活和发起攻击的过程。为此,研究人员们将NK细胞放置在玻璃载玻片上,旁边放有寄生虫和治疗用的抗体。在准备战斗时,NK细胞的表面会逐渐从光滑变得不平整,并出现各种突起。在这项研究中,NK细胞攻击的对象是疟原虫。但这一现象在对抗癌症时也同样存在。

 

实时追踪DNA甲基化

 

图片来源:Yuelin Song,Rudolf Jaenisch(Whitehead Institute and Koch Institute at MIT)

 

遗传上看近乎相同的细胞,如何分化出不同的组织类型?这是表观遗传学的作用。它能决定哪些基因会在细胞中表达,也会决定这些基因何时表达,这导致了基因活性的不同。在这幅细胞的3D图像中,不同颜色代表着DNA的不同甲基化状态。通过在复杂的组织和多样的细胞类型中以极高的清晰度实时分析甲基化的变化,研究人员们能更好地理解细胞如何发育,并发现癌症和其他疾病中出现的错误。

 

从呼吸疾病中获取灵感

 

图片来源:Raghu Chivukula,David Mankus,Margaret Bisher,Abigail Lytton-Jean,David Sabatini(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Whitehead Institute, and Koch Institute at MIT)

 

从一名患者的神秘呼吸疾病中,来自麻省总医院和MIT的研究人员们对培养皿中的人类气道细胞进行了研究。从成体干细胞分化成的组织(详见图片)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见完全分化的气道表皮细胞上的纤毛,而这正是呼吸道防御阵线的最前沿。通过操纵这一模型里的基因,医生和科学家们找到了这名患者体内携带的一个罕见基因变异,它导致了纤毛功能的失调。

 

用海胆研究细胞迁移

 

图片来源:Genevieve Abbruzzese, Richard Hynes(Koch Institute at MIT)

 

癌细胞和胚胎细胞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能进行长距离的精准移动。在细胞移动时,他们需要依赖一些纤维状的蛋白质来促进迁移。在这张图片里,研究人员们利用海胆来研究这一过程。在海胆透明的胚胎里,研究人员们能够看到围绕深色的骨架,新形成的蛋白纤维框架。理解细胞如何利用这一框架,有助于提供关于细胞迁移的宝贵洞见,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发育进程,同时理解癌症转移。

 

探寻发育生物学的根源

 

图片来源:Nicki Watson, Mary Gehring(Whitehead Institute)

 

现代生物学的核心是多种模式生物。这些生物能快速获取,并在实验室里方便地进行操作。他们为生物学进程的研究带来了光明。在这张美图里,研究人员们展示的是一种拟南芥的电子显微镜照片。照片里,拟南芥的雄蕊(黄色)和雌蕊(绿色)清晰可见。这些图片为研究者们带来了进一步观察的平台,也展现了生物学的美丽。

 

看完美图,我们今年的最后一期杏仁周报也要和各位医生大大们说再见了...

 

在这里,杏仁哥代表咱们杏仁周报编辑部,给各位拜个年!

 

 

祝各位医生大大们健康、自由;心里有梦、眼里有光。

 

过个开心喜悦、安乐祥和年!

 

 

过完年,我们再约!ヾ( ̄▽ ̄)Bye~Bye~

 

 

杏仁周报丨给你多少钱,你才心甘情愿大年三十值夜班?

 

医生圆桌会——“1元挂号费”吵翻天,医生的劳动价值如何体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