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医改(二)身处医改风口中集体“失声”的医生

来源:医师在线

作者:刘检



三明医改(一)苍白数字背后的种种悬念


上期回顾:央视新闻一则题为《以新理念主新发展:医改深水区的“三明路径”》的重点报道引爆医疗圈,我刊特约作者刘检就官方所公布的可证明三明医改成功的数字发表评论,提出医改到底是要政府主导还是要还权于市场?是为了把药费降下来还是只为了让医生的收入升上去?

这期,刘检继续为身处医改风口中却集体“失声”的医生发声!


药价跳水,跳的是价还是质?


医改的实质核心必然脱离不了医生的支持与满意,天天疲于临床诊疗的医生,通过三明医改,是否也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呢?但这些信息均未见报道,却有这样一段新闻“医院常用药奥美拉唑钠由改革前的256元下降到6.9元,降幅高达37倍”。

 

笔者在此不禁要问:医改前,我们是如何让这样具有37倍差价的一线药物通过层层招标审核进入医院的?临床用药慎之又慎,医生通过药物才能实现救死扶伤的职责,而同样的药物,从256元到6.9元,这样“跳水价”下的药物,其安全性和疗效,到底有没有保障?

 

医生如同搬砖工,工资看“砖”数?


报道中提及三明医改要实现医生年薪与岗位工作量挂钩,笔者更是无语,我们的医疗保障到底是讲应付还是讲实效?我们医生工作的价值到底是要讲救死扶伤的质量还是如搬运工人一样讲搬砖头的数量?

 

笔者与临床医生相交多年,深知医生在这种考核体制下,只会被逼着去忙于完成工作数量养家糊口,而不能心无旁骛地去考虑如何优化患者的诊疗方案?我们是把患者看成生产流水线上的配件,医生只是一个简单的操作工,来个患者,就进入了装配程序……。

 

在这种理念下制订的考核,即便后面又加上与“医德医风、社会评议挂钩”,笔者能看到的只是医院就诊室里“微笑”的医生和更便捷快速的“装配”……

 

医生收入真的提高了?


另外,医改还要关注如何提高医生的薪资待遇,笔者在三明医改相关报道中看到的唯一数据是药占比和医务收入,却遍寻不到有关医生薪资与医改前对比提高的数据,若医生薪资有增加,又是增加在哪一部份?

 

其实,这是一份简单的帐,就官方披露的信息打个比方来说,原来整体支出是100元,药占比为70%,医务为30%,医改后整个数字倒过来了。如不深究细研,这似乎确实破解了多年来“以药养医”局面。

 

但笔者要细问,原以药养医困局是如何出现的呢?不就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行政补贴不足,才迫使医院像做生意那样去经营原有的药品顺加利润来养医吗?现在去掉医院依靠原药品加成所获取的利润,那医院只有增加医疗服务性收入来维持或增加医院的收入,进而福泽到医生。

 

依逻辑推算,医院自营收入还是100元,大盘没变,只是组成医生收入的来源在这没变的大盘子中的结构产生了移换,这与1+2=3和2+1=3一样,结果并没变化,在行政补助仍不足不到位的情况没有改变,更别谈行政投入没有任何增加的情况下,那这多出来的医生收入是在哪里去获得和真金白银去体现的?

 

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己经三十多年了,把医疗保障简化到只是“看得起病用得起药”,与此相较这是否是一种变相倒退?这是否就是我们当下医改的全部初衷呢?写到这里,笔者竟觉得,身处改来改去就不改实质的三明医改一线中的医生朋友们啊,你们的沉默中必定有着很多的无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