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周报丨领导,别再让我们学习他了,他累到猝死了!


辛辣重口的医疗圈时事点评 

 

跟杏仁哥一起换个姿势看新闻 

 
医生大大们,又到了一期一会的杏仁周报了~
 
一周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这段日子,你们过得都还好吗?
 
 
不论过得是好是坏,这段日子,我们只要将一个信念坚持下去就行啦!
 
那就是——
 
要放假了!!!
 
 
越是临近假期,总觉得日子过得越慢。 
 
 
这最后的一周时间,就像当年读书时放学前最后一堂课的那几分钟。
 
 
早早就计划好了放学后和谁玩,玩什么,怎么玩。
 
然后,刚出校门就被堵在门口的老妈给拉去了补习班...
 
 

总感觉假期是如此的短暂,时间是那么的不够用,

 

我还有好多的书没有读过,好多的电影没有看过,

 

好多的路没有走过,好多的风景没有去过,

 

好多的车没有开过,好多的酒店没有住过,好多的美食没有吃过...

 

后来仔细一想,我真的是没有时间做那些事吗?
 
不,只是因为没有钱...
 
 
同样是因为没钱,
 
有些人会像杏仁哥我一样发些段子与各位共勉。
 
有些人会像医生大大们一样兢兢业业工作赚钱。
 
 
而另一些人,就有意思了...
 

 

 

 
在山东泰安市中心医院,有医生爆料,某大爷的宠物狗生病, 嫌宠物医院的一百块钱挂号费贵,于是来到人类医院九块钱挂了急诊。
 
 
 
新闻一出,大家都在骂,
 
有骂老人不懂事的,有骂医院胡闹乱挂号的。
 
其实,大家说的都对。
 
但是,大家也都没真正看明白...
 
这位深藏不露的老人妥妥的是行为艺术家啊!
 
 
他和他家狗一起,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这一纸挂号单,揭露了给人看病不如给狗看病的社会现实,
 
医生低廉的服务费又一次刺痛了人心。
 
 
简简单单的一个小举动,却影射了如此严峻的社会问题...
 
这老头真了不起!为他点赞!
 
 
更神奇的是,这位大爷竟然还不是一个人!
 
远在800里之外的杭州,另一位姑娘揭露的事,不止证明了医生工作的价值低廉,还展现了社会大众对医生价值的不理解——
 
杭州日报发了一篇爆料,爆料者称“今天中午跟朋友去吃烤鱼,结果不小心鱼刺卡喉,下午就去了萧山三院取鱼刺。就1分钟的时间,医生就取出一根1厘米左右的鱼刺。原以为拿个鱼刺最多也就10块钱吧,付款时居然收了35块!再算上挂号的10块钱,我也只是个学生,这么乱扣起来吃不消啊…”
 
 
根据微博配图,我们看到,这位姑娘共付了门诊挂号费10.5元+治疗费35元(喉咽部取异物费26元+小换药9元)=45.5元。
 
呵呵,50块钱都不到的一次就医,她就给医院冠上了“坑”“乱扣”这些字眼......
 
 
看到这新闻,先给姑娘两点建议吧:
 
一是以后生病就尽量不要到医院找医生了,免得花钱;
 
二是要尊重大自然的治愈能力,要相信自身的康复潜能。
 
 
 
再说回这 35块的“天价”手术费...
 
类比一下我们大洋彼岸的同事——
 
 

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医生是高门槛行业的代表,却绝不是高薪行业的代表,收入与付出严重不成正比!

 

这一状况人人皆知,却个个装睡。

 

 

有数据调研表明,54.4%的医生认为自己的成就与付出不匹配,46.4%的医生对未来没有信心。

 

 

一方面 ,人的挂号费赶不上狗的急诊费,一台手术费抵不上一个美甲师...
 
