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讯】害死人的菊头蝠,是什么东东?

 大耳菊头蝠】

大耳菊头蝠(Rhinolophus macrotis Blyth), 又称菊头蝠、蝙蝠。是一种动物,属于翼手目、菊头蝠科,菊头蝠属。

形态特征

体型较小,体重4.7(4-5)克,体长36.4(32-40.0)毫米,前臂长42.4(41-43)毫米。耳特大,耳长23-27毫米。鼻叶之马蹄宽大,中间具明显缺刻,前面两侧均具一小附叶。鞍状叶宽约为其体长之半,顶端呈圆形,两侧缘平行,基部扩大并与鼻间叶联成一线,形似杯状叶。联接叶特别低,呈圆弧形。顶叶之高度与鞍状叶相似,侧缘微凹,顶端圆钝。下唇具3条纵行唇沟。前肢第3掌骨较短,第4、5掌骨近乎等长,第3指的第2指节长不及第1指节之1.5倍,第4,5指的第1指节均略短于其第2指节。通体毛暗灰色或灰褐色,基部灰白色,腹毛毛色浅淡。头骨吻部之鼓泡发达。矢状脊不明显,腭桥长度超过上颊齿列长1/3。眶间距狭缩,颧宽等于或略大予后头宽。下颌之冠状突低。上颌第1前臼齿较发达,位于齿列之中。下颌第1前臼齿位置偏向齿列外侧。
生活习性
习性生活于山洞中,数量不多,与其他蝙蝠共栖,一般停留在洞边缘或近洞口岩石顶壁上。以夜行性飞行生活的昆虫为食。
分布
国内分布于 陕西, 浙江, 江西, 贵州, 四川, 福建, 云南, 广西。国外分布于尼泊尔、泰国、印支半岛和菲律宾。
-------------------------
   【中华菊头蝠】
中华菊头蝠,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中型菊头蝠;毛色为橙色、锈黄至褐黄色;眼小耳大,耳朵有对耳屏;鼻叶较宽,联接叶侧面线条圆钝,呈三角形的顶叶发达,下缘凹陷;近期一项染色体核型研究,将华东亚种的鲁氏菊头蝠升格为新物种中华菊头蝠。
外型特征
中华菊头蝠,哺乳类、脊索动物门、兽纲、翼手目菊头蝠科。一种十分常见的中型菊头蝠;毛色为橙色、锈黄至褐黄色;眼小耳大,耳朵有对耳屏;鼻叶较宽,联接叶侧面线条圆钝,呈三角形的顶叶发达,下缘凹陷。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东南、西南、陕西等地,其中分布在温带地区的菊头蝠在冬季要冬眠。[3]广泛分布于香港各区。华南、尼泊尔、印度北部及越南。
危害
潜在危害    蝙蝠是 狂犬病病毒 尼帕病毒 、汉塔病毒等许多动物源病毒的重要宿主。中华菊头蝠被东南亚一带的部分居民作为食物,中医则拿来作为药材。研究表明,这种蝙蝠可能有助于将病毒传染给其他动物,包括人类
中药“ 夜明砂 ”,即由蝙蝠的粪便制成,有治疗眼疾及明目的功效,一般会配合其它中药给病人服用,也有市民买来煲汤。研究发现,近四成菊头蝠体内有一种类似SARS的病毒,而2005年发现有动物感染 SARS病毒 的深圳野生动物市场,距离研究员在香港发现有SARS病毒的菊头蝠位置只有十七公里。
SARS元凶     潜心研究“非典”的 香港大学 医学院传染病学教授 袁国勇 称,SARS病毒的天然宿主是一种名叫“中华菊头蝠”的蝙蝠,当初 果子狸 被冤枉了。其实, 果子狸 只是SARS病毒的中间宿主,不是天然宿主,它也是被传染的。然而,这则权威用词的准确性却被专家质疑。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博士、 国家动物博物馆 策划总监, 科学松鼠会 会员、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会员 张劲硕 ,用自己的认证账号“@ 国家动物博物馆 员工”留言称:央视新闻也是瞎报道,什么十年潜心研究,2005年,我们研究组就已经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披露蝙蝠是类 SARS冠状病毒 的携带者,而且那是中华菊头蝠,不是“菊花蝠”。
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则题为《果子狸含冤10年蝙蝠才是SARS病毒元凶》的视频新闻兼图文简介,新闻同时在视频配音与文字消息中称,SARS病毒的天然宿主是一种名叫“中华菊花蝠”的蝙蝠,当初果子狸被冤枉了。 该条新闻称,这则消息援引自“十年来潜心研究非典(SARS)的 香港大学 医学院传染病学教授袁国勇”。
中科院研究结果     中国科学院 获悉:该院 武汉病毒研究所 研究员石正丽带领的国际研究团队日前分离到一株与SARS病毒高度同源的SARS样冠状病毒,进一步证实中华菊头蝠是SARS病毒的源头。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自然 》上。    据介绍,SARS冠状病毒是造成2002年至2003年SARS暴发的病原。已有的流行病学证据和 生物信息学 分析显示,野生动物市场上的果子狸是SARS冠状病毒的直接来源。虽然在世界各地包括非洲、欧洲和中国的蝙蝠体内均发现与SARS病毒相似的SARS样冠状病毒,但这些病毒均不能利用人和果子狸的ACE2(即人SARS病毒受体)作为受体,不是SARS病毒的近亲。该团队分离的SARS样冠状病毒可以利用人、果子狸和中华菊头蝠ACE2作为其功能受体,并且能感染人、猪、猴以及蝙蝠的多种细胞。这些实验结果为中华菊头蝠是SARS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证据   研究人员称,尽管蝙蝠携带多种病毒,但这些蝙蝠病毒传播到人的机会并不多。蝙蝠在自然生态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保护蝙蝠等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是远离野生动物病原感染的最好方式。
---------------以上资料摘选自百度
菊头蝠
菊头蝠(学名:Rhinolophus luctus)因嘴脸部特殊复杂的叶状突起而显著有别于其它类蝙蝠。菊头蝠是狂犬病病毒、尼帕病毒、汉塔病毒等许多动物源病毒的重要宿主。菊头蝠群,居岩洞,冬季则冬眠于山洞深处。以昆虫及其幼虫为食。分布于吉林山东、福建、四川、云南、陕西等地。
形态特征

