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周报丨外科医生:有90多岁亲自上台的,也有30岁累倒台边的...
跟杏仁哥一起换个姿势看新闻
近日,外国媒体接到可靠线报,中国还有不到半个月就要陷入经济崩溃!
据悉,将有近八成以上的中国人不能上班,夜间大量无业游民上街燃烧投掷爆炸物。
大量无业游民酗酒赌博,剩下的部分人只能观看电视度日。
面对崩溃的末日,中国人只能一家人聚在一起,惶惶不安地守在一起,彻夜不眠地熬到第二天的日出。
还有学校全部停课,工业全部停滞,百分之八十的店铺关门,股市全部停盘。
无数年轻人为了几毛几分钱而丧失理性……
而就在这样的日子里,与其他单位的放假通知一起出炉的,是咱们医护们的值班表...
今年春节,你值几天班呢???
不过,即使轮到休假的医生大大们,估计内心也是惴惴不安的...
你问为啥?因为医生过年有五大怕!
一怕问工资
在外人看来,医生工作稳定,收入高,事实上,医生那点钱能拿到手里有多少,恐怕只有自己心里才清楚。
二怕相亲逼婚
医院工作忙众所周知,还要三班倒,有事还要随叫随到,更不要说这个学习,那个出差。
这一点上,杏仁哥是很理解各位医生大大们的。毕竟大家都是单身狗...
但奈何家里长辈、七大姑八大姨的总觉得当医生的,对象好找的很。
哪怕是有对象的,也逃不了催结婚的。
哪怕是结了婚的,也还要逼着你生孩子。
甚至连结婚了的,有孩子的,也逃不过各种二胎的紧箍咒。
三怕各种寻医问药
哪怕你只是一个规培医生,在别人看来,你都是全能的,你懂内外妇儿,你懂收费划价,你懂医院的各种流程规章,甚至你还认识全院医生乃至院领导。
只要你回家,就是我(我儿子、我老婆、我老妈、我七舅姥爷...)最近心(肝脾胃肾、眼耳口鼻、手脚...)不太舒服啊,你赶紧帮我看看怎么回事!
四怕患者送红包啊!
最怕的就是逢年过节的时候,有些热心的患者家属为了感谢你对他们的照顾,给你塞个红包表示谢意。
现金红包还是小事,实在拒绝不了充到他家住院费里也算婉拒了。
就怕那些大家都在微信群发红包,你戳红包戳到手软时。一个不小心戳到某个好心的家属发的红包。
这年头不管是上面也好,医院还是科室也好,都三申五令,不准收受患者红包,违者必究。尽管对方可能是好意,却让我们医生大大们犯了错误。
金钱事小,失节事大啊!
五怕同学聚会
说是同学聚会,实则各种明里暗里的攀比。
而医生这个行业,现在差不多医院都得研究生起步,5+3+X,三年又三年,拿着基本工资顾着自己吃喝就差不多了,到30岁估计才能开始改善点,那个憋屈啊。
等你成为医生了,别人早已成家立业了。当你拿着死工资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时,别人可能已经过上香车宝马,锦衣玉食的生活了。
有时碰到一些不知趣的同学,还会用暧昧的语气揶揄,你们医生灰色收入不少吧?你说气人不气人!
当然,也有很多人说,医生这个职业是要看后三十年的,越老的医生越吃香。
可是,我们身边却多的是很多干了一辈子的老专家、老教授们顶多就混个中产水平吧。(当然,这是针对整个行业来说的,我们不提全国知名的几家医院的个例。)
况且,哪怕若干年后,你已经是知名老医生了,当你功成名后,就能安心退休享福了吗?
小伙子,还是看看咱们老前辈的吧!
1月14日,97岁吴孟超院士宣布退休。
在微博上,这则消息瞬间获得大量点赞。
“从医70多年,我培养研究生260多名,主刀和参与救治了近1.6万个肝胆疾病病人,履行了一个老师和医生的职责。”在院士退休仪式,吴老是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的。
游刃于肝胆之间,也与患者肝胆相照,他诠释了何为医者仁心,何为仁者寿!
只要病人需要,他随时可战斗!
只要你不老,岁月哪敢老?没什么好说的,点赞致敬!
吴老的精神固然值得我们敬佩,但我们绝大多数医生还是为了生存而工作。
确实我们身边不乏早过了退休的年纪依然亲自操刀的外科医生,但也有三、四十岁就累倒在手术台上的...
而且,跟其他人一样,随着年龄的增加,医生也不得不面临认知功能和身体机能的双重减退,最常见的就是视觉和听觉等感觉功能的下降。
当然,随着下降的还有立体视觉功能、归纳推理能力、非文字记忆以及其他的认知能力。
去年刊登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哈佛大学研究提示,医生年龄越大,其治疗的患者死亡率越高。而年龄超过60岁的医生,其医治的患者死亡率最高!
当然,在统计学的角度上,是忽略了不同个体间的巨大差异的。
其中有先天的差距,也有后天努力程度的不同。
所以,关于退休时间的界定,我们也不能单单依靠实际年龄,应该有客观的标准来对劳动者进行相关测试。
这一点上,就只能期待我们新一届卫健委的领导们可以给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和执行方案了!
