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周报丨患儿O型血,母亲A,父亲AB。如何进行医患沟通?
跟杏仁哥一起换个姿势看新闻
近来看到了某医科大学课堂上,出现了这么一个问题——
医生大大你的答案是怎么样的呢?
对于这种涉及到患者家属自尊的问题,我想处理起来应该很不简单吧,稍有不慎可能就要面对一些无理的投诉了...
而近来,咱们亲爱的卫建委就发布了《医疗机构投诉管理办法》,专门处理这些针对医生的投诉。
他们的处理结果是——
患者投诉与医生考核挂钩!
上周,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了《医疗机构投诉管理办法》。
《办法》明确,医患沟通中有关诊疗情况的重要内容应当及时、完整、准确记入病历,并由患者签字确认。
与此同时,国家卫健委要求县级以上地方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投诉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强日常管理和考评。
医疗机构应当规范投诉管理工作,定期统计投诉情况,统计结果应当与年终考核、医师定期考核、医德考评、评优评先等相结合。
也就是说:患者投诉将与医生到手工资直接挂钩!
此方案一出,杏仁哥的朋友圈里,顿时一片哀鸿遍野。
因为,咱们医生大大们真的被那些奇葩的投诉搞怕了。
面对上述这种乱投诉的情况,医生大多也是在医院的“和稀泥”下,选择道个歉、赔个理。
之前也就是面子上挂不住罢了。可现在如果和绩效考评挂钩后,谁来维护医生的权益呢?
而且,大部分容易被投诉的一线工作人员处于高压力的工作之中。要保持每日都能心态美好、表情亲和、耐心细致、无微不至基本是不可能的...人有七情六欲,这个必须理解。
如果要让医生的工资和这些投诉的数量挂钩的话,那岂是不是医生看的病越多,接到的投诉越多,考评就扣得越多??
长此以往,谁来认真工作?谁去一天看100+号?谁还愿意加班加点24小时无休?
类似这些涉及了医院、患者、医生多方的政策,真的要再多考虑、多斟酌了!
别再搞一些一刀切的政策,恶心咱们天天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们了...
再来看看上周另一条热门新闻——
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官方微信发布的一条消息在微博刷了屏。
3月25日晚上八点多,几名协和医生正在北京东单羽毛球馆打球,发现隔壁篮球场一中年男性突然倒地。
几位医生赶紧飞奔过去,发现是心跳骤停,随即呼叫120,同时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球馆里正好配备了自动除颤仪(AED),先后除颤四次,复苏总计十余分钟,终于转为自主心律。
怎么说呢,杏仁哥我就喜欢这种实名夸奖医生的医院。
而这位祖坟冒青烟的患者,我只能说,你赚大了!
相信我,平常你要是去挂号花多少钱也是挂不来这种全明星阵容的,这病一次差不多是享受了一回厅级干部的待遇了!
所以,杏仁哥我也强烈建议各种运动场所实行医生免费制!
再说回来,上周的杏仁周报里,我们就针对性地讨论了“医院外到底该不该救人?”这个话题。(点我查看:杏仁周报丨救人要证件、输液怕偷换、开药反被讹...如今当个医生有多难?)
当时杏仁哥深思熟虑得出结论:如果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还是不救的好。
而才过了短短几天,就被我们的协和医生天团们打了脸。
虽然杏仁哥我面子上挺挂不住的,但还是很欣慰的。
杏仁哥觉得,这份“见义勇为”的精神,应该是来源于对自己技艺的自信,对团队力量的信任,还有对身着的白衣的坚持吧!
我们常说,请给医生一个冒险救人的理由,这个理由可能是对医护人员的尊重,可能是对生命的敬畏,甚至只是患者口中的一句“谢谢你”,便能让医者为患者付出全部的努力。
不过...近来杏仁哥见过的医生院外救人事件,在医疗圈子内,往往都是闭口不谈如何被嘉奖,而是谈如何才能不被惩罚...
这样的现状,更造就了下一批的医学生们对于当下医疗环境的失望...
