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医改(一)苍白数字背后的种种悬念
来源:医师在线
作者:刘检
日前,央视新闻联播《以新理念主新发展:医改深水区的“三明路径”》为题作了重点报道,半个小时的新闻联播里,罕有地用了近1/6的时间。笔者看过报道后,第一感觉,有点蒙。
近30年来施行的医疗保障体制,都是在政府大包大揽下开展的,近年来出现了严重的医保资金面临“穿底”和“看病难看病贵”顽疾,各界究其就里,更多的指向是多年体制下的完全行政化导致了众多问题产生,就此提出要改,走三医联动没有错,可还是走行政“大包”的老路,而不赋权于面对万众患者,实际承担着医疗保障第一线的医院,也不还权于市场,仅凭一个地级市三明在数字上的表现,就要全面仿照推行,让人不得不充满忧虑。
还是只为了让医生的收入升上去?
在看过官方公布三明医改后获得“成功”的数字,我既没有一丝兴奋,更无一丝温暧感。在笔者看来,三明医改是在一切紧紧围着自身医保收不抵支的大背景下去自救的一种行为,官方信息批露出采用的更多是降药价、严格监控大处方、大检查,对药品招标采购严格执行两票制等。
“三明市医改三年以来,经过测算累计节约药费17.95亿元”
“医务性收入增加到14.42亿,占比为71.79%”。
看到这些数字,似乎可以证明三明医改“成功”了,因为其改变了医保连续几年亏损的局面,政府甩掉了沉重的资金负担。但是,医改不是做生意,医改的实质是让患者、医生、医院、政府四方满意,患者和保障群众医疗健康的医生是否满意,才是验证医改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但仅从前述中我们只看到药价降下来了,医保支出急剧缩减还有了盈利,这让当地政府满意了;实行三保合一,就这一举措而言,扩大了老百姓医保覆盖面,群众当然欢迎。但这些,就笔者看来,存在太多悬念,且离医改的实质,还相差太远。
药费支出减少,三保合一。按逻辑推测,患者就诊率应该大幅增加,与此相关的治愈率、患者满意度应该有所提升,但这些在报道中均未有体现,笔者不禁要问,药费降下来,最大的受益人应该是患者,但为何呈现出的只是药费降了,医保资金保住了,而对患者这些相关情况片言支语都没有?这是否仍是行政思维在作怪?当地政府到底在想什么?体制的无形大手从上到下追求的是什么?而且当地政府满意了,并不代表当地群众就满意,群众不满意,三明医改实质是否真正的成功,在此留存太多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