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立医院儿科急诊停诊!

来源:医学界

作者:关月


5月29日,福建省立医院南院(福建省立金山医院)儿科发出「儿科急诊停诊通告」:


2016年5月30日起暂停儿科急诊(危重症患儿除外),危重症的患儿请与急诊科护士联系就诊,非危重症患儿请在我院门诊或兄弟医院儿科就诊。



停诊理由为:由于我院儿科医师紧缺,长期以来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并且近日有多名医师因病不能坚持上班,有限的人员需兼顾病房和门诊,目前无足够的医疗人员安排儿科急诊。为了保障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只能急诊停诊。


近两年,儿科因故阶段性停诊的新闻频出,去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多家医院先后出现儿科停诊情况。我们通过几张图片简单盘点一下(图片比较多,请耐心往下滑)。



2016年4月25日起,北京市海淀医院儿科发出「儿科后夜急诊停诊通知」。



2016年2月7日,广东省水电医院贴出「儿科夜诊停诊告示」。



2016年2月1日,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暂时取消儿科急诊下夜开诊」。



2015年12月14日,中山三院岭南医院发出通知:从凌晨起暂停急诊儿科服务。



2015年12月11日,广州萝岗某三甲医院发出紧急通知:自12月14日起暂停儿科急诊服务。



2015年4月11日,福州市第一医院贴出「暂时取消儿科夜间急诊」告示。



2015年12月底,由于患儿太多,上海新华医院儿科门诊贴出通知:儿科急诊内科排队6小时,


……


随着二胎的放开,以及儿科医生悲惨现状,不难想象,这类「停诊通知」很可能会加速度出现。


那么问题怎么解决呢?有关部门先后祭出「大招」:儿科降分录取、本科重开儿科专业、内科兄弟们顶上……只是目前似乎还没有看到这些大招收到成效。


我们逐一分析。


关于降分录取、重开儿科专业:这似乎是开源之举。然而,由于儿科医生的现状令人极不满意,即使采取这些措施,也不见得有多少考生愿意「屈就」(这个引号必须打,因为儿科医生本应是高尚的职业)。


关于儿科不够内科顶:内科医生本身的工作也不轻松,补儿科的墙决不能拆了内科的墙,所以这个措施即使能够克服法律和技术上的障碍,也绝不可能成为长久之计。


日前,国内医学名校之一,浙江大学医学院与浙大儿院(复旦版全国最佳专科排行榜儿科第三名)联合设立了一个「临床医学(儿科方向)」的小班,又称「卓越儿科班」,给予专家带教、出国交流等优厚条件。即便如此,在355位学生中也只有10人报名,报名率不到3%,而且还有一人临时改报了其他方向。计划中这个班的规模是20~30人,也就是说即使这9位学生全部录取,这个班也只招到不到一半的学生。


据钱江晚报报道,学生在参加「卓越儿科班」面试时,通常被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家里有兄弟姐妹吗?」浙大儿院呼吸科主任陈志敏对媒体表示,根据过去的招生经验,有兄弟姐妹的学生,最后留下来干儿科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看到这里,笔者不由想起了影视剧里敢死队员上阵前的悲壮场面。


「儿科医生荒」的原因,许多有识之士都曾指出过,主要是劳动强度大、风险高、待遇低、地位低。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曾写道:「我们把生命托付给医生,把财产甚至名誉托付给律师。像这样重大的信任安然委托于这些人,而不会随便托付给平庸或地位卑微之辈,因而他们的报酬应该与这种信任所需要的社会地位相符。加上他们之前所必须付出的长期教育与巨大费用,必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劳动价格。」然而,在现实中,中国医生的待遇长期与他们的劳动强度不相符合,也与生命的价值不相符合。儿科医生的价值背离尤为严重,这也是为什么儿科医生的短缺最为明显的原因。


待遇低是一方面,得不到尊重也许是对医生伤害最严重的,尤其是对儿科医生。少数患者家属不顾医学科学的局限性,对医务人员提出蛮横无理的要求。在这些极小部分人的眼中,医务人员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奴仆,在他们身上,旧时代的等级观念不但没有消除,反而得到了扭曲的加强。帝王制度虽然在我们国家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帝王思想在一部分人心中仍然存在。


医生是一群善良的人。但是不能因为医生的善良,就对他们无限地索取。即使是牛马,也要把它们喂饱,何况是肩负着生命所托的这样一群人呢!希望全社会都能冷静地反思一下,这些年,我们对医生做错了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留住医生,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当医生,「医生荒」、「儿科荒」才能不再重现!


本文内容转载自其他平台,不代表杏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