所以,“医生荒”这个词应运而生。
这几天,有一个“凌晨挂完号崩溃”的话题一直挂在热搜上。
流感高发,很多家长在网上晒出了带孩子看病的经历。
有人1点45分发朋友圈:
儿保急诊挂号到100多号,才看到17号。
还有人吐槽:
人多的跟春运的火车站一样,这要等到什么时候……
还有人说:
半夜12点多去过儿童医院,拿了号排队,发现要等到凌晨,就直接回家了。
……
中国医生的短缺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儿科这个重灾区。
(午休时的儿科门诊还有超过100个病人在排队...... )
有医院做过相关数据统计:
流感高发时该院儿科门急诊量迅速攀升,最高挂号量达2044人次。儿科急诊是全天全年无休的部门,急诊夜班有两位医生坐诊,平均每人接诊50-60位患儿,每位急诊医生一周要上三到四个夜班。这样的工作压力,让急诊医生随时都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
那么,为什么儿科医生一直紧缺呢?
各位还记得学医时的那句顺口溜吗:“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
很简单:工作累、工资低、还要处处防着那些患儿的家属闹事。
于是每年80万医科生毕业,成为医生的只有2.2万人,而成为儿科医生的就仅剩300多人...
(剧照:斯巴达300勇士)
一边是新增医生人数锐减,科室连人都招不满;
一边则是儿科医生逐渐离开这个行业。
于是,翻开了上线那条热搜的评论区,杏仁哥我发现了这个——
杏仁哥我还是挺感慨的,因为在这条微博之下,人们关注的,竟然不是什么凌晨排队、家长崩溃、医生都去哪了之类的。
而是——伤医、医闹等等一系列问题。
或许,这是人们在面对惨烈的现实后,第一次大范围的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医生们被欺负惨了,医生们也真被逼急了!
经此一役,他们深刻的理解了一个道理:今天不让医生好看,明天将没有医生可看!
当然,医护人员的工作就是救死扶伤。
而作为患者及家属,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应该对医护人员,多一些尊重,多一份信任,多一番互相理解...
上面是一份外卖,备注里写道:
4人用餐麻烦帮忙送给儿科急诊部医生,最近宝宝们流感严重,医生们辛苦了。每个医生一份粥一根油条(不知道够不够)
杏仁哥在看到这份满含着对医务人员的关怀的“爱心外卖”时,深深地被感动到了。
这小小一碗粥,一根油条,一句暖心的话,是焦灼的儿科急诊一线战场的一股清流,是给中国医生们的一剂强心剂。
这一份外卖,让我们又一次可以重拾信心。
相信终有一天,医患间真心相待的时代会到来!
院里那些小事
——共同讲述医生自己的故事
最近逛知乎,看到一个问题:
在众多回答中,有几位外卖小哥的回答,让杏仁哥我动容——
我在寒假的时候做了一个月的外卖兼职,以我的工作经验来看,我觉得我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医生的外卖订单,一般不会出现在早上和中午,而在下午,只要骑手在医院附近,必定会源源不断的接到医院的单。
我送过内科,外科,脑科,急诊,儿科。内科外科,病人基本上都休息了,几个医生在办公室里聊着工作上的事,我送去的时候,仍旧是边讨论边拆包装;脑科给护士站送的较多,护士站经常放着一大摞文件,我曾经大致扫了一眼,归置的整整齐齐。
而护士们吃饭的时候,经常有病人出状况,这时候就不得不放下饭;急诊送的最多的是奶茶,送去五六杯,只有一个医生接收,而办公室旁边的急救室,喧哗声不断;儿科到处都是小孩子的哭声,我去过那么多次,没有一次有护士接收,直接说“放那里就可以了”。
在我兼职的最后一天,适逢大雨,爆单了,我同时接到五个医院的单,都在一家医院,但是分属几栋大楼,来回跑。在其中一个护士站,我看到了一份未打开的外卖,再看一眼时间,送到起码三个小时了,饭已经凉了。没错,是急诊科。
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各位,起码在我送的这些医院的单中,没有一个医生或护士是在悠闲的等待的,不是做完了就是正在做,他们还能抽出时间订外卖已经很难得了,更遑论吃饭的时间。
最让我难忘的,是一个手术室的外卖,我送到的时候,病人刚刚被推出手术室,外卖直接交给了随着出来的医生,那医生在喊:“快点快点,吃完还有一台。”我当时就很心酸了。
你说外卖与医院格格不入,那是因为你吃饱了,但是医生和护士还饿着肚子。我们送外卖的时候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准则,有医院的单子先送医院的,医院周围必须时时刻刻有送餐员。这是因为医生或护士为了赶时间,往往会选择较近的店,而他们没有时间到店里去吃。
我不敢说医德啊,医术啊,尸位素餐啊之类的问题。但是确实,如果他们真的有问题,为什么不直接离开医院去舒舒服服的吃,而宁愿窝在自己的桌子上,冒着时时刻刻被打断的风险去吃,我想这就是医院人性化考虑的一面。
作者:傻不拉叽的人
来源:知乎
三线小城,大一暑假闲着没事找兼职,正好爱骑车就去送外卖了。
配送范围内有一家三甲医院,算是个大头了,订餐的人巨多,一般都是医生和护士。
有医院的单子...
