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音障碍——运动性构音障碍
构音障碍——运动性构音障碍
构音障碍
1、定义:因神经肌肉的器质性病变造成发音器官的肌肉无力、瘫痪或肌张力异常和运动不协调等而出现的发声、发音、共鸣、韵律等异常。
2、分类:
运动型构音障碍
器质性构音障碍
功能性构音障碍
运动性构音障碍
1、 定义:又称中枢性构音障碍,是指由于参与构音的诸器官(肺、声带、软腭、舌、下颌、口唇)的肌肉系统、神经系统的疾病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即言语肌肉麻痹、收缩力减弱、或运动不协调所致的言语障碍。
定义强调:呼吸运动、共鸣、发音和韵律方面的变化
2、分类:根据神经解剖和言语声学特点分6类:
l 痉挛型构音障碍(中枢)
l 迟缓型构音障碍(周围)
l 运动失调型构音障碍(小脑、共济)
l 运动过强型性构音障碍(运动障碍,手足徐动型)
l 运动过弱型构音障碍(帕金森病)
l
混合型构音障碍(如下表)
名称 |
损伤部位、病因 |
运动障碍 |
言语特征 |
痉挛型构音障碍 |
中枢性运动障碍(上运动神经元):脑血管病、假性球麻痹、脑瘫、脑外伤、脑肿瘤、多发性硬化 |
自主运动出现异常模式,肌张力↑,反射↑,病理反射+,无肌萎缩或废用性萎缩 |
说话费力、音拖长、不自然的中断、音量、音调急剧变化,粗糙音、费力音、元音和辅音歪曲,鼻音过重 |
迟缓型构音障碍 |
周围性运动障碍(下运动神经元):脑神经麻痹、球麻痹、肌肉本身障碍、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外伤、感染、循环障碍、代谢和变性性疾病 |
肌力↓,肌张力↓,腱反射↓,肌萎缩, |
不适宜的停顿、气息音、辅音错误,鼻音减弱 |
失调型构音障碍 |
小脑系统障碍:肿瘤、多发性硬化、酒精中毒、外伤 |
运动不协调(力、范围、方向、时机),肌张力↓,运动速度↓,震颤 |
元音辅音歪曲较轻,主要以韵律失常为主,声音的高低强弱呆板震颤,初始发音困难,声音大,重音和语调异常,发音中断明显 |
名称 |
损伤部位、病因 |
运动障碍 |
言语症状 |
运动过强性型构音障碍 |
锥体外系障碍:舞蹈病、肌阵挛、手足徐动 |
异常的不随意运动 |
不随意运动造成元音和辅音歪曲,失重音,不适宜的停顿,费力音,发音强弱急剧变化,鼻音过重 |
运动过弱型构音障碍 |
锥体外系障碍:帕金森病 |
运动范围和速度受限,僵硬 |
由于运动范围和速度受限,发音为单一音量、单一音调,重音减少,有呼吸音/失声现象 |
混合型构音障碍 |
运动系统多重障碍:威尔森病、多发性硬化、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
多种运动障碍的混合或合并 |
各种症状的混合 |
评估方法
1.采用Frenchay评估法:从反射、呼吸、唇、颌、软腭、喉、舌、语言8大项和28细项来评估构音器官运动障碍的严重程度。
2.采用S-S言语发育迟缓检查法
l 评估对象:1~6.5周岁
l
价格:
228元/次(约60min)
3.构音能力评估:
评估对象:大于2.5周岁
228元/次(约60min)
治疗
1)治疗原则:
1、针对言语表现进行治疗
2、按评估结果选择治疗顺序
3、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和强度
2)治疗对象:2~3周岁,gesell评分:35分以上
3)治疗训练工具:
1.镜子、手套(一次性)压舌板、纱布、录音机
2.家属准备:透明水杯、吸管(可弯曲)、冰棉支(冰块)、棒棒糖、纸巾、番薯条、卡士酸奶(浓稠)
4)具体治疗方案:
放松
面部按摩
点按穴位(低频吞咽治疗仪/超声波)
呼吸训练
口部知觉
进食(冰水、番薯条、酸奶)
构音运动训练:下颚和口唇、舌部运动、软腭抬高、交替运动
发音训练
克服鼻音化、费力音、气息音训练
音量、音调与韵律训练
运动性构音障碍的预后
取决于神经病学的状态和疾病的进展情况,以及疾病的位置、年龄、性格、合并症等。单纯性构音障碍较构音障碍合并其他障碍的患者恢复的好。一般情况下,轻中度的运动性构音障碍疗效较好,重度的运动性构音障碍疗效较差。但运动性构音障碍的患者都须及时进行言语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