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周报丨医生能为患者吸尿值得钦佩,要是下次有医生不愿意吸呢?

 

 
辛辣重口的医疗圈时事点评 
 

跟杏仁哥一起换个姿势看新闻  

 

在咱们国人从小接受的教育中,关于性的讨论始终处于较为避讳的状态。

 

 

所以,今天我们要开始聊一些成年人向的话题了吗?

 

抱歉, 让大家失望了...

 

我们杏仁周报,作为一份绿色健康全年龄向的刊物,是不会在栏目里“开车”的。

 

 

而且,像杏仁哥这样出了名的万年单身狗们,可能我们生活里真的会没有性的存在...

 

 

 

就聊不出个之乎者也来。
 
真的感兴趣的,可以去咱外科医生大大们的手术台边旁听~

 

 

但另一个话题世界上暂时还没有任何人能避开,它的名字叫做死亡。 

 

 

所以,杏仁哥我今天想要说的,是另一堂我们缺失的课程——死亡教育。

 

首先想问各位医生大大们一些问题:

 

你第一次意识到人都会死时,是怎样的心情?

 

如何面对自己或者亲人的死亡,你想清楚过吗?

 

对于死亡的焦虑,是存在,增长,还是说伴随成长而减退了呢?

 

你有过对于生命最终的告别里,关于痛苦和尊严的思考吗?

 

老实说,我没有。

 

我第一次认识到死亡这件事,是小时候的一个晚上,半夜想到“父母最终会离世”以后,默默哭了半宿。

 

 

关于死亡的焦虑,我想大部分人,也都在面临着。而关于死亡,我们确实认识的太少太少...

 

我们熟悉的著名催泪大片《人间世》里,有一期节目名为《告别》,讲述发生在上海第一个临终关怀病区里的故事。

 

在位于上海静安区的临汾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有一个特别的科室,临终关怀科。

 

(配图来自网络)

 

这里有99张床位,接纳的大多是病情无法逆转的患者,多数癌症晚期病人的住院时间,不超过三个月。

 

 

 

十年间,已有超过1000名病人,在这里离世。

 

 

我们看到有病重时仍旧坚持写信的退休医生,在离世前几天,她对着镜头念出自己写的信,信里写下的,是对于世界的告别,也是对于其他病人的鼓励。

 

 

 

也看到在这里住院时间最长的患者,在节目播出时,他已经在那里住了五年。他说:“我已经向家里所有人告别,跟我的母亲,包括跟我住的房子。”

 

 

 

 

节目的最后,采访到了从事临终关怀的医生,他们说:“生和死,是最大的事,我们非常重视生,也不要忽视死,它们应该同样重要。”

 

 

 

很多人通过这个节目,第一次意识到,原来面对死亡的方法,是需要我们思考和学习的。

而咱们的医生大大,也身体力行的,用着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做着最好的——“死亡教育”。

 

 

 

 

 

 

上周,有两位医生大大喜提咱们官媒热搜——

 

第一位,就是我们宝鸡市第三人民医院的许向东医生。

 

  

10月14日15时许,在宝鸡市第三人民医院17楼手术室,骨科主任许向东正准备给一名85岁老年患者做右股骨粗隆性骨折手术。突然接到同事打来的电话告之他父亲已经不行了,原来许主任86岁的老父亲,9月16日受伤导致颅脑损伤,一直在医院16楼重症医学科抢救。

 

 

 

为了不影响患者的手术,许主任在确认患者情况平稳,才来到16楼的抢救室,见了父亲最后一面后。强忍悲痛,他再次返回17楼手术室,坚持给患者做完手术。

 

直到当晚19:00左右手术结束,才返回16楼与自己家属处理父亲的后事。

 

23:20,令患者和家属没有想到的是,许主任再次来到病房查看患者术后的情况,交待注意事项,令患者家属感动不已。

 

11月19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13《24小时》栏目“今夜面孔”播出许医生的事迹后后,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强烈社会反响。

 

 

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好与坏、善与恶、爱与恨,选择并不难,难得是做出抉择并勇于承担的勇气。

 

 

人的本性都是倾向于利己的,两难时候的抉择,也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格。

 

 

而在面对患者家属的信任,许向东医生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选择。

 

 

 

患者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医生天性中最崇高的部分!

 

同样的,杏仁哥认识的医生大大们在这样的抉择面前,选择大都如此相似 —— 保全患者。

 

这就聊到了咱们上周另两位“网红”医生,他们不光被咱们官媒点名表扬,更是喜提上周热搜第五——

 

 

 

他们就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医生张红和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医生肖占祥。

 

 

从广州飞往纽约的南航CZ399航班上,一位老人无法自主排尿,膀胱可能胀破。来自广州和海南的两位医生自制装置,用嘴吸尿37分钟救人。

 

医生张红用导管吸出老人膀胱中的尿液。 南航供图

 

肖占祥给老人进行膀胱穿刺。 南航供图

 

事后,记者采访张红医生,在那样一种危急的情况下,是如何毫不犹豫地做到为老人亲口吸尿?

 

张医生淡然的回答:“当时情况紧急,一时也想不到其他更好的方法,看到疼痛难忍的老人,只想尽快帮他引出膀胱内积存的尿液,是因为脑子里想不到别的办法,只能说是天职所在吧!”

