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除的肿物(皮肤、皮下)病理检查的重要性
肿瘤是很常见的疾病,重者危及生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获得好疗效及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基本原则。肿瘤的确诊是个复杂的多步骤过程,涉及到诸多临床科室的通力协作。包括临床医生触诊、检验科抽血化验肿瘤标志物、腔镜科及影像科定位肿瘤并取材送检病理,由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明辨病变本质、发出病理报告。
病理学诊断的级别最高,尤其对于鉴别肿瘤良恶性具有指导意义。
病理检查是诊断肿瘤最直观最可靠的方法, 它将患病器官直接取下的病灶制成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明辨病变性质。如果确定为恶性肿瘤,就要对肿瘤进行病理分型,包括命名、分级、侵袭范围、切除是否充分、组织学疗效评估、预后相关等临床病理信息,这些信息是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和实施的重要依据。因此,
病理学诊断被誉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组织病理学是以切取或切除的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诊断。由于组织病理标本较大,可以有目的地选择最可疑的部位多次进行病理切片检查,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一般方法,是病理检查的主要项目。组织病理学检查法可广泛用于所有肿瘤的术前、术中、术后病理诊断中,能为手术治疗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软组织肿瘤绝大多数为良性,手术切除后治愈率很高。软组织肿瘤一般具有各自独特的临床、预后和治疗特点。主要根据体检和放射影像学检查确定肿瘤的大小、深度和生长部位,并结合有无血管神经受累的迹象来设计最好的治疗方案。
软组织肿瘤根据组织细胞来源分为脂肪细胞性肿瘤,纤维母细胞性/肌纤维母细胞型肿瘤、所谓纤维组织细胞性肿瘤、平滑肌肿瘤、周细胞型肿瘤、骨骼肌肿瘤、脉管肿瘤、软骨性-骨性肿瘤以及来源和分化不确定的肿瘤。
软组织肿瘤根据其生物学潜能又可以分为良性、中间性及恶性。良性肿瘤大多数不会局部复发,即使复发者也不具备破坏性,几乎都可经完整切除而治愈。“中间性”是指具有局部侵袭性行为的肿瘤,切除后经常局部复发,并呈浸润性和局部破坏性生长,肿瘤无转移潜能,但需要采取边缘带有正常组织的扩大切除术,确保局部无肿瘤残留;中间性肿瘤中一部分除了具备局部侵袭性的特征外,偶尔一些病例还有明确的远处转移能力,被称之为“偶见转移型”,其转移风险<2%。
恶性软组织肿瘤又称为软组织肉瘤,因组织学形态多样,类型繁杂,少数病例只能确定为肉瘤,难以鉴别组织细胞的来源,即难能确诊亚型。区分软组织肉瘤恶性程度的常用诊断术语是低级别(一般指低度恶性)、高级别(高度恶性)、未分化(高度恶性且不能辨认来源)、恶性潜能未定等。软组织肉瘤的远处转移风险高,从20%~几乎100%不等,常常是导致生命危害的最不利因素。其次,软组织肉瘤的致命危害还与发生的部位有关,相同类型的肉瘤发生于浅表部位要好于发生在深部组织或器官,如腹膜后,即便是分化好的肉瘤预后也不良。
皮肤肿瘤是发生在皮肤的细胞增生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发生于皮内或皮下组织的新生物,种类很多,临床上分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可以不断增殖,引起转移,威胁生命,称为皮肤癌。皮肤肿瘤是现在比较难以治疗的皮肤科疾病,一般指原发于皮肤的良性和恶性肿瘤,主要包括:1.良性皮肤肿瘤:脂溢性角化症、色素痣、血管瘤等。2.恶性皮肤肿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恶性黑素瘤及帕哲病(Paget病)等。3.皮肤T细胞淋巴瘤,主要包括蕈样肉芽肿:发生于局部或全身皮肤的浸润性斑块、结节,晚期可出现破溃。4.其他皮肤肿瘤:日光性角化病、Bowen病及皮肤附属器肿瘤等,表现为皮肤斑片、斑块、肿物等,皮损持续存在,不易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