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防御
投射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投射是指个体将自己的某些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或情感归咎于他人或他物,认为这些冲动、欲望或情感是来自外界的,而不是自己所有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投射就是自我在面对本我的冲动时,采取的一种防御策略。
投射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把自己的感觉或想法归咎于他人,认为他人也和自己有同样的感觉或想法;另一种是把一些不愉快的感受或想法归咎于一个物体、符号或情境等,以此来逃避自己的痛苦和不安。
投射性认同则是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里,一个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行为模式。它源于一个人的内部关系模式(即当事人早年与重要抚养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的内化成为自体的一部分),并将之置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领域中。投射性认同最早被克莱因用来描述婴儿与母亲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原始的防御机制。
总之,精神分析中的投射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其本质是个人把自己的内心体验、情感、想法等归因于外界或他人,以此来缓解或转移内心的压力和不适感。投射性认同则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涉及到个体与他人的互动和反应模式。
如果你想看清一个人,你只需要去观察他对你投射了什么,因为投射代表了一个人背后的恐惧,而一个人的恐惧在哪里,他的人格就在哪里,而所有的投射中阻抗性的投射是最能够看到对方心底最底层的性格和原动力。介绍三种常见的阻抗性的投射
第一种是习惯性反问,比如说你问他苹果要吃削皮的还是不削皮的,他说这还用问吗?现在谁还是不削皮的呀?那么多农药你不知道吗?再比如你跟他确认咱们今天晚上是去那家餐厅吃饭,对吧?他说那我们不去那里吃,难道去你家吃啊?本来可以好好说话,非得用这种方式沟通,很不耐烦,其实这种习惯性反问在本质上,是在他下意识里认为你问的问题是带有敌意的,这是内在很虚弱的表现。可能是他小的时候总是被指责,被质疑有关,他把所有的沟通都看成了存在的危机,我们试想一下,一个普通的询问都能被视为攻击,那等到你们真正有矛盾的时候呢,他大概率会把你直接当成敌人,一切都会以压倒你为目的。
第二种主要是习惯性的忽略,这种类型指的是无论你说什么,他都不会在明面上表现出不满,反而会顺着你的思路去讨好,去附和你,但真正到了做的时候,他就会完全忽略你的感受,比如你说明天咱们最好早点出门,不然路上会堵,他在表面上不会说什么,你也以为他听到了,但是到了第二天早上走在路上的时候,他就会说,哎呀,我怎么知道我以为不会堵的呢;这个时候如果你说我早就提醒过你啊,他就会马上开始反击模式,让你不要烦他,,而且反过来指责你,你抱怨有什么用呢?你抱怨只会让我心烦。其实这是因为他下意识的把你投射成了压迫者,甚至不会给你沟通交流的机会,就先把自己设定成了受害者,这样的人核心的人格是软弱,他没有办法承担责任。就像一个人明明要和朋友吃饭,但为了不发生冲突,他非要撒个谎说在公司加班,那当你拆穿了他的谎言之后,他反而会说这是因为你给他的压力太大了,他不得不撒谎。这种让你莫名其妙的对抗,会让你在感情中的经营非常的累,非常的无语。
第三种呢就是习惯性否定,就无论你说什么,你还没有说完,他就要先打断你说的不对,不是你想的那样,你没有懂我的意思,或者就是一句简单的,不是、没有,你听我说。当他跟你聊天的时候,他不是真的想和你交流,只是单纯的想让你倾听,然后符合他的想法,他的内在是不允许别人进入他的世界,潜意识中他非常害怕新的视角的认知,因为担心这些新的东西会改变他,他下意识的就会把你投射成一个不懂他,而且一会否定他人,所以他在你否定他之前就一定要先下手为强,把你的话怼回去,他自己就安全做人。本质上是非常难沟通的,即使你们最平和的语气稳住了他,让他安静的听你说话,他也会在心里全盘否定你说的话,听而不闻。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对方的各种朱抗性交流中上去观察他的核心人格和内在力量。
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我们眼中的自己不是真实的自己,别人眼中的自己,也不是真实的自己,但我们眼中的别人一定是真实的自己。他眼中的你是什么样的,他自己真正的内在就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