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

来源:药评中心

作者:黄丽,临床药师;单位:株洲市中心医院药学部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中药注射剂报告12.7万例次,其中严重报告9,798例次(7.7%)。2015年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剂占比例为51.3%。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中药注射液临床不规范使用。中药注射液静脉注射或滴注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合理选择溶媒 


 

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应根据其理化性质选择不同的溶媒。粉针剂应当用注射用水充分溶解再扩溶。如果溶媒选择不当,由于药物溶解的不充分也会引起不良反应。例如,临床常用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参麦注射液的溶媒,理由是参麦注射液大多是用于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这些患者中又大多都有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不宜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但是参麦注射液的ph值为4-6.5,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可能会产生不溶性微粒,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机会,应该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溶解后静滴,对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可以通过皮下注射适量胰岛素抵抗。另外,参麦注射液的成分是红参、麦冬的提取物,红参、麦冬等有补气阴功效,盐水在中医性味上属咸归肾主润下,有破结之效,而糖水可补中土,性与参麦相类,有辅助药效的作用。

 

二、辨证论治,合理选用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特点,也是中医的灵魂,不可忽视。如对无体虚的患者使用补益类如参麦、黄芪等注射液会出现心悸、眩晕、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这些都是由于用药时辨证不明、查证不清所导致的。目前中药注射剂由西医处方使用所占比例很大,西医因缺乏中医辨证施治的相关理论基础,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容易发生对病不对证的情况,很容易导致药品不良反应。

 

三、避免混合用药 


 

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与其他药品一起配伍时,会产生溶液的酸碱值改变、不溶性微粒增加、渗透压改变、絮状物或沉淀出现、颜色改变等一系列变化,极易导致不良反应。为保障用药安全,中药注射剂不宜与其他药物在同一容器中混合使用。对需要静脉滴注多组液体的患者,应注意多组输液的给药顺序,静脉输注中药注射液后,应用少量溶媒冲洗输液器,或在输液组与组间使用中性液体间隔后续滴,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四、注意使用剂量和滴速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有安全范围,不能随意加大剂量或加快滴速。有研究表明,临床给药过程中药品浓度过大或给药速度过快,都可能导致头晕、疼痛、刺激性皮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一般中药注射剂滴速为40-60滴/分钟。

 

五、注意用药监测 


 

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反应,尤其是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加强监测。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速发型过敏反应,静滴用药的单位应备齐一些常用抗过敏药物和急救设备,如肾上腺素、地塞米松、氧气等;使用过程中应加强给药30分钟内的观察、巡查;切忌静脉给药时随意走动或离开诊室,以防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时耽误救治。

 

为了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现对常用中药注射剂说明书推荐剂量、溶媒及疗程进行总结。

CFDA: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前5品种


版权声明:所有转载文章主要目的在于让更为丰富的观点惠及广大医生朋友,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个人或媒体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