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系列4:动静脉内瘘的“修理”:不成熟、狭窄、堵塞、血管瘤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血管外科 岳嘉宁医生


前情提要:

1、内瘘都是非生理性结构,加之日后反复穿刺和血流冲击,起初使用得再顺利的内瘘最终也会发生并发症!

2、但是,良好的使用习惯和用心的监测,可以延缓这些并发症的出现,或者减少严重并发症带来的损失!

3、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和医务人员联系!

 

内瘘是血透患者的生命线,一旦出现问题,会影响透析的顺利进行和质量,甚至中断透析、威胁生命。

 

有人说,内瘘坏掉了可以重新做一处,但人体可供构建内瘘的血管和部位很有限:所谓,用一条少一条,用一处少一处。

 

所以,每增加一条内瘘的使用寿命,都是延长患者的透析生命!!

 

我常常把一根动静脉内瘘比作家用电器:就像家电迟早会坏掉一样,认识到透析内瘘并非一劳永逸,出现问题积极“修理”,做到物尽其用,才是科学使用内瘘应有的观念。临床上称这种“修理”手术叫做“维护手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开放手术:传统的手术方式(新的手术切口);往往要切除内瘘中出现问题的部分;消耗了血管资管;一旦成功维持时间较长;

2、微创手术:先进的血管腔内处理(没有切口);保留原有内瘘结构;不消耗血管资源;真正做到“物尽其用,延长内瘘寿命”;较开放手术后维持时间相对较短;价格较高(中国特色);

 

 

 

同样和家用电器损坏一样,个别情况是突然罢工,大多数内瘘出现严重并发症之前都会多少有些预兆:

血透时血流量不足
•血透时静脉压异常升高
透析时内瘘肢体疼痛
血管形态异常:变硬 膨大 塌陷
•护士穿刺困难,下机后止血困难
震颤变弱、内瘘明显跳动
无血流或震颤消失
•透析后感觉不到应有的舒适

•内瘘或导管部位感染(红肿热痛)

 

这些征兆中的任何一点都可能预示着内瘘并发症即将来临。但在这个“预兆”阶段,往往并不影响正常的透析,技术“过硬”的护士也会顺利完成穿刺,透析机的参数也可能看上去“很美”。很多患者觉得还可以再“熬一熬”,不情愿过早的接受“维护”。但不想在不久的一段时间后,就出现了中断血透的并发症。这时就好比家用电器彻底罢工,并不是都修得好。

 

 

 

这里我们就列举内瘘常见的并发症和常用的维护手术。

 

内瘘不成熟

所谓“成熟”就是内瘘在建立之后经过一段时间,血管变粗并可以打针进行血透。但是有1/5~1/3的内瘘在建立后的2-3个月仍不能变粗打针,这就称为不成熟内瘘。以前认为内瘘不成熟只能再手术新建一处内瘘。但是这样不但会消耗血管资源,而且新建的内瘘再次发生不成熟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更科学的做法是通过微创血管扩张的手术,促进内瘘的成熟。一般经过1~2次的球囊扩张手术,90%以上不成熟的内瘘就可以被成功挽救。微创化、不消耗更多的血管资源、不新作吻合口、成功率高是这类手术的特点。所以,第一次做完内瘘不能正常开始使用,并不少见,患者可以咨询医生,看看是否可以尝试做扩张手术来挽救不成熟的内瘘。

 

内瘘血管狭窄

内瘘血管“狭窄”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很多其他内瘘并发症的根源所在。当出现透析流量逐渐减低、静脉压力逐渐升高、上针穿刺困难或拔针后止血困难、透析时疼痛、触摸震颤较以往明显改变,都可能预示着内瘘血管的某处发生了狭窄。应尽早通知医生,安排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无论是自体血管内瘘还是人工血管内瘘,一旦怀疑有狭窄,都需要尽早安排血管造影。达到一定程度的狭窄应进行微创扩张手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狭窄都会有明显的临床表现,所以更为科学的方法的是,定期接受医生的问诊和体检,发现内瘘的潜在问题。

 

血管异常膨大

随着透析时间延长,很多患者的内瘘血管会变得膨大起来,在手臂上形成气球状或者蟒蛇状的结构。虽然这些膨大非常不美观,但是患者应该认识到单纯的外观变化并非是接受外科修复的理由。只有当这些膨大影响到了透析的顺利进行,或者膨大的血管发生了感染或濒临破裂,才必须进行手术修复。

 

内瘘阻塞

内瘘阻塞是第一位的透析通路急诊,直接导致透析的中断,必须在一个透析周期内进行开通,否则建立其他可以立即使用的透析通路(如插管)。根据内瘘的种类、阻塞的时间、血管的结构,内瘘阻塞可以进行微创复通,亦或需要进行开放手术开通,多数阻塞的内瘘均可以在急性期成功开通。内瘘阻塞多数是由于存在之前未能发现和早期处理的狭窄,也可能是由于低血压或者其他内瘘使用不当所造成,所以任何内瘘阻塞均应首选尝试抢救,不应轻易放弃。但一个反复阻塞的内瘘往往预示其走向“年久失修”的终末阶段,那么可能就需要考虑建立一个新的内瘘。

 

中心静脉狭窄

中心静脉是指全身血液回流到心脏的最后一段大静脉,是上肢内瘘血液回流到心脏的必经之路。对于内瘘患者,这部分血管极其宝贵,但不少内瘘患者却会并发中心静脉狭窄的问题。因为是必经之路,这部分血管的问题会直接导致透析质量的下降,影响全身状况,也会导致手臂或头颈部的肿胀,甚至有最终引发上肢内瘘血栓堵塞而中断血透的可能。最常见引起中心静脉狭窄的原因是“长期导管”的使用引发中心静脉不可逆的损伤和狭窄闭塞。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没有插管病史的患者,长期透析加重了中心静脉的负担,最终也会导致中心静脉狭窄。中心静脉的狭窄或闭塞重在预防,尽量避免插管透析;不得不插管透析时,也要注意缩短“长期导管”的留置时间。一旦发现中心静脉狭窄,就应该及时就诊,进行血管造影检查,必要时进行微创化处理,避免发展到影响透析进行的地步。

 

肢体缺血或疼痛

肢体缺血是内瘘少见的并发症,可能出现在内瘘手术刚做好时,也可能出现于使用了一段时间的内瘘。主要表现为血透时,亦或在静息时,发生肢体的冰冷、麻木、疼痛、溃疡甚至坏死。出现可疑的肢体缺血症状,就应该通知医生,做相应的检查。明确诊断后,往往需要外科处理,纠正引发缺血的内瘘结构性问题,避免最终恶化成为肢体的残疾。

 

医学有其局限性,上述内瘘并发症处理后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部分患者仍有复发的可能。复发后同样应该首选再次处理,如此反复,直到内瘘“物尽其用”、“寿终正寝”。所以,维护手术的目的是延长每一根内瘘的使用时间,最终的延长透析患者的生命。

 


 

 

岳嘉宁

主治医师|血管外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用微信扫一扫或直接长按二维码识别,微信添加并咨询岳嘉宁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