另一方面他们还 要承担家属“医闹”的压力和 患者家属各种无理取闹的“奇葩” 要求——
 
据微博@活力阿六 吐槽:沈阳某医院住着一位老太太,生活不能自理,尽管有三位子女,但都不能前来护理,却给医院医务人员留了这样一张纸条:
 
 
字太丑,怕医生大大们看不清,我给大家打出来了:
 

1.必须穿衣服(上衣,裤子)

 

2.早晚洗漱短毛巾,长擦脚的。

 

3.一日三餐必须吃。

 

4.每天喝水超过2000毫升。

 

5.每天下地并练习走,每次五分钟并休息五分钟,上下午各走20分钟。

 

6.能听懂我母亲说话的护士。

 

7.早上8:00至下午5:00尽量不要躺在床上。

 

8.晚上也需要喝水。

 

9.所有吃的药写明未吃饭的不良反应。

 

10.躺着不要用肩带。

 

......

 

谢谢!

 
 
......
 
算我杏仁哥求你啦,别谢医生护士了,我们谢谢你,谢你全家!
 
 
 
先不说他们家那三个孝心 被狗吃了的子女 ,为何能写出那么详细的要求,却不能在老太重病时陪在床头。
 
就说说为什么我们医院会被当成患者保姆——
 
仔细想想,或许这就是长久以来,所谓的中国式的优质护理造就的...
 
我们的护士同志们,必须什么都干!必须有求必应!必须任劳任怨!
 
(医院通过“口含筷子”训练护士的标准笑容)
 
护士与护工责任不分,护士与家属责任不分,病人只要住了院,护士从头到尾什么都要干...
 
 
自此,护士忙、护士累、护士短缺的现象频发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各位护士姐姐们明白了吗?
 
现在的问题就是——你们对患者太好了!!!
 
这种好,慢慢让人们习以为常,慢慢的他们就不会懂得珍惜,这是人性的弱点。
 
 
所以,杏仁哥还想请大家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以后的日子,我们如何把时间还给护士,如何把护士还给真正需要她们的人...
 
 
 
好,再说下一件事——
 

一周前,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出通告,在全区医疗卫生系统开展向方培虎同志学习的活动。

 

方培虎医生是丁集镇中心卫生院外科骨干。2017年12月15日,方培虎医生值班,他一直忙碌到第二天凌晨零点42分才得以躺在值班床上休息...

 

然后,他再也没有醒来。年仅31岁!

 

 

方培虎医生猝死后,当地裕安区卫计委发文,要求全体医务工作者向他学习

 

全文如下:

 

 
啥?要我们向过劳猝死的医生学习,是学敬业还是学猝死?
 
要不请领导们先做个示范?
 
 

悼念死者最重要的,是反思,是追问,是亡羊补牢,是努力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是让医生们能够好好活下去为老百姓治病!

 

30年前40年前还可以学习铁人王进喜这种精神,可是时代变了!

 

医学早已从一个人人羡慕的职业变成了大家眼里修电瓶车一样的职业,你看见几个人修完电瓶车以后会对修理工感恩戴德?

 

 

大家都是出卖劳动力来换得生存的一个饭碗罢了。

 

你没要求医生同比其他职业获得更多尊重,为何要求医生同比其他职业付出更多?

 

现在这时代,这种高调的迷魂汤已经几乎没有用了...

 

 

 

太多的医界精英英年早逝,用血的教训在警戒着我们,过度的加班和高强度的工作,并不一定就是好事,我们应该推崇的是科学合理的安排好工作与休息,解决好作与息的矛盾,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竭泽而渔之下,优秀的医生们要么离开,要么倒下...

 

 
这样浅显的道理,领导同志们,你们应该比我更清楚才对吧!
 
简单总结了一下上面的几则新闻——
 
1、中国医生服务价值低廉 ,挂号费都不如狗...
 
2、中国不仅服务价值低廉,别人还嫌你贵!
 
3、别人不止嫌贵,对你还要求更多!
 