 

 

 

“吸尿”视频经媒体曝光后,引来无数网友点赞,两位医生也一时之间成为“网红”,圈粉无数。

 

海南省人民医院党委也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授予肖占祥医生“德艺双馨风尚奖”,奖励人民币10万元;、

 

而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领导也公开回应,“等张医生从美国回来,医院会有奖励”。

 

 

不过,还是有很多医生大大们认为两位的精神可嘉,值得学习和表扬,但是不专业:

 

男性病人急性尿潴留通过叩诊与触诊能够判定膀胱大小,有的病人膀胱上缘可以过脐。有一种急诊是病人或家属觉得急,其实并不危急,处理首先是要让病人放松,局部热敷按摩轻按,撩水等。急症耻骨联合上方穿刺,其实5ml注射器就可以,去掉针柄压紧针头局部按压膀胱,放出几百毫升尿液症状缓解就可以了,吸尿说明当时压力不太大或者针头插入过浅,除非病人是大胖子。

 

减少污染对双方都好,如果是我,我会用矿泉水瓶做一个倒吸瓶。瓶底开两个插口,将输氧管剪成两截,插两根管(A管和B管),A管接导尿管,一直伸到底,B管只需伸到瓶底一点点,这样子形成一个压力瓶,操作者只需吸B管,就能使尿从A管导出来,就可以避免嘴巴接触到尿液。两个插口插上管子后密闭性要好,密闭性不好的话可以用东西堵住缝隙,比如口香糖之类的都可以。

 

还有一部分同仁认为:

 

用极高的道德标准要求医生,只会使医患矛盾更僵,你看那个张医生可以为病人吸尿,你不能你就不配当医生;你看别人都可以连做48小时的手术,你值个36小时的班就嫌累;你看别的医生周末都来查房,你怎么可以休息呢;每次看到医生超负荷,超能力付出时,是不是该想想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在国外,院外急救施救者的安全是首要考虑的原则。这个案例里面,却承担了很高的风险,因为这位患者具备多项耐药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这尿液可能导致施救者产生风险。

 

用嘴吸尿这事,旁边站的那些人,比如老人老伴,以及包括空乘人员都有能力做到,关键是愿不愿意去做的事,为什么非要扣上个医德的帽子,不是医生就不能用嘴去吸吗?真搞不懂!宣传这种事迹,用这个来评价医德,是对医生的赤裸裸道德绑架。下一个挺身而出的医生,是否做好了“流血流汗再吸尿”的心理准备呢?

 

那么,看完了网友们的评论,医生大大你是否觉得迷惑了?难道医生紧急救人还有错了?

 

不要急,咱们再来看看下一个示例——

 

其实,医生“喝尿”成为热搜,并不是第一次。

 

 

15年2月21日14时许,河南省商丘市睢县中医院收治了一空腹喝酒又喝剧毒农药敌敌畏病人,接诊时病人就已无心跳呼吸,医护全力抢救仍回天乏力。

 

 

结果,医生被患者家属围殴,警察来了仍无法阻止他们的暴行,打人者在医院扯起布条摆起花圈,众家属向医院索赔一百万!

 

可怜急诊内科黄医生,被迫躺地上4个多小时且被强迫不许如厕。

 

 

后经反复交涉后在公安的协助下医护人员为黄主任做了简单检查,因出现血压升高、心电图异常才勉强将其转到病房。

 

更令人发指的是,当晚7点多医生在病床上躺着的时候,死者家属还骚扰辱骂医生,甚至有家属扬言要逼医生喝尿!

两个新闻,一个标题,两种态度,冷暖自知。

 

所以,杏仁哥我希望医生大大们在次遇到紧急情况时,能毫不犹豫的向患者们伸出援手。

 

我们当然应该积极鼓励、奖励这样的医生,因为他们为了我们这个世界传递着来自这个职业的善意。

 

但我更希望的是,当站出来的医生不愿意用口吸尿,或者不愿意牺牲自己个人利益时,不会有人指着他鼻子骂——“这个医生没有医德”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人们一直是对死人的东西比较忌讳的。

 

而身处在每天面对生死时刻最多的地方,医生大大们你们会发现,大多数逝者的东西会被直接处理掉,特别是随身衣物。

 

基本上都会在尸体火化时一起烧掉,最起码也要丢掉,不再使用。

 

 

而在逝者的衣物处理上,有位特殊的工匠,为大家带来了一个更特别的选择——

 

21岁的Mary MacInnes是一个专门做熊的缝纫师。

 

 

她手下的熊,每一个都不一样。

 

 

也许你会感觉很多熊的配色有点怪怪的,那是因为每个熊都代表着某人已逝的挚爱。

 

人们把已经去世亲人生前最喜欢的衣服交给她,她剪下这些衣服,将它们拼凑成一个小熊。

 

 


 

有些小熊身上会装有骨灰或逝者生前最爱的珠宝。

 

 

 

有些小熊的背上还有一个专门的兜,可以用来装信,或是其他带有回忆的物品。

 

 

它们是熊,也是无言的陪伴。

 

最近,她接到一个订单,一名37岁的男子恳求她为他的两个女儿加急做两个小熊,并且给了她10磅的邮费,希望妹子能赶在圣诞节前把小熊寄给她的女儿。

 

起初妹子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着急。

 

后面才知道,男子患了晚期癌症,大概挨不到圣诞节了。

 

他希望在那个没有爸爸的圣诞节中,用自己衣服做的小熊,可以陪伴他的两个女儿。

 

 

这是一个需要耗费大量眼泪的工作。

 

每只小熊背后,都有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或许,对比起直接“处理”掉逝者的遗物,这样的特殊选择可能才是对于患者家属们一次更为成功的“死亡教育”吧!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寻梦环游记》

 

看完了妹子的作品,今天的杏仁周报也要和各位说再见了。

 

希望下周的同一时间,杏仁哥还能在周报里见到各位~

 

我们,下期见!

 

 

 

 

医生圆桌会丨年轻医生找工作:选择高薪水还是学技术?

 

杏仁周报丨这里的医生年入百万,却有近五成不想干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