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婴幼儿喂养(十)解密“厌奶”的生理原因及应对策略
在宝宝2-6个月期间,许多父母都遇到过孩子“厌奶”的表现,“厌奶”两字的含义更多反映的是一种心理因素,而对于2-6个月宝宝,其实谈不上心理活动,更多是原始反射(就是本能的表现),如吸吮反射;或者是条件反射,如进食的过程总是呛咳,就会减少进食。因此,在2-6个月的宝宝,所谓的“厌食”都是有原因的,或者生理因素导致或者是病理因素导致,本篇将解密最常见的健康宝宝“厌奶”的生理原因,及如何应对的策略。
一、健康宝宝“厌奶”的生理原因
(一)口腔动作反射出现和整合年龄:
首先需要了解两个重要的原始反射:
1.寻乳反射:表现为当触摸面颊、口角、会引起头转向刺激来源的方向,这个反射正常出生时就有,是天生就会的,与摄取营养元素相关,是重要的原始反射之一。于2-4月后消失,被主动觅食的行为代替。
2.吸吮-吞咽反射:当手指放入唇中,就会引发新生儿舌头前后动作,合并下颌部闭合的规律性动作,同时反射性吞咽动作紧跟在吸吮动作之后。也是重要的原始反射之一。于2-5个月消失,被主动的吸吮行为代替。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
重点了解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行为→理想的后果→行为增加;行为→不理想的后果→行为减少。
喂养过程中操作性条件反射:进食→理想的后果→进食增加;进食→不理想的后果→进食减少。
(三)厌奶的生理原因——吸吮的原始反射整合过程出现困难:
上述重要的原始反射,其中吸吮在2-5个月被高级中枢整合的过程中,需要在原始反射基础上,通过自主的学习逐步熟练掌握吸吮技巧。而这个逐步学习过程,有的宝宝就会出现,舌头舔、牙龈咬,但是却不会用舌从前向后配合下颌,形成有效吸吮。这就是所谓“厌奶”的生理原因。
(四)“厌奶”行为被不断强化
孩子因为饥饿却不能吃到奶,就会出现哭闹,面对哭闹而又饥饿的宝宝时,家长非常焦急,常常不知所措,强迫将奶瓶或乳头塞入孩子口中,当出现呛咳或各种紧张的抱姿时,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不良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吃奶→出现如呛咳(或饥饿的内感觉压力)等不理想的感受→导致吃奶行为减少。
当这种操作性条件反射不断加强,就会出现视觉敏感、触觉敏感等条件反射,如看到奶瓶就开始视线回避或用手推,口部一碰到奶瓶就出现呕吐反射等。
这就是为什么一部分家长奇怪,厌奶期1-2个月还不好呢?原因就是此时的厌奶不仅仅是技能没有掌握的问题了,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拒奶”的行为。
二、应对的策略
(一)口腔功能训练
尽量在游戏中开始,若在正餐时开始,反而会造成亲子压力。
1.对于小婴儿可以用安抚奶嘴轻轻敲击宝宝的嘴唇,使宝宝的舌头上下活动,然后再敲击宝宝的嘴唇促使做出协调的吸吮动作。
当孩子能有节奏的吸吮时,就可以用奶瓶或橡皮奶嘴让孩子反复做这个动作。
如果因为碰到舌头而被打乱,就可以通过刺激孩子的嘴唇来发展孩子的吸吮动作。
2.对于亲喂的宝宝。成人可以在手指上滴一滴奶,然后用这个手指去敲孩子的嘴唇,或将手指腹部贴着硬腭,诱导孩子出现有节奏的吸吮动作。
(二)情绪控制及行为处理
1.培养进食期间的愉快气氛,因为焦虑高的母亲会增加幼儿的焦虑,以致影响宝宝的进食行为,进而减少营养的摄取及安全依恋关系,因此,多袋鼠式抱宝宝可以缓解焦虑。
2.哭闹时,不要喂奶,安抚好情绪是首要的。
3.不要强迫喂奶,可以少量多餐,包括浅睡眠时吃“迷糊奶”(迷糊奶时可以进入本能的吸吮吞咽过程),保证基本营养摄入,不要盲目追求体重增长。
4.注意宝宝与喂食者的姿势,必须舒适并且喂食者能控制宝宝的进食动作。6个内宝宝可以采用支持性坐姿喂养。
5.餐前给予橡皮奶头、拨浪鼓和手巾都是合适的玩具,孩子会抓握这类玩具放入口中探索并刺激吸吮动作,从而减少口腔知觉过敏,还能增强面部对迎面来的物体的承受能力,并有益于舌、唇及颌部运动。
本文作者介绍:刘维民 北京爱育华妇儿医院新生儿科及儿童保健科主任。从事儿科20余年,每年给高危儿童,喂养困难儿童、发育落后儿童进行神经行为评估、影像学评估及制定干预方案近千例。
2018年荣获第六届“北京优秀医师”荣誉称号。
高危儿神经发育评估和指导的国内资深专家《获美国新生儿神经行为观察(NBO)认证》。
喂养困难评估和指导资深专家《获美国SOS喂养法国际认证》
儿科鲍秀兰教授专家团队核心成员。
现被聘为中国妇幼保健协会高危儿童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童早期综合健康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儿童发育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儿童早期发展的评价、指导和干预全国培训班讲师。
请关注微博、头条、微信公众号“儿科医生刘维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