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的正确处理

    健康是人类几千年来孜孜不倦的追求,而每个人无不在其一生中遭遇到过疾病的折磨。发烧是大多数成年人都有过的体验之一,人们对它再熟悉不过。

 

    然而通常的情况是人们越熟悉一个症状,民间流传的处理方法也就越多,有的凝集了老百姓的智慧,但也不乏某些有害无利的习俗。

 

    今天,我们来重新认识一下发烧。

 

1人体为什么会发烧?

    发烧,医学界常称为「发热」,是指体温升高,超过正常体温 0.5℃。每个人的体温略有差异,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段的体温也不尽相同,所以判定是否发热应与自己平时相同条件下的体温做比较。

 

    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把腋窝温度大于 37.2℃ 视为发热。

 

    有些人认为发热就是由感冒引起的。其实不然,发热常常由感染和 / 或一些其它可以引起发热的非感染性因素引起。

 

    感染作为发热的最常见原因,除了我们所熟知的上呼吸道感染(比如:感冒)外,还包括下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全身其他部位感染。

 

    另外,还有很多可能导致发热的因素,如免疫性疾病、过敏、创伤、肿瘤、代谢性疾病以及一些不明原因的发热。

 

2发烧时我们的身体在发生什么?

    我们身体所感受到的不适,很多是我们的机体在与疾病抗争过程中引发机体内环境的暂时性改变而造成的。

 

    就拿感染引起的发热来说,大部分时候身体内的病原体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免疫系统消灭了;一旦遇到身体免疫功能下降或病原体太过于强大的时候,身体得通过内环境的调动,激发起更强大的力量来对抗病原体,而要召唤这股强大的力量,则需要更高的体温。

 

发热主要有以下三个阶段:

 

1. 寒战期

    首先我们的体温调定点被调高了。调定点相当于身体这个「房间」里空调的设定温度。刚开始的时候,房间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我们称其为「寒战期」。

 

    为了迅速达到设定温度,表皮的血管收缩、汗腺抑制以减少散热,肌肉颤栗以增加产热,同时发个信号给体温调节中枢,咆哮道:「太冷了,快想办法把体温升起来!」

 

    很多人在这个阶段会觉得冷,并出现寒战等表现。

2. 高热期

    体温升高至设定温度后就进入了「高热期」。此时我们切实感受到了阵阵干热。为了保持高体温,提升免疫系统战斗力,「房间」里的空调马力全开,毫不放松。

 

    这个阶段只觉体内一团火热无处宣泄,大概是整个发热过程中最难受的时候。

 

3. 退热期

    经过数小时到数天甚至更久的战斗之后,进入「退热期」。维持高体温需要消耗很多能量,疲倦的身体开始迅速降温。

 

    体温调定点回归正常,在此期间身体产热减少,散热大幅增加,表现为面色潮红,全身出汗,此时我们会感受到全身难以言说的舒适。

 

    这么说来,发热并不是一件坏事。

 

    但是,在战斗特别艰难的情况下,杀红眼的免疫系统会要求体温升高、或降低之后再升高。体温超过 41.5℃ 时可能会对脆弱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在此之前我们就需要对其进行干预了。

 

3捂汗有没有用?

    「捂汗」是我们国家两千年来对抗发热的一项传统,至今在很多人眼里仍是对抗发热最廉价、有效的方式。许多孩子因为家长对传统的恪守,被捂出了「捂热综合征」,令儿科医生扼腕叹息。

 

    那么成年人是不是也不能捂汗呢?

 

    严格来说,捂汗是不可取的。许多人声辩自己捂了一身汗出来后烧就退了,其实不然,出汗是退热的结果,并不是退热的原因。

 

    在体温未升高至调定点之前,再怎么捂都捂不出汗的。那一身汗是退烧阶段身体自发散热的结果,并不是捂出来的。

 

    如果非要为捂汗这个传统找回一些颜面的话,那就是在寒战期我们手脚冰冷、战栗不止的时候,捂在被子里可以帮助升高体温,减少寒冷带来的不适。

 

    一旦进入高热期,身体不再觉得冷的时候,就绝对不可再捂热了。虽然我们应该为免疫系统创造更好的战斗环境,但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把自己捂得难受不说,还一不小心烧坏了脑袋。

 

4发烧时怎么做才是对的?

    发热是一种身体对抗各种致病因素的反应,在抗御疾病的过程中具有积极作用,我们不应该也不能盲目地去扼杀它。

 

    只是我们人体对于发热的耐受程度是有底线的,一旦逾越了这个底线就有可能引起严重后果。这条底线因人而异,因病而异。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条底线就是你的耐受度。

    如果发热在机体尚能忍受的极限内,譬如发热时体温不是过高,体温在 39℃ 以下,而发热时间持续又不是过长,那么可能经过一般的处理就有可能退烧了;如果发热严重干扰了你的生活和工作,或持续时间过长,那就必须要采取积极措施了。

 

 

特别提醒,本文的发热处理方法仅限于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