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话、道实情——医学纪录片《人世间》大热内幕

来源:中国青年报

 

对患者说实话、向患者真实而形象地阐述医学的局限,而不是谩骂患者、轻易地给患者扣上各种帽子,可能医患关系会好很多。而且我们必须记住:像上海瑞金医院这样的医学教育,我们对患者做的并不多,可能刚刚是开始。所以我们有理由期望,医患关系改善的空间很大。

 

「一般的故事套路是——病人命悬一线,手术惊心动魄,最后大获成功,病人出院了还会谢谢医生。然而,现实中风险大的手术总会有失败,对失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避而不谈。」这是医疗纪录片《人间世》的一段旁白。

 

6月11日,这部纪录片一播出,就备受瞩目。「瞩目」的程度,从片子播出数天后的微信文章转发量上可窥一斑——但凡以此片为主题的文章,大都能在短时间内收获10万次以上的阅读量。

 

在观众看来,该片最打动人心的,就是「直面死亡」。「看多了『完美』的医疗宣传,这样的角度更让人感动。」这是网友认为这部纪录片的亮点所在。实际上,《人间世》一开篇,就是两个年轻病人「不治」的案例——32岁的急性心衰病人朱建峰和24岁的海鲜中毒病人邹磊。

 

拍摄地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一所有着109年历史的全国顶级三甲医院。发布的这段纪录片,记录了这群以「救命」为己任,却又常常不得不「直面死亡」医生的真实故事。

 

抢救无效,心肺复苏却不能停


 

6天至少值一次30小时的班,每周都有临时的值班任务,有时是30小时,有时是48小时。这是过去11年来,急诊科医生车在前的「日常生活」。

 

32岁的朱建峰被送进瑞金医院时,已经停止了心跳。这个病人的心脏直径达到70cm,比一般人的50cm要大出许多。收治朱建峰,一名急诊科医生坦言,「有顾虑,我们也是捏了把汗,但如果我们不收,其他医院也够呛。」

 

三四名医生20多分钟不间断的心肺按压操作后,朱建峰开始出现心跳。他的父亲、母亲、舅舅围在病床边,眼神渐渐从绝望变得充满希望。

 

但这名病人的病因,即便是行业内的顶尖专家、瑞金医院心外科主任赵强也很难找到。唯一的线索,就是病人两星期前得过一次急性腹泻,「可能是病毒进入心脏,造成感染性心内膜炎,而他关闭的主动脉反流造成心衰。」

 

2015年11月30日上午8点,在病情已平稳的情况下,朱建峰的心脏再次毫无预兆地停跳。这一次,因为没有血压,血管像漏了气一样缩在一起失去了弹性。医生和家属商量后决定,直接在病床边进行手术,「搏一搏」。但腹股沟上怎么也插不进管子,血管瘪了。

 

心外科副主任陈安清担任这次抢救的指挥,他说:「估计回不来了,这样家属几十万元花下去,就等于打水漂了。「他派一名主治医师与家属沟通,但同时,医生们还得轮流为已停止心跳的患者做心肺复苏,」不按(压胸部),(心电图)就是一根直线。」

 

陈安清表示,那些电影里医生一出手术室就说「我们已经尽力了」的状况,现实抢救中「从不这样」。大多数情况是,哪怕病人心脏停跳,医生们也要在那里按压20分钟到半个小时,还有一名医生与家属沟通抢救情况。

 

有时候,家属会说:「我再出多少多少钱,你们再多按5分钟」;有时候,家属会央求医生再维持一会儿,等一名至亲来了再说;还有的时候,家属只是嚎啕大哭,啥也不说。

 

「兄弟,帮帮忙吧,他才24岁」


 

「兄弟,帮帮忙,想想办法吧,他才24岁。」SICU(外科重症监护室)主任医师毛恩强半夜给血库的「兄弟」打了电话,他要帮素昧平生的海鲜中毒患者邹磊「要4个单位的血」(一个单位200毫升),「之前用了6个单位的血,已经有好转了,谁知道又损失了1000毫升。」

 

24岁的邹磊生吃海鲜过量造成下消化道大出血,送来瑞金医院时,已在当地医院抢救了几天,没能止血。毛恩强与家属反复沟通后,决定最后一搏——进行全身血液净化。

 

