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发文,社会办医再获支持!

来源:医学界智库

作者:大鹏

 

6月1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医疗机构、医师审批工作的通知》,为医疗机构与医护人员审批注册流程“松绑”。明确提出,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两证合一”。

 

11万医生已实施多点执业备案

 

 

为推动“放管服”改革,国家卫生健康委19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医疗机构、医师审批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将从全面推进电子化注册管理改革、优化医疗机构诊疗科目登记、规范营利性医疗机构命名、简化医疗机构审批申请材料、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两证合一”、合并妇产科医师执业证书和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等六方面发力,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

 

 

2017年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医师注册管理办法》将医师执业地点由过去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修改为“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所在地的省级或者县级行政区划”,执业医师的注册地点为省级行政区划,执业助理医师的注册地点为县级行政区划,实现“一次注册、区域有效”。医师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执业以合同(协议)为依据,确定一家主要执业机构进行注册,其他执业机构进行备案,执业机构数量不受限制。

 

在医师注册工作中,多点执业一直备受关注。而医师多点执业的制度设计中,区域注册曾是亮点之一。据介绍,自区域注册制度实施以来,全国已经有11万名医师进行了多机构的执业,2017年比2016年增长了79%,而且主要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办医机构流动。

 

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医师一次注册可以在省或县有效,医生多点执业只需要网上申请,为医生多点执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级以下医疗机构设置“两证合一”

 

此外,在“简化医疗机构审批申请”方面,《通知》还要求,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全面组织清理医疗机构审批申请材料,凡缺乏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可以通过与其他部门信息共享获取相关信息的,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供证明材料。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通知》明确了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两证合一”。根据文件内容,除三级医院、三级妇幼保健院、急救中心、急救站、临床检验中心、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港澳台独资医疗机构外,举办其他医疗机构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不再核发《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仅在执业登记时发放《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这就意味着,今后医疗机构和医师在申请相关证书时,可以避免重复提交资料,办结时间也将大大缩短。郭燕红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这些改革举措进一步优化了医疗行业的准入政策环境,吸引了更多力量推动医疗行业发展。

 

 

“放管服”改革已初见成效

 

“医学界”了解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文件多次强调要加速改革开放、“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把“简政放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当头炮”,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

 

在今年两会闭幕后,李克强总理在回答《中国日报》记者关于“制度成本高、办事难如何解决”的问题时表示,在养老、医疗等领域,将进一步加大准入力度,降低准入门槛,以期在各个领域实现公平竞争。

 

在放宽市场准入方面,李克强更是表示将在六个方面发力,简而言之为“六个一”:企业开办时间再减少一半;项目审批时间再砍掉一半;政务服务一网办通;企业和群众办事力争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凡是没有法律法规规定的证明一律取消。

 

在随后的5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加大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力度,推动审批服务理念、制度、作风全方位深层次变革,着力打造“宽进、快办、严管、便民、公开”的审批服务模式。

 

分析人士指出,《通知》的下发,表明“放管服”改革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取消了部分机构的审批,改为备案,无疑可以理清多个部门重复管理的行政权。此外,简化医疗机构设置审批程序、“两证合一”等措施,有利于降低市场主体的市场运行的行政成本,促进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附:

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医疗机构、医师审批工作的通知

 

国卫医发〔2018〕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计生委: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部署,在医疗领域持续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更好地发挥卫生健康行业主管部门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现就进一步改革完善医疗机构、医师审批工作通知如下:

 

一、全面推进电子化注册管理改革

 

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含中医药主管部门,下同)要把推进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管理改革作为深化医疗领域“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抓手,加快建立审批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2018年6月底前,全国全面实施电子化注册管理。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根据电子化注册管理情况,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的制作样式和技术要求,组织印制和发放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副本。

 

二、优化医疗机构诊疗科目登记

 

在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医疗机构可以委托独立设置的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医疗消毒供应中心或者有条件的其他医疗机构提供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医疗消毒供应等服务。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可以将该委托协议作为医疗机构相关诊疗科目的登记依据,并在诊疗科目后备注“协议”。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的牵头医院应当符合相应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具备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消毒供应等服务能力。

 

三、规范营利性医疗机构命名

 

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名称应当符合企业、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和医疗机构命名的有关规定。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加强与市场监管部门的沟通衔接,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提供有关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名称信息。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根据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申请,出具其医疗机构名称信息的证明材料,为营利性医疗机构正常执业运营提供便利。

 

四、简化医疗机构审批申请材料

 

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全面组织清理医疗机构审批申请材料,凡缺乏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可以通过与其他部门信息共享获取相关信息的,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供证明材料。申请医疗机构执业登记的,不再提供验资证明,申请人应当对注册资金的真实性负责。

 

五、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两证合一”

 

除三级医院、三级妇幼保健院、急救中心、急救站、临床检验中心、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港澳台独资医疗机构外,举办其他医疗机构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不再核发《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仅在执业登记时发放《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在申请执业登记前,举办人应当对设置医疗机构的可行性和对周边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合理设计医疗机构的选址布局、功能定位、服务方式、诊疗科目、人员配备、床位数量、设备设施等事项。在申请执业登记时,申请人应当提交《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项至第七项规定的材料(不含验资证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受理医疗机构执业登记申请后,应当对申请登记的医疗机构基本情况进行公示,并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进行审核;审核合格的,发给《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审核不合格的,将审核结果和不予批准的理由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

 

六、合并妇产科医师执业证书和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

 

根据《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等相关规定,妇产科医师通过母婴保健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后,在医师执业证书上加注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相关内容,不再单独发放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医疗机构、医师的审批工作,按照本通知要求,结合实际细化出台配套实施细则,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及时更新完善相关事项的服务指南和办理流程,力争让相关机构和人员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8年6月15日

 

更多推荐

卫健委谈医疗“放管服”改革:清理“无谓证明”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