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艾滋,早预早防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往往通过肛门生殖器黏膜进入人体,也可通过宫颈阴道上皮、扁桃体等组织进入人体。HIV感染的细胞与CD4+ T细胞融合,引起病毒扩散。一旦病毒进入血液,就会广泛传播至各器官,如脑、脾和淋巴结。
CD4 T细胞被认为是HIV感染治疗的重要环节,因为该指标被用于疾病分期和指导临床管理。
CD4和CD8都是人类T淋巴细胞族的成员,共同参与了人类的免疫功能,一般情况下,CD4/CD8通常大于1。然而,在HIV感染时,CD4细胞数量会急剧降低,CD4/CD8常常小于1。
研究显示:正常成人CD4细胞计数均值约为1000个/mm3,在HIV急性感染后的6个月时会降到780个/mm3,而1年后会降到670个/mm3,随后,以每年平均约50个/mm3的速度下降。当CD4细胞计数低于200个/mm3时,即进入艾滋病临床阶段。
HIV感染就是通过导致CD4 T细胞严重损耗,进而引发各种感染和死亡。
在引发HIV感染的诸多因素中,男男性行为者、注射吸毒者、接受血液制品者、在治疗过程中被针刺伤的医务工作者是重要的风险人群。无保护肛交、性交次数以及急性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与HIV感染密切相关。
HIV感染的病程可分为:病毒传播,急性HIV感染,和慢性HIV感染三个阶段。从感染HIV到CD4细胞计数降至低于200/μL(慢性HIV感染期)的平均时间为8-10年。
据估计10%-60%的早期HIV感染者没有症状,但早期的HIV感染者却具有很高的传染性。研究发现,早期感染期间的传播风险是慢性感染期间的9-15倍。
从HIV进入人体到出现症状通常需要2-4周,不过,也有潜伏长达10个月的病例。
急性HIV感染最常见的表现是发热、乏力、淋巴结肿大、咽痛、皮疹、肌痛/关节痛、腹泻、体重减轻和头痛。
发热:体温多为38-40℃。
淋巴结肿大:多为无触痛的淋巴结肿大,主要累及腋窝、颈部及枕淋巴结。
咽痛:主要表现为咽部水肿和充血,通常不伴扁桃体增大或渗出。
有疼痛感的黏膜皮肤溃疡:是急性HIV感染最独特的症状之一,表现为表浅、边界清楚的溃疡,基底部为白色,周围环绕一层薄的红色区,可出现于口腔黏膜、肛门、阴茎或食道。
皮疹:皮疹通常发生于出现发热后48-72小时,持续5-8日。皮疹通常分布在上胸部、颈部及面部,头皮、四肢包括手掌和脚掌也可能出现。皮疹通常较小(5-10mm)、界限清楚,为椭圆形或圆形,粉色至深红色的斑疹或斑丘疹。
胃肠道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腹泻、厌食和体重减轻。
头痛:常常是眼眶后疼痛的头痛,并随眼睛运动而加剧。
在HIV感染早期就开始治疗,可以减轻上述症状,重建免疫,恢复CD4细胞水平并使其正常或接近正常,缩短治疗达标时间,降低感染传播风险。因此,早期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利己利人。
一项在美国的调查发现,近15%的HIV感染者不知道自己感染了HIV,从而导致了严重并发症以及将感染传播给他人的风险。因此建议:有性生活的男男性行为者、注射吸毒者、通过性交易换取金钱或毒品者、HIV感染者、双性恋者、注射吸毒者的性伴侣、与HIV感染状态不明的性伴侣发生性行为者每年至少应检测1次。
使用避孕套、男性包皮环切术治疗包皮过长、不混用注射器等等是预防HIV感染的有效方法。
当我们在救援处突的过程中,皮肤粘膜沾染了艾滋病患者的血液,或被沾有艾滋病患者血液的器具刺伤、划伤时需要紧急处理。处理内容包括:
首先,应立即清洗暴露部位。对于皮肤暴露,应使用水和肥皂清洗暴露的区域。小伤口和刺伤可以使用抗菌剂进行清洗,如含乙醇的洗手液。对于黏膜表面的暴露,应使用大量清水冲洗暴露的黏膜。对于眼睛,应使用生理盐水或水进行冲洗。
其次,查询被救助者HIV、乙肝、丙肝等传染性疾病的血清学检查结果。
第三,如果已知被救助者有HIV感染,则确定最近的病毒载量和治疗情况。必要时应进行预防性药物治疗。预防性药物治疗方法为: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恩曲他滨(一次300/200mg,一日1次)+多替拉韦(一次50mg,一日1次),或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恩曲他滨(一次300/200mg,一日1次)+拉替拉韦(一次400mg,一日2次)。治疗4周。
第四,HIV检测每月一次,连查3个月。3个月后HIV检测仍阴性,可以排除HIV感染。
综上,只有在我们了解认识艾滋的基础上,主动检测,主动预防,才可能实现利己利人和共享健康。
参考文献:
蔡仁田翻译.急性和早期HIV感染的发病机制与流行病学.点击阅读原文。
韩宁翻译.急性和早期HIV感染:临床表现和诊断.点击阅读原文。
卢洪洲翻译.成人和青少年HIV感染的自然病程和临床特征.点击阅读原文。
王宇明译审.急性和早期HIV感染:治疗.点击阅读原文。
韩宁翻译.HIV感染的筛查与诊断性检测.点击阅读原文。
陈威巍翻译.HIV感染患者CD4细胞计数检测的技术和解读.点击阅读原文。
赵敏翻译.HIV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防策略.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