血库调来的血又冰又凉,重症室七八名医生,轮流「温暖血袋」。他们有的把血袋紧紧捂在手心里,有的把血袋往胳肢窝里一夹,还有的让血袋「睡」在大腿中间。带着医生体温的鲜血被一点一点输入到邹磊体内,血氧饱和度上来了。

 

病情稍稍稳定,又发生了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邹磊一下子失血1000毫升。护士给血库去电,但血库最多只肯再给两个单位的血。

 

「你告诉他们,我们在抢救一个24岁的病人,急用!」毛恩强抬高了嗓门,有些生气了。但很快,他坐到电话机前,开始央求血库的「兄弟」给点血。「给4个单位吧,怎么样?」他态度和气,整个人「软」了下来。

 

从深夜11点再次出血到第二天早上7点,车在前和杨医生没合过眼。而当时,车在前已经48小时没休息了。

 

「我们的基本功,就是站。」毛恩强说,科室里的每一名医护人员都「站功一流」,他们经常需要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站在病人身边,随时观察各种指标,心跳、血压、血氧饱和度、尿量、盆腔导管内液体颜色等。

 

「现在怎么办?」家属不止一次问医生。除了看护病人,车在前和毛恩强反复跟家属沟通,「他很年轻,我们知道,我们尽全院的力量抢救他。但最后的办法,就剩死扛了。」

 

年轻的邹磊最终还是没能扛过去,车在前守在他身边久久不愿离去。在过去的48个小时里,车在前还抢救了一名80多岁的男性和一名70多岁的女性,两人都活了下来,在他的心里,也希望邹磊活。

 

医患之间没有矛盾,医患应该是「同盟」


 

朱建峰和邹磊的家属,在遭遇亲人的突然死亡后,都没有责怪医生。他们平静地接受了现实,并对医生表示理解,但有些家属就没那么容易接受了。

 

陈安清所在的瑞金医院心脏外科,是全国最强的心脏外科之一。即便如此,因心脏疾病突发性强的特点,病人还是有「前半小时还正常,后半小时突然死亡」的情况出现。这里的医患关系,受到的挑战极大。

 

「大多数家属通情达理,但也有不讲理的。」陈安清见过最离谱的一次,一个48岁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术后死亡,家属闹到院长办公室,见到前来处理问题的陈安清,张口第一句话就是:「陈医生,你人很好,治疗也没问题,你尽力了,但病人死了,你总要意思意思吧?」

 

这话令陈安清哭笑不得。这种不作医学鉴定、不打官司、天天来医院闹的家属,令医生心寒。还有的家属,在病人去世后送往太平间的路上,会一路哭喊着医生的名字。

 

令人欣慰的是,有的家属一开始不能接受现实,闹着闹着发现自己理亏,也能理解医生。一个40多岁心脏主动脉瘤夹层分离的患者,手术后两天突然死亡。家属在付了二三十万元手术费用后,不能接受现实,跟陈安清拍了桌子,「一开始很闹,之后他们回家几个亲戚一对情况,再查了这个病的危重程度,后来还回来感谢我们。」

 

实际上,急诊科和手术台,正成为一些医生「不敢碰」「不愿碰」的烫手山芋。但仍有一群带着「救命」使命的优秀青年选择了这里。毛恩强介绍说,科室里很多年轻医生都是国外留学回来的硕士、博士。

 

毛恩强说,每一名SICU医生,最朴素的想法就是「救命」,「我们跟病人素昧平生,却会尽全力救助。」3年前,一名爆发性胰腺炎男性患者的案例,坚定了医生们坚守的信念。当时,这名32岁的年轻男子病情危重,经过几天几夜抢救后,恢复得很好,甚至还能起床吃饭。

 

但在短短一天时间里,他继发感染,造成急性肾衰竭,进行四五次手术后,因术后大出血不治身亡。他的家属,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

 

毛恩强说:「医患之间没有矛盾,医患是『同盟』,我们共同的敌人应当是疾病,沟通可以避免矛盾。」他说,自己在上述病例中,多次向家属预测过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以及最坏后果,即便这种病在瑞金医院的救治成功率能达到60%~70%。

 

病人去世那天,家属对他说了一声谢谢,「医生,你之前说的每一步『万一』,我们都经历了。」在SICU,所有医生共同的重要工作,就是向病人家属解释病情,把所有的「万一」都提到。

 


版权声明:所有转载文章主要目的在于让更为丰富的观点惠及广大医生朋友,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个人或媒体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征稿:让您的学识惠及更多的医生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