4、在你任劳任怨倒下后,领导还让所有人都来学习你的精神,好再被这制度压榨...
 
 
有毛病吗?
 
没毛病...
 
所以,各位医生大大们,你们要是累了困了,千万别再硬撑着了,不值当!
 
杏仁哥给你们支个招~
 
你去弄个吊瓶,输点葡萄糖,边上同事再拍个照传朋友圈。
 
 
这样不仅会避免投诉,还有机会成为最美医生、护士哦! ヾ(*´∀`*)ノ
 
对了,男同志们记得问女生借个眉笔,涂个黑眼圈效果更好~
 
 
再聊个轻松点的话题吧~
 
下面这位小兄弟叫Nicholas Brett Delaney,今年25岁。
 
 
Nicholas特别想要一个男朋友(对的,你没看错,男朋友),跟他说说心里话。

 

但…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

 

眨眼他就到了25岁,但男盆友连根毛都还没有出现。

 

 

 Nicholas觉得自己这样守株待兔不行,必须得主动出击。
 

思来想去,他把目光投向了医院的医生小哥们……

 

一个个的穿着白大褂身形潇洒,专业素质还那么高,绝对是万千少男少女理想的男朋友啊。

 

 

为了接近心目中的男神们,他趁人不备,溜进医院,在那儿偷了一条代表儿童健康护理人员身份的蓝色绶带。

 

之后,他就把绶带披挂在身上,大摇大摆地出入当地医院,物色各类男朋友。

 

Nicholas在医院混得如鱼得水,他化名Nick Delaney医生游走在男医生们当中,从来没有人怀疑过他的真实身份。

 

直到那一天,Nicholas锁定了医院的一名男医生,打算使尽浑身解数也要把他拿下。

 

这天,他正缠着那位医生聊天,想给他留个好印象,然后慢慢发展成超乎友谊的男男关系。

 

在勾搭中途,两人提到了一些专业的医用术语。

 

当然,满嘴跑火车的Nicholas哪里懂什么医学,纯粹是胡诌,想蒙混过关。

 

 

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听见他胡乱使用最基本的医学术语,让旁边另一位工作人员心中起疑。

 

可能是越想越不对劲,他很快就报警了。

 

 

自此,这位小哥总算被拘捕了,同时还将面临非法进入和诈骗未遂两项罪名的审判。

 

都说恋爱让人疯狂…

 

 

可这还没恋呢,就已经干出了如此疯狂的事情…

 

同样单身多年的杏仁哥我其实很理解你,大家都在急着脱单,

 

但这脱单的手段,也要正经一点,啊喂!

 

 

 

院里那些小事

——共同讲述医生自己的故事

 

 
《他已死亡半天,我们还是抢救了4小时》
 
 
前言: 这是一个十分悲恸的故事。
 

那天我的急诊晚班,晚上 11 点。因为抢救室三个床位都有病人,监护室的门被直接一阵焦急的敲门声“轰”开。

 

“你怎么不早点叫救护车?爸爸不是中午吃饭还好好的!”一位 40 来岁的中年女性,大声质问旁边的老奶奶。

 

“我叫了 120 的,我叫了 120 的。”老奶奶委屈地反驳着。

 

“医生赶紧抢救,快救救我爸!”中年女性噙着泪水哀求着我们。

 

平车推进来后,患者是一位 70 来岁的老爷子:四肢僵硬,皮肤冰冷。我翻开眼睛查看瞳孔,角膜都干了。这起码走了好几个小时了。

 

“您好,您是患者女儿吧?您爸爸基本没有希望了,他走了好几个小时了。”我出门向患者女儿告知病情。

 

“不,不,不可能。他只是休克,赶紧给我插管,赶紧给我按压。”患者女儿激动地反驳到。她左肩膀全是患者胃内容物,她应该是一路用肩膀,将爸爸硬扛到医院的。

 