体长75-85mm,前臂长660-730mm。马蹄叶发达,覆盖鼻吻部,两侧不具小附叶。鼻孔内外缘突起,并衍生成杯状的鼻间叶,鞍状叶基部向两侧扩展成翼状,使鞍状叶呈三叶形。连接突先端低而圆,始于鞍状后面甚下方,顶叶狭长,呈舌状。体毛细长柔软而卷曲,毛色棕褐或烟灰褐色,毛尖隐约有灰白色,形同霜。

菊头蝠吻鼻部有复杂的叶状突起,形成特殊的鼻叶。鼻叶两侧及下方为马蹄形的肉叶,中央有一向前突起的鞍状叶,后面又有一连接叶衬托,并与一顶叶相连。耳大,端部呈削尖状,无耳屏。后足除第一趾外,其余各趾均有三趾节。全身被细毛,背部淡棕褐色,腹毛灰棕色。

头骨腭桥较长,约为上颊齿长的1/3。齿式=32。牙齿上颌门齿2枚,下颌4枚,均较小;犬齿上下各1枚,第1上前臼齿位于齿中线外侧,故犬齿与第2上前臼齿齿缘基部相接触。下颌第2下前臼齿位于齿中线外侧,故第1下臼齿与第2下前臼齿齿缘基部亦相接触。

