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煎煮方法
医生开具了中药,回家后面对一大包中药如何煎煮,一片茫然。《本草纲目》记载“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医家徐灵胎也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那么,中药应该如何煎煮呢,让我们从煎煮药物的工具说起。
PART 01
一.煎煮用具:最好选用砂锅或搪瓷锅,这类设备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而且导热均匀。不可使用铜,铁,铝等金属器具,中草药中含有一种鞣酸的化学物质,它碰上铁和重金属会生成不容于水的鞣酸铁或鞣酸盐,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现在流行的煎药设备除传统的砂锅,搪瓷锅外,还有电子煎药壶其内胆为陶瓷,紫砂,不锈钢几种。
此外煎药用锅须清洁,每次煎药后要立即洗净,锅内若有药渣,将会影响再次煎药的效果。

PART 02
二.煎煮用水:家庭煎药,只要是水质洁净的都可以,用干净的自来水煎煮完全没有问题,注意不要用矿泉水。煎药应掌握好用水量,太多,可使一些不宜久煎的药物失效,而且药汁太多,也不能都喝下;太少,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容易煎干。
煎药前先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一般煎药时水面高出药面1-2横指为宜。一般滋补类药物头汁需约300ml,二汁约300ml;解表药,头汁约300ml,二汁约200ml;一般药,头汁约200ml,二汁约200ml。
煎药时,不宜频频加水,不利于药物的溶解,若药物吸水膨胀,水被吸尽,可酌情加点开水。需水量较大的草药,最好先有准备的多加一些水。
PART 03
三、.煎煮用火:古人认为“桑柴火,炭火,芦火…”等宜于煎药,“取其不强,不损药力也。”现在多用燃气火或电力加热,所使用的灶具都能调节火力大小,用于煎煮中药是可以的。
煎煮火候一般是用武火,在短时间内让其沸腾,然后再改用文火,使其持续保持一定时间的沸腾状态,又能避免过分损耗水分,让有效成分慢慢溶出。一般感冒药不宜久煎,多以急火煎取;滋补药宜小火久煎慢煨。
PART 04
四.注意时间:药物有可以久煎的,有不可以久煎的,把握好药物煎煮时间也很重要,是根据药物的质地跟功用来确定。
1.滋补类药物,俗称“补药”。这类药物多为植物根茎,果实。动物的甲,角,壳,质地坚硬厚实,难以溶解,煎药前须常捣碎,并适当延长煎药时间,一般头汁煮沸后,文火煎半小时至一小时,二汁煮沸后再煎半小时左右。
2.解表发汗类药物:俗称“清热解毒药”。这类药物多是植物全草或花,叶,其质地轻,气味辛香,富含挥发油,煎熬太久宜挥发,降低药效,一般急火煮沸,再煎5-10分钟即可。
3.一般性药物:普通治疗药,具有多方面功能,视情况而定,一般煮沸后再煎半小时即可。
PART 05
五.煎煮前处理:饮片适当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中药的浸泡时间一般在半小时左右,以饮片润透为度,以花,叶等质地轻为主的药材,浸泡20-30分钟,以根果种子类,贝甲矿物类为主的药物,可浸泡时间长些,30-60分钟,有效成分溶出率要高。以常温水浸泡即可,不可用热水。浸泡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
先煎(指先煎15-20分钟):除贝壳类,再加上附子等有毒中药!
后下(出锅前5分钟即可):主要有薄荷、霍香、佩兰、砂仁、青蒿等
包煎:粉末、黏性及伴有绒毛的药物宜包煎,即先用纱布包好,再放入砂锅中煎制,比如:旋覆花中有管毛,服用后吸附食管会引起呕吐;枇杷叶含有绒毛,可导致过敏或刺激咽喉;车前子,颗粒细小,容易沉底煳锅,其他:秫米、灶心土、滑石等矿土及粪石类。
烊化:煎药方法之一,指对某些胶质或粘性较大且易溶的药物,先加温使其溶化,再加入已去渣的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主要有阿胶、鹿角胶等
另炖或另煎:某些贵重药物,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鹿茸等,应单独炖或煎,或冲服。
泡服:用少量开水或煮好的药液浸泡后,去渣服用。如藏红花、胖大海、番泻叶等
冲服:细粉或制成散剂的药物需冲服。如:珍珠、牛黄、朱砂、琥珀、硼砂、玄明粉、三七、猴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