在医院里,有耄耋老人还在手术台上执刀救命的,也有年轻女护士在手术台外奋不顾生救人的!
前不久,在辽宁阜新一家医院,一名情绪激动的男子爬上13层楼窗台想要轻生!
就在他一跃而下的瞬间,女护士董晶一个箭步冲了上来,拽住了男子的一只胳膊。
男子身体完全悬空,由于窗口狭窄前来帮忙的人只能将重量压在董晶身上给她助力。
整整坚持了七分钟后,男子成功获救!
事后,董晶因臂丛神经受损,右臂失去了知觉。
杏仁哥我想说的是,这其实就是医务人员:是生命,死也不会放手。
为这位护士小姐姐点赞,为这个医院点赞!
院里那些小事
——共同讲述医生自己的故事
2018已过,我们的前“医科博士”冯唐,总结了10句有关中国医疗的大实话!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01
“有质量、有服务”的医疗在中国依旧稀缺。“小病扛着,大病去三甲”依旧是中国患者主流就医习惯。“尽管协和医生多数不太会笑,尽管协和很挤,有了疑难杂症还是要去协和。”
02
中国患者差异化需求得不到基本满足,2017年有接近五十万的中高端患者去海外就诊。“既然去北京也是坐两三个小时飞机,去东京也是坐两三个小时飞机,去美西也就是十个小时飞机,如果不是急症,如果语言沟通问题相对解决了,如果费用能承受,我为什么不去一个更多笑容、更多耐心、更安详、更细致的就医环境呢?”
03
医改政策走向不明,在“强调公益性”还是“强调市场性”两边摇摆。“中国医改就是一群脑子不好的人在开特运会。未来医改方向就是改变逐利机制。”“问题是到底是市场派脑子不好还是公益派脑子不好使?大包大揽的医改能花最少的钱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多少财政对于基层医疗的投入打水漂了?”
04
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的核心还是医生,但是几乎看不到任何一个核心医改政策和医改模式是以提升医生满意度为首要目标的。“医改总是没看到如何让医生满意,医生不满意,怎么可能有患者的满意?”“费用总额控制住了,但是很多好医生流失到别处去了,能说这个医改模式成功了吗?”“在分级诊疗力推一年之后,5亿人签约家庭医生。这个数据可能是真的,但它为什么成了全国人民的笑话?”
05
“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医生”的做法是道德绑架,医生也是人,也想过上体面的日子,“你把国旗比母亲?你妈才整天在天上飞!人成不了神,至少别指望每个人都成神。医生首先是人,最后也不会人人都成神。”
06
医生灰色收入依旧普遍、占比依旧很高。违反人性的体制、机制、政策,都被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智慧化解掉了。“任何反人性的措施,都是长久不了的。”
07
医生集团的商业模式依旧在探索阶段。公立医院缺乏合作动力、私立医院缺乏诚信保证、医生本身缺乏商业素养和实操经验,这些都是阻碍医生集团快速发展的瓶颈。
08
不把医疗服务当成生意是缺乏基本常识,“患者满意、医保满意、药厂满意、医生也满意,你见过四家打麻将、四家都赢钱了情况吗?”
09
医疗服务的非市场化和医生灰色收入的普遍性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医药、医疗器械企业的创新环境和创新能力。
10
中国医疗不能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因是官本位。
本文转载自“冯唐”微信号
喜欢冯唐的人认为他率真不做作,讨厌冯唐的人觉得他狂妄又自恋。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敢写敢说。
那么,对于他的十条总结,医生大大你对哪一句感触最深呢?欢迎留言讨论。
学术论文在大部分人眼里,都是严肃而认真,并且充满了各种高深的图片。
比如说这样:
不过,学术论文只是要求严谨,并没有禁止趣味性,于是咱们有着有趣灵魂的医生大大们就在发表的论文里放出了下面这些有意或无意产生的搞笑图片。
1、老鼠的内裤
不好意思放错图了,是这个:
为了研究不同质感的内裤对性生活的影响,1993 年,一位科学家给大鼠穿上了内裤!
论文被发表在了期刊 European Urology。结论是聚酯内裤会降低大鼠的性行为。但人就不清楚了……
2、如何获取完整的……大便!?
警告:吃饭慎看!
为什么有人要获取完整的大便?这可是正经的研究。这篇论文发表于期刊 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被忽视的热带疾病),标题为:《深入研究一块大便:血吸虫和钩虫在人类粪便中的分布》。检查粪便可以用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被血吸虫和钩虫感染。这类研究对于生活在那些饱受寄生虫困扰地区的人们是很有意义的。
3、企鹅大便示意图
最早看到这张图时,我笑了好几分钟!
没错,这篇发表在期刊 Polar Biology 的论文是研究企鹅大便的。企鹅的大便居然能喷出……40 厘米远?
研究企鹅大便的论文作者还获得了 2005 年搞笑诺贝尔奖的流体动力学奖,实至名归。
好啦,在研究着或人类或动物的粪便过程中,时间已经不知不觉到了饭点,大家都饿了吗?
好,那我们今天就聊到这吧,老时间,老地点,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