生活习性

菊头蝠群栖,居岩洞,常与其他种菊头蝠和蹄蝠共处一洞,冬季则冬眠于山洞深处。悬挂时以两肢并齐倒悬抓于石壁,前肢包裹全身,当外来声息及光亮照射时,先将头部伸出,频频左右摆动,耳部不断颤动,鼻尖不断嗅闻,到一定时间(约3分钟),随即起飞。以昆虫及其幼虫为食。总是单只独挂在洞顶壁上,而且大多数离洞口不太远的较亮处。杭州千人洞1980-1986年观察记录,若不受惊扰,很少迁洞。海南五指山的标本来自原始林缘的茅草坡上空,当时它们正在两三只结群飞翔觅食,不时在树枝上倒吊者停歇。安徽采到的雄体阴囊较大,睾丸5×3.5mm。

栖息于几乎所有的热带、亚热带岩洞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其悬挂处仅距地面不足3m高。亚洲西部及东南部。中国内见于江西,福建,浙江,安徽,贵州,广西,台湾,海南和广东。台湾的大蹄鼻蝠(Rhinolophus formosae)被认为是本种的一个亚种,仅分布在台湾。菊头蝠11月交配,6月下旬产仔。妊娠期从6、7周到5、6月。许多种类的雌体妊娠后迁到一个特别的哺育栖息地点。蝙蝠通常每窝产1至4仔。幼仔初生时无毛或少毛,常在一段时间内不能视不能听。幼仔由亲体照顾5周至5个月,按不同种类决定。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各地的数量均很少。种群非常小,占有面积有限,容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致危因素 一些山洞被开发为旅游点。农民为了收集蝙蝠粪和吃蝙蝠肉,在洞内烟熏或网捕,致使它们不是离洞而去就是被捕杀。此外,杀虫剂的应用也影响到它们的生存。 现有保护措施,如同许多蝙蝠一样,本种目前未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 保护措施建议,应考虑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并保护已知的栖息地,禁止任意在岩洞区采石料、开发岩洞作他用,对其周围施喷杀虫剂也应加节制。鉴于其分布的特点,在有本种分布的主要地区,地方法规应予特别考虑保护措施。

【相关研究2015年11月,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一项研究发现,有一种类似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冠状病毒,这种病毒被科学家命名为“SHC014-CoV“,可以直接从蝙蝠传至人类身上,暂时无药可治,但目前是否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尚不清楚。11月9日,该论文在线发表在国际医学权威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论文标题为《在蝙蝠中传播的冠状病毒构成的一个类SARS病毒簇可能在人类中流行》(A SARS-like cluster of circulating bat coronaviruses shows potential for human emergence)。北卡罗莱纳大学莱恩伯格综合癌症中心成员、流行病学系教授Ralph S Baric是该篇论文的作者之一。论文指出,Baric和他的团队是在中国菊头蝠身上发现了这种被标记为SHC014的冠状病毒,该病毒可以在蝙蝠和人类之间进行传播,一旦进入人类肺部组织,还会像SARS冠状病毒一样在人类肺细胞内进行复制,令肺部受严重感染,暂时没有药物可以控制。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研究员石正丽是上述论文的联名作者之一。2013年10月30日,石正丽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成功分离到一株与SARS 病毒高度同源的SARS样冠状病毒(SARS-like CoV),为中华菊头蝠是SARS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的推论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证据。据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官网报道,世界知名冠状病毒专家拉尔夫·巴里奇表示,现时科学界暂发现蝙蝠身上有5000种病毒存在,其中部分有机会成为人类病原体,人们应做好防备,他呼吁美国政府为相关病毒实验解禁。

【借鉴意义】上述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先面临的新型冠状病毒流行!

-----------------

 

 

李广阔,医学博士/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致力于晚期消化道肿瘤梗阻的多技术联合治疗,主张:晚期肿瘤必须争取“舒适与尊严”!咨询病情,请扫二维码)】                 (202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