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风团 白风团 ———谈谈两种不同荨麻疹的治疗

荨麻疹是常见过敏性皮肤病,是以风团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皮肤病,据说约20%的人在一生中总有患上荨麻疹的时候。其表现一般先有皮痒,而后迅速出现风团,大小不等,形态多样,可融合成片,或泛发全身,或局限某处,少数伴有水疱和大疱。一般应在2小时到24小时消退,但消退后有可以复现,皮疹有忽隐忽现的感觉。早在《诸病源候论·风瘙身体瘾疹候》记载:“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 因荨麻疹皮肤出现风团、时隐时现故中医称之为“瘾疹”。

可能大家不一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荨麻疹的风团颜色因人而异,有鲜红色或苍白色等不同色泽的风团,这其实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临床现象,西医不太重视,现代医学强调荨麻疹是因抗原物质进入体内,激活补体或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激肽等,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扩张,产生局限性水肿性反应,更重视抗组胺等等治疗,但中医确是重要的分型标志,注意了,对复杂的荨麻疹治疗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下面给大家看看红风团及白风团的照片:

 红风团:

 白风团

一般地,红风团呈红色或粉红色甚至鲜红色,在中医上认为是风热型,其表现是皮疹色红,遇热加剧,遇冷减轻,触之灼热,伴心烦口干,舌红苔黄,脉数。治疗方药通常采用消风散加减红风团常见于急性荨麻疹或者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如果伴有腹痛就属于肠胃实热型,其表现为皮疹色红,伴有脘腹疼痛,大便便秘,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治疗方药通常采用防风通圣散加减

白风团,一般风团块色淡,或苍白, 在中医上认为是风寒型临床表现:皮疹色白,遇寒或风吹加重,得热减轻,伴形寒,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迟或濡缓。治疗方药通常采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白风团也有见于血虚型,表现为素体阴虚而生内热,耗气伤血,血虚生风,走于肌表,而见皮疹,阴虚生内热,故多见午后发作较重。临床症状多见皮疹或风团泛起但较慢,风团色较淡、平坦、搔痒等等。午后或入夜发作较重,常伴有阴虚之象,舌质淡、苔薄,脉沉细。治疗应该益气养血,疏风散邪。治疗方药通常采用地黄、火麻仁、当归各15g;防风、刺蒺藜、赤白芍各10g;丹皮、桑白皮各6g;痒加地肤子;血分热者加紫草或青黛;顽固者加乌梢蛇。白风团一般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因此,通过一目了然的红风团白风团的辨识,以西医的抗组胺药物如咪唑斯汀、枸地氯雷他定、依巴斯汀片等等主导,结合上述中医的治疗,往往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