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A最新警告:氟喹诺酮会增加主动脉夹层风险!这些人不要再用了......
作者丨欢欢
来源丨医学界临床药学频道
美国时间2018年12月20日,FDA更新发布一条关于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增加主动脉夹层和动脉瘤破裂风险的药物安全警示[1]。
图源于FDA官网
FDA新增氟喹诺酮风险警告
喹诺酮类抗生素一种广泛使用的抗生素,常用类型包括氟哌酸及各种沙星类。氟喹诺酮类药物可口服或注射使用。
由于FDA经一项审查发现,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会增加虽罕见但严重的主动脉破裂或撕裂事件(即主动脉夹层或动脉瘤破裂,可致危险出血甚至死亡)的发生风险。而主动脉夹层是一种起病急,发病迅猛,死亡率非常高的大血管急症,目前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法。
FDA要求在所有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处方信息和患者用药信息中增加关于这一风险的新警告。
除非没有其他治疗选择,否则氟喹诺酮类药物不应该用于高风险的患者人群,高风险人群包括有主动脉或其他血管堵塞或动脉瘤(异常隆起)病史者、高血压人群、某些累及血管的遗传性疾病人群以及老年人。
医疗保健专业人员也应避免给有主动脉瘤或存在相关风险的患者开具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FDA建议这类患者立即就主动脉瘤相关症状寻求医学治疗。如果患者报告提示主动脉瘤或夹层的副作用,应立即停止氟喹诺酮治疗。
氟喹诺酮屡次亮“红灯”
在此之前,FDA便多次发布了与氟喹诺酮类药物相关的安全性信息:
2016年7月——显著降低血糖和造成某些心理健康副作用;
2016年7月——肌腱,肌肉,关节,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作用;
2016年5月——限制用于某些非复杂性感染;
2013年8月——或造成永久性神经损伤的风险;
2008年7月——肌腱炎和肌腱断裂风险。(具体见图1)
图1: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严重副作用清单
除此之外,氟喹诺酮常见的副作用还包括恶心,腹泻,头痛,头晕,头晕或失眠。
四项重磅研究的发布
FDA的这一举措,是基于既往报告给FDA的案例以及四项已发表的观察性研究,它们均表明使用氟喹诺酮会增加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形成的风险,FDA认为有必要发出警告,提醒医护人员和患者。
12015年2项研究引起热议
2015年Lee CC等人发布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证实: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会增加动脉瘤和夹层形成的风险[2]。
该项巢式病例-对照分析研究纳入1477例主动脉夹层与主动脉瘤患者,根据年龄和性别每例患者匹配100例对照组。
结果显示正在使用氟喹诺酮可能与主动脉夹层或动脉瘤风险增加相关[比值比(RR),2.43;95% CI,1.83~3.22],与过去使用氟喹诺酮也有相关性,尽管这种相关性会减弱(RR,1.48;95% CI,1.18~1.86)。
同一年,《BMJ Open》发布Daneman等人进行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3],在1997年4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期间,对65岁以上老年患者使用氟喹诺酮期间和未使用期间发生肌腱断裂、视网膜分离和主动脉瘤的风险进行比较。1744,36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中,657,950例(38%)在随访期间接受了至少1次氟喹诺酮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接受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与从未接受过该药物治疗的患者相比,更容易出现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和感染等基线并发症。
在对基线特征进行调整后,研究发现在治疗后30天的风险窗口期内,接受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动脉瘤的危险增加了2.24倍(95% CI=2.02-2.49)。
22018年2项研究又添新证
2018年发布在《BMJ》的一项瑞典全国性队列研究研究发现:口服氟喹诺酮类药物与主动脉瘤或夹层风险增加相关[4]。
该研究纳入360,088例次氟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数据,倾向性匹配了360,088例次阿莫西林使用数据。
研究表明,在60天危险期内,氟喹诺酮类药物使用者的动脉瘤或夹层年发生率为1.2‰,阿莫西林类药物使用者的动脉瘤或夹层年发生率为0.7‰。与阿莫西林组相比,喹诺酮类药物组的主动脉瘤或夹层风险增加了66%。
同样在2018年,Lee CC等人又在《J Am Coll Cardiol》上发布了一篇文章[5],研究对1213例平均年龄71岁的老年患者使用氟喹诺酮与主动脉瘤或夹层之间的关系进行自我对照分析。
本研究发现,暴露于氟喹诺酮类药物会增加动脉瘤或夹层形成的风险[比值比(OR)=2.71;95% CI=1.14-6.46]。此外,氟喹诺酮类药物暴露超过14天的患者发生动脉瘤或夹层的风险较高(暴露3-14天,OR=2.41, 95% CI=1.25-4.65;暴露>14天,OR=2.83, 95% CI=1.06-7.57)。
四项研究的结果都一致证实了使用氟喹诺酮与主动脉瘤或夹层之间的相关性,但是目前关于这种风险的潜在机制还没有明确定论,猜测可能是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非抗菌性质,会损害血管壁细胞外基质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 https://www.fda.gov/Drugs/DrugSafety/ucm628753.htm
[2] Lee CC, Lee MG, Chen YS, et al. Risk of Aortic dissection and aortic aneurysm in patients taking oral fluoroquinolone. JAMA Int Med 2015;175(11):1839-1847.
[3] Daneman N, Lu H, Redelmeier DA. Fluoroquinolones and collagen associated severe adverse events: a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BMJ Open. 2015;5(11):e010077.
[4] Pasternak B, Inghammar M, Svanstrom H. Fluoroquinolone use and risk of aortic aneurysm and dissection: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BMJ. 2018;360:k678.
[5] Lee CC, Lee MG, Hsieh R, et al. Oral fluoroquinolone and the risk of aortic dissection. J Am Coll Cardiol. 2018;72(12):1369-1378.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