实话说很不好送,尤其是高峰期,进去只能送一趟,接几个单子送回来高峰期基本结束了,真的是进去就出不来,电梯等好长时间,六楼以下直接跑,各个科室真的绕,地下室跟迷宫似的(╯‵□′)╯︵┴─┴
送过去一般都看不见人...
打电话告诉一声一般都让我们直接放柜台上。
有的电话打不通前台又没人的只能过一会再跑一趟了。
题主大概是觉得医院那一股子84消毒液的味和吃饭这件事很不搭?谁不是这么想的啊?谁乐意在医院吃饭啊,还不是被逼无奈。
向各位医者致敬!
作者:Phoenix
来源:知乎
结合上面那位给医生大大送“爱心外卖”的患者,杏仁哥真心感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了医生和普通人一样。
也是人,也得吃饭,也得睡觉,也得休息。
所以杏仁哥我是否能期待,不久的将来,会有人能理解:
医生不是神,不是什么病都能治好,不能一秒钟解决所有问题!
医生更不是圣人,没办法听见抱怨与指责而内心毫无波澜!更不能挨了打还永远付出!
我相信,终有一天,中国医患双方会互相扶持,将心比心!
原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上周的美图栏目,杏仁哥找到了几位“奇特的患者”,有白发病的、有虹膜异色的、有多指趾畸形的,还有瓦登伯格症。
口味重的医生大大们都说:“看的不够过瘾....”
所以本期,我们继续盘点那些神奇的“罕见病”们吧,本期只有一个主题——
手
“妹夫的两个大拇指,一个像爸爸,一个像妈妈。”
医学解释:每个人都是爸妈基因的结合体,所以很正常啦~
“镜影手畸形,又叫尺骨复肢。”
医学解释:这是一种先天畸形,患者通常没有拇指,有两根尺骨,一共有7或8根手指。这种情况极其罕见,医学文献上已知的患者不到100例。
“我生下来左手就只有四根手指。”
医学解释:这是一种名叫并指/趾症(Symbrachydactyly)的先天畸形,患者通常都有手指短小或手指缺失等症状。
“我女票天生就少了一个指甲,只能这样给她做个美甲了~”
医学解释:这种病叫做无甲症,会影响手指甲和脚指甲的生长情况。患者可能缺少几个或全部指甲/趾甲,不过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症状。
“父亲10岁的时候,不小心把食指切掉了一部分。如今,我的食指也很短,比小手指头还短。”
医学解释:暂不清楚...受伤或意外导致的特征属于不可遗传的特征,如果硬要找个说得过去的解释,这可能是因为一种手畸形。
“我的朋友能反手抓住东西。”
医学解释:这种情况叫做关节过度活动综合症(hypermobility),在小孩子当中比较常见(10%-15%),通常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成年人当中约有5%的人拥有这种能力。
“我右手天生没有大拇指和小手指。”
医学解释:大约10%的婴儿出生时都有手部畸形。图中这种叫做虾爪手(cleft hand),又叫做缺指畸形(ectrodactyly)、裂手(split hand)。
“我右手大拇指没办法弯曲。”
医学解释:这种情况叫做扳机指(Trigger finger),每1000个新生儿当中,就有3.3个人有这种症状。
“我有5根手指,但就是没有大拇指。”
医学解释:这种情况叫做三节拇指症(triphalangeal thumb),发病率约为1/25000。正常的大拇指只有两节,但患这种疾病的人大拇指有三节。
可以通过外科手术进行治疗,让其恢复大拇指的功能。
“明明是小手指,但却长得最粗……”
医学解释:这种情况叫做巨指/趾畸形(macrodactyly),患者的一部分手指或脚趾比正常手指脚趾大出许多。
具体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有人认为,这可能是神经异常或血液供给异常导致的。
看了这么多罕见的手之后,不知道各位医生大大们满意了吗?
什么?还没满意吗?!
杏仁哥我那点小存货已经被你们榨干了...
不如......
我们相约下周同一时间再继续,医生大大们,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