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医生!又一家医院停止儿科夜间急诊
来源:医脉通;作者:天心
又一家医院开始停止儿科夜间急诊了!
“从6月19日起,每天下午五点半到第二天早上八点半医院儿科停止夜间急诊,如果晚上需要看儿科急诊,请移步到其他医院就诊。”
图片来自微信号NYTV
这个通知出来后,附近生活区的群跟炸了锅似的,不断有人声讨为什么要停止儿科夜间急诊,万一孩子有什么不舒服的,没能及时看上医生出了事情谁负责,如此云云。
这几年已经有不少医院相继发布关于停止儿科夜间急诊的通知,而大众对这一现象往往“一笑置之”,只有当身边的医院也因缺儿科医生而停诊了,大众才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作为一名二级医院的医护人员,一开始感觉这些新闻离我还很遥远,毕竟停诊的基本都是三甲医院,那里医生工作压力大,负荷重,收入也不理想,辞职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相比之下,这家医院作为一家二甲医院,而且在附近居住的人总体素质相对也较高。万万没想到竟然也发生了这样事情。
后来笔者去这家医院的儿科了解之后才知道,近几年这家医院儿科医生辞职的也不少,不少都是科室的顶梁柱。就在前不久,一位刚拿到副高职称的医生也辞职了。现在留下的只有三个医生,频繁的倒班已经导致剩下的三个医生身体状况也亮起了红灯。
为什么那么多儿科医生辞职?钱太少?这个是事实。根据2016年医米调研显示,36%儿科医生税前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76%收入在5000以下,月收入在5000以上的比例仅为24%。即使是主任级儿科医生,税前月收入大于5000元的比例也仅为65%,而副主任、主治、住院医师的比例更低,分别为43%、23%和10%。
但仅仅因为钱少所以才辞职的吗?非也!追根究底,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儿科工作压力太大。
在儿科待过的人都知道,儿科面临的压力往往不是来自于患儿的病情,而是患儿家属施加的。小孩子是难以表达病情又最为脆弱的一个群体,本身治疗难度就大,加上这些年计划生育,家家户户都是一根独苗苗,父辈爷辈几代人就围着一个孩子转。一旦孩子有什么头疼脑热的,往往孩子还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家里的人已经急的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了,导致他们对医生、对护士的要求也特别高。一发烧就要求立马退烧,一咳嗽就要求立马止咳,如果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些家长往往就可能群起而攻之,让不少医生身心俱疲。
我们医院就曾发生过一件这样的事情:因为夜间来看发烧的孩子比较多,后面来的家长嫌慢,竟然把值班医生带走了,胁迫他到别家医院帮他们的孩子挂号就诊。事情发生后,我们都感觉不可思议。仅仅因为要等待一会,家属竟然如此暴脾气,长此以往,谁还敢当医生?
可是这样“奇葩”的事情在儿科医生中却并不少见。去年一篇《怀孕儿科医生被打,反被当打架嫌疑人监禁》刷爆朋友圈,最可气的是医院领导不仅没有出面解决问题,还要求医生和解;还有去年的李宝华医生事件,孩子因先天性疾病没有办法治疗,他就被残忍的患者家属砍成重伤,最后因伤势过重去世;还有那个费劲心力抢救了孩子的医生,当他还沉浸在成功挽救患儿的喜悦中,没想到患儿父亲因为担心婴儿有脑瘫可能,就对医生进行暴打。
据一家医疗网站显示,儿科医疗暴力的数量(医护人员受伤或者谋杀)在2006年是5例,2008年是7例,2010年是10例,2013年是15例,平均每年增加20%。在中国儿科医务工作者已经成为了很危险的职业。我救了你的命,你不仅没有感谢我,还要夺走我的命。这不仅是医疗行业的悲哀,更是全社会的悲哀。
正因为儿科工作钱少活多压力大,不少医生纷纷选择了离开。不求待遇好,至少得先保住命吧!
因为儿科医生纷纷离去,现在国家也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希望留住儿科医生,降低儿科执业医师分数线;恢复大学的儿科专业招生;国务院发文要求提高儿科医生的待遇;鼓励内科医生通过培训转为儿科医生,可是收效甚微。
据该院医生反馈,为了应对此事,这家医院已经从内科抽调医生去儿科支援了,可是长此以往呢?
当我们还有儿科医生的时候,请一定要好好珍惜,切莫等到儿科医生都走完了才想起来要挽留。
但值得大众珍惜的又何止是儿科医生呢?

更多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