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周报丨又有医生被砍!“防刺白大褂”能解决问题吗?

 
辛辣重口的医疗圈时事点评 
 

  跟杏仁哥一起换个姿势看新闻  

 

在家被网课折磨了几个月的学生们,终于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

 

面对阔别已久的学校,不少同学却心生畏惧。

 

 

毕竟,他们连宿舍在几楼都忘记了...

 

 

还有那时隔几个月没住的宿舍,已经不是原来的宿舍了。

 

而是变成了薛定谔的宿舍。

 

 

当打开门的时候才知道迎接同学们的是惊喜还是惊吓!

 

刺激程度堪比开盲盒~

 

 

不过,除了这记不清的路和薛定谔的宿舍,咱们同学们,最不想面对的,还是那已经搁置了半年的论文...

 

 

最近,下面这段在学术圈爆火的小视频。形象的说明了导师帮同学们改论文时的样子——

 

 

导师:

 

 

其实,也不是每一届学生都这样,杏仁哥我当年的那帮同学就不一样!

 

嘿,他们从网上复制都忘了去掉网址...

 

 

其实,不只是这帮学生们为论文两字所苦,咱们医生大大们何尝不是呢?

 

只是,有一部分医生选择了一条“捷径”,却未曾想到,这条捷径让他们跌了个大跟头...

 

 

 

 

 

 
 
近日,江苏泰州警方近日破获一起论文代写诈骗案,泰州姜堰警方跨省抓获12名犯罪嫌疑人。
 
 
他们诈骗了1000多位医护人员,以代写、代发论文为由,根据发稿期刊级别和发稿字数收取5000至9000元不等的费用,承诺收钱后3个月之内发表。
 
然而他们不会向指定刊物投稿,如果对方反复催,他们就会将文章发到一些没有期刊号的业余杂志上应付了事,或者直接不予回复。
 
  
此外,这家公司要求尽量不收医生自己写的文章,“因为医生如果发现自己写的文章不能发表,很有可能会报警;而如果是代写的文章不能发表,医生担心影响自己的工作,很大可能会选择不报警。”
 
  
前段时间,中国多家医院的400多篇发表于外文期刊的论文被海外打假团队质疑,是来自”论文工厂“批量生产的产品。
 
 
论文诈骗和论文造假,是源于同一个问题的两种现象。
 
一定程度上而言,也是当下中国医生们“唯SCI论”“唯论文”考评制度助推的产物。

 

目前在我国,医生要想晋升,除时间要求外,还需要专业外语考试、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等硬性条件。

 

 
医生晋升、评职称都必须达到一定数量的论文要求,不少人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之外,不得不论文造假。
 
 
因为,只要掏钱,就有专门写论文的公司来帮忙。
 
 
其实杏仁哥身边很多医生都向我表示过,作为医生,应该把治病救人作为主要任务,把心思放在病人身上,这是基本原则。

就算是苏格拉底誓言,从来也没说过要写多少论文吧。
 
而如今,面对生活的压力,曾经济世救人的梦想,也被现时给磨平。
 
 
这时候,无孔不入的“论文产业”就成了医生们一个最无奈的选择。
 
 
一方面,当前的监管机制需要建立好,类似杏仁哥朋友圈的这些人。真的该有人来管一管了!
 
 
另一方面,当下的畸形的医生评定机制也需要改善、调整。
 
其实改革医生职称制度,也已经讨论了很多年。
 
有人认为职称不和待遇挂钩是一种解决办法。然而,如果医院把职称和待遇分开,而上级行政机关却依然控制着编制。那只会让职称变得没有意义,评上职称的人拿不到待遇。
 
 
这么看来,中国的医生们还要在论文的阴影下挣扎一阵子...
 
 
说完了论文这座压在医生大大们头上的大山,咱们再来看看另一座。
 
上周,广州花都警方通报一宗故意伤害案——
 
 
8月初,在广州某医院,病人余某因为瘢痕体质来就医,来了4次后,因为对治疗结果不满意和医生处理不接受。
 
就举刀相向主治医生毕医生,以及前来施救的李医生。
 
哪怕鬼门关回来后,毕医生已经在ICU抢救了好几天了。
 
 
 
好在,命保住了。
 
一次又一次的伤医事件,总是在人们一波又一波的愤怒谴责之后一件又一件的发生。  
 
在看病求医面前,病人天然是弱者,但当一些人举起屠刀,手无寸铁的医生才成了真正的弱者。 
 
 
有时候,可怕的并不是刀,而是人心!
 
 
当下,大量医院的安保投入不合格,处理棘手病人的应急能力非常业余,尤其是事前防范这一块。
 
每每遇到伤医事件,经常是病人在医院追着医生满医院跑,没有专业人士帮忙。
 
那该怎么办?
 
