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量采购能够斩断医药灰色利益链吗?

来源:药闻社

 

当下,整个医药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事件莫过于带量采购了。 从上海试点带量采购,再到4+7带量采购,政策实施的直接目标就是挥刀砍向虚高的药价。不过医药领域的改革其实相对好办,政策的实施力度容易到位。而与医药企业有着巨大利益往来的医疗机构改革,才是改革中最难触及的环节。业内分析人士认为, 如果药企降价幅度过大,而“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仍为撼动,医药灰色利益链仍为根除,那么中标药企很有可能成为“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先驱。

如何将国家组织的集中带量采购落到实处?专家认为 需要“三医”联动,同步配套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并鼓励药品创新发展,不断提升药品质量,推动合理药价形成。

仿制药批号去产能

对于带量采购带来的长期利益来看,此前曾有专家表示,招标价低于预期,对于一些研发实力不够的企业是一种打击。他认为,通过带量采购等行政手段挤压药价空间后,行业内的洗牌将要开始,“想活下来的药企,需苦练内功降本增效”。

对制药企业而言,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带量销售将利好大型、正规、研发能力强的药企,并有利于整个市场的规范。

华海药业(600521)成为中标最多的企业。此外,京新药业、石药集团、扬子江药业都有多个产品入围。而跨国药企仅阿斯利康、百时美施贵宝入围。

12月6日当天,此次带量采购的受益者华海药业涨3%,公司股价盘中一度直线拉升至涨停价。不过随后投资者用脚投票,纷纷用抛售股票来防守这次带量采购对于药企的整体影响。其他中标药企的股价也不容乐观,到目前为止,数家知名仿制药企的股价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大幅下跌。

巨大的药价降幅引发了A股药企市值正滑向下跌通道。

自12月6日至12月21日,A股药企市值已经持续缩水4000亿元左右。A股医药千亿市值俱乐部成员,仅存市值缩水千亿的恒瑞医药和迈瑞医疗两家。药明康德、云南白药、复星医药、康美药业、上海莱士、华大基因,这些在往昔跟随恒瑞医药一齐暴涨的医药公司,都在一年多以内以不同速度滑出千亿俱乐部。

另外有分析人士指出,首批带量采购限于31个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品种,从当前流出的预中标平均价来看, 降价幅度超出预期。

此外,虽然本次“带量采购”仅以11个城市作为试点,但政策落地后其他省份基于财政、医保等方面的压力也会陆续跟进。待更多地区实行“带量采购”模式以后,国内仿制药的市场格局将会发生较大变化,大部分企业非核心的品种会放弃进行一致性评价,聚焦于核心产品,同时之前普遍存在的大量“僵尸批号”将会消失,最终实现行业去产能的效果。相应地,每个品种的产能集中度会大幅提高,小企业的生存压力加剧,甚至被淘汰出局。

带量采购+一致性评价加速推动仿制药行业变革。 从中长期来看,仿制药整体竞争加剧,降价加速,压制估值水平。

消灭“以药养医”

带量采购实现降药价的核心前提是,医药企业与医疗机构多年形成的“以药养医”机制覆灭,医疗机构通过一系列医疗服务价格补偿机制来承接此前的灰色利益链。

当前医药领域自从推动两票制、药品一致性评价以来,已经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而最终能不能推动合理药价形成,需要医疗领域进行大规模的同步改革。带量采购堵住了“二次议价”、回扣空间,明确承诺的市场用量将是竞争性的,将深刻触及“以药补医”机制,直接触动药企和医疗机构的利益。 目前全国所有公立医院已取消了药品加成,政府补助须跟上,医疗服务价格也须调整到位。

以北京为例,自去年4月份以来,北京所有公立医疗机构都将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和挂号费、诊疗费,设立医事服务费;实行药品阳光采购;对435个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进行规范调整,测算显示,改革后,门诊患者次均费用平均降幅为5.11%,住院患者例均费用平均涨幅为2.53%。

当然,仅有这些还不够。今年12月19日,《北京市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公布。在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基础上,北京将持续推进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和内部分配机制,医生收入不得与药品、耗材等医疗收入挂钩。

这一方案的主要目标就在于砍断医生与医药企业的医药利益链。为接下来医疗机构能够执行药品带量采购扫清障碍。当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总额控制,从而调动医疗机构内部主动控制成本的方式来的更合理。

当然,对于医生群体来说,取消以药养医灰色利益链的同时,也要提高医务人员的收入。医生理应有体面的收入,但高收入应该来自诊疗技术,而不是卖药。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形成科学的导向作用。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合力推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就是要提高诊疗、手术、护理等体现医护劳务技术价值的价格,让医生从诊疗服务中获得应有的收入。

 

福建的医改实践也为激励医生提供了方法论。在绩效工资总额内,医生、护士和行政后勤人员拟按5∶4∶1的比例自主进行分配,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时,严禁把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医院的药品耗材、检查化验等业务收入挂钩。所以北京的《方案》与福建医改中对于医生的激励和约束颇为一致。

此外,药品集中采购是药价形成的一环。药品价格改革涉及医保基金、医药企业、患者、医疗机构、医生等各方利益的深刻调整,属于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需要综合推动,才能形成合理药价。

现实却很骨感

当然,能否完全杜绝医和药之间的灰色利益链?《药闻社》(ID:yaowenshe)小编持悲观态度。 本质上,“以药养医”实际上是事业单位体制下医生的“药方权”,与半市场化药企经营权的权力和利益的交换,而患者和医保局作为支付方,无法获得对等的医疗信息,也就无法获得最大的议价权力。

当下国家医保局如此强势雷厉风行,如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医疗机构和医生群体的实际诉求,那么灰色利益链就无法杜绝,或者药企也会采用装死的方式来引发药品短缺。

话句话说,如果你是医生,你历经多年的医学院学习和实践,而且要不断通过进修来提升医术,手里明明掌握着“生杀大权”和开药处方权,你会眼巴巴地看着药企挣钱,而自己的薪水却以“主治、主任”等级别来领固定薪酬么?

事实上,据小编了解,卫健委曾多次发文要求医生禁止私下与医药代表接触,但实际上这一现象迄今为止仍无法杜绝。医生手上的处方权对同一病种如果有多重药品可以选择,那么选哪种药品,用多大量恐怕还是要取决于药企的“打点”力度吧。

带量采购政策,能否强制医生足额保量地使用中标药企的的药品?政策如何落实到医生的每个诊疗、开药环节?等等,还有诸多问题仍然待解。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