我悻悻地只能折回监护室,“还是抢救吧,家属不放弃。”护士跟我抱怨,连针都扎不进去,血液基本是凝固的。对着一具冰冷的躯体,我们忙着插管并连呼吸机,还要忙着胸外按压。

 

过了十来分钟,我再次走出监护室。

 

“您好,您的心情我非常能理解。可是您爸爸真的走了……”

 

“不!不!我相信奇迹!我要等爸爸回来!”女儿情绪激动地抹着眼泪,哀求我们继续抢救。我拿着一卷干净的卫生纸,示意她擦一下眼泪,还有肩膀上的呕吐物。

 

“继续抢救吧!哎!”我返回监护室,护士都望着我,期待我的“说辞”成功。接着我们不得不为患者用上心肺复苏机,虽然这一切都是徒劳,然而家属说不放弃,我们没有权利停止。

 

又过了三四十分钟,我再次和患者女儿交流。

 

“把爸爸带回去吧,留在这儿徒劳的抢救,他也很痛苦。”

 

“他中午还好好的,还和我一起吃饭,不可能死了!”

 

“您老公呢?您的兄弟姐妹呢?打个电话给他们”我想她已经毫无主见了,应该联系一位更理智的人过来,把患者接回去。老奶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家拿东西去了,留下女儿一个人。

 

“他们电话我现在都记不住了……”

 

“手机呢?”

 

“没带。”

 

一个多小时后医护各种劝说无果,我们只好联系保卫科和警察局。他们赶到后看到情绪激动的女儿,也是一番苦劝。

 

“如果你不听劝,我们会直接会把尸体拖到殡仪馆火葬,你已经严重影响医疗秩序了。”一位保安劝说无果后,性子急了。

 

“他不是尸体,他是我爸,他一定会醒来!”女儿歇斯底里地吼道!

 

 

就这样僵持了将近三四个小时,我们各种苦口婆心地劝说,女儿最终才放弃抢救。我们将她带进监护室,让她看最后一眼爸爸。

 

“爸爸!爸爸!您看看我啊!您睁开眼睛看看我啊!”她扑在爸爸的身体上,抚摸着爸爸失去光泽的脸庞。我们一群医护站在一旁,又心疼又无奈,不知所措。

 

凌晨三点,我们才将整个事情处理完。后来保卫科跟我说,他们和警察局打算是直接把遗体拖到殡仪馆的,但是患者女儿强烈要求将爸爸抱回家了。我们都在想,难道她还想把爸爸冰冻起来不成?

 

后来令我十分吃惊的事情是:其实我们 120 在当天下午 4 点就接到呼叫,赶到地方正是这个老爷子家里,那个时候起码死亡一两个小时了, 120 直接将患者拒绝送往我们医院。没想到晚上八点 120 再次接到电话,赶去的时候还是那个老爷子家里。

 

120 的医生都纳闷了,反复向家属说到:“已经没希望了,真没必要去医院了!”再次拒绝家属的要求。

 

令大家震惊的是,没想到晚上 11 点,女儿竟然徒手将患者硬抗到了医院。

 

整个事情串起来,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我在思考两个问题:

 

在死亡抢救面前,医生到底有多少主动权?

 

在生死别离面前,人们到底是有多么脆弱?

 

 
作者的这两个问题,在座听故事的各位医生大大,你们曾思考过吗?已经有答案了吗? 
 
 
 
 
一副漫画,寥寥几笔,就描述出了医生、患者和死亡这三者的关系。
 
   
 医生:我其实做的不多,不过就是帮你与死相搏罢了...
 

那么,

 

今天的杏仁周报,咱聊到这杏仁哥我也差不多该收工了。

 

让我们相约下期再见,拜拜!

 

 

 

医生圆桌会丨春节回家,如何体面地回答亲友们的提问?

 

杏仁周报丨基层医生们请注意,国务院给你发“年终奖”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