不如了解一下最近大火的医生单品——
 
“医生防刺白大褂”
 
 
9月4日,网售医务人员防刺白大褂引发网友关注。
 
在淘宝网以“防刺白大褂”为关键词检索发现,多家商铺正售卖品牌为“上海固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防刺白大褂,定价多为1659元,卖得还挺火...
 
 
这款白大褂与普通白大褂不同,它使用了特殊的材料,可以防护颈部、胸部等重点部位。
 
一位网友在微博发帖称,逛某宝时看到了这款商品,心里不由得有些难过,“一开始还以为是玩笑,越看评论越心酸,医生真是太难了”。
 
 
一起来看看让这位网友看到心酸的那些评论吧——
 
来某宝店里买防刺白大褂的,大都是医生或其家属。
 
 
“男朋友担心我哪天遇到乱闹的患者家属对我行凶,送了一套防刺白大褂。”
 
“现在上班天天穿着,心里多一道安全防护,希望再无伤医袭医事件出现。”
 
 
“女生当医生太危险了,面对粗鲁的患者,毫无还手之边,想一想就可怕。真担心哪天这种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幸亏自己上手了一件啊,上班可以稍微安心点,万幸!!!”
 
 
……
 
“白大褂”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医务工作人员的职业象征。
 
而现在,这份象征已经开始需要承担保护医生的工作了吗?
 
 
这次是防刀,下次是不是要戴放毒面具,防液体的防护面罩?
 
要从根本解决问题靠一件防护服,怕是解决不了问题。
 
 
真正需要的,是需要大家放下对医生的偏见,引导整个社会、环境向善。
 
下面是被砍医生陶勇的一段采访,让杏仁哥我感触良多:
 
心里不怀恨,是非常强大的人了。
 
 
人心如此,咱们单纯的以一件白大褂或者一个安检门来做隔绝,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衷心的希望:未来的某一天,医务人员和人民大众能真正的互相理解,互相扶持,一起走,走更远...
  
 

 

 

 

创伤弧菌,一种会“吃人肉”却鲜少人知的病原细菌,它嗜盐如命,既能栖息在海里,亦能潜伏在美味海鲜之中。

 

诸如被鱼刺扎一下半条手臂就没了、小伙生吃海鲜死亡、海边游玩险些丧命等等骇人听闻的消息大多是它的杰作。

 

最近的一个热门新闻,就是它在其中搞鬼!

 

 

今天,我们就通过几张图片,快速的了解一下它吧!

 

 

 

这就是创伤弧菌,被它感染的患者,在48小时内就会出现下肢肿痛、溃烂、休克等症状,若不及时抢救,患者不是直接死亡,就是难逃缺胳膊少腿的命运。

 

2017年1月10日,朱某在处理刚买回来的鱼时,因鱼刺扎手被感染。医生不得不连夜对他进行右上肢截肢手术,才让他捡回一条性命。

 

朱某被鱼刺刺伤的手

 

2016年,温州壮汉阿峰外出吃饭时吃了两个螃蟹。第二天发现小腿出现了红肿,他只是以为撞到其他地方了,并没有在意。没想到,红肿从小腿蔓延到了大腿,第三天早上他就休克了。

 

他送去医院后很快确诊为海洋创伤弧菌感染。虽经医生抢救,但他第三天还是不幸死亡了,年仅45岁。

 

创伤弧菌感染后的腿

 

创伤弧菌它最爱攻击免疫系统低下受损,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比如慢性肝炎、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地中海型贫血、慢性肾衰竭、淋巴瘤患者等等慢性疾病。

 

上述真实发生的病例中,患者过往大都有慢性疾病的病史等。相关研究表明:在这些高危人群中,创伤弧菌引发血液感染的机率是健康人的80倍。而创伤弧菌败血症可高达50%。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以来科学家都没弄清创伤弧菌的致病机制。直到2017年,中国科学家率先打破了这一僵局。

 

浙江大学朱永群教授带领团队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指出这类病原菌的“攻术”:它分泌的毒素会“放冷枪”,定向将“冻”住宿主细胞的信号通路,让细胞动弹不得,甚至“散架”。

 

朱医生团队

 

该项研究推动了人们对于创伤弧菌致病分子机制的理解,并将有助于研发针对创伤弧菌等致病菌的新型抗菌药物。

 

再一次提醒大家,不要吃生食!不要喝生水!

 

《医学微生物学》你值得拥有!

 

 

以上,就是今天杏仁周报的全部内容了。

 

虽有百般不舍,但又到了和各位医生大大们说再见的时候了...

 

老样子,杏仁哥我下周还是这个点,还在这里,静静等待与各位的再一次相遇!

 

 

杏仁周报丨韩国医生嫌月薪7万太低罢工,中国医生却...

 

医生圆桌会 | 劝病人控制饮食被打致骨折,医生该不该“多管闲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