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医史:四大古国的人是如何学医的

来源:医脉通

作者:斯文

 

我们现在,是这么学医的:在图书馆看参考书、图谱直到天亮、用狗狗练习阑尾切除、用兔子做病生理实验……

 

可是,在没有图书馆、没有大学医学院、也少有动物实验的古代,人们该怎么办呢?让我们回到3500年前,看看前前前辈们,是怎么学医的……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印度的医生发明了整形外科手术。一个医生在向小弟传授手术技巧时,从背后拿出了一个大葫芦,用刀狠狠地切了下去。

 

原来,当时没有动物能用来练手,于是师父们退而求其次,找来各种植物根茎、叶片、葫芦,在上面切切缝缝,用来演示、练习手术技巧——这些就是医学教具的雏形了!

 

同时期,四大文明古国的医学教育,是下面这样的:

 

 

古埃及的医学教育——那氛围就如同金庸的武侠江湖。你看他们最早的外科专著——《医生秘籍》(亦称《史密斯纸草书》),名字就透着浓浓的《九阴真经》味儿。

 

 

《史密斯纸草书》原稿,来源:网络

 

不光如此,古埃及的莎纸草医学典籍里,也常常出现「秘密」一词。比如埃伯斯纸草书里,有一章的标题就是——「神秘医生的起源与心脏的知识」。

 

「邪乎」的古埃及医学界,散发出这样的气息:俺们是个秘密团伙,俺们掌握了秘密武器,尔等闲人速速远离!

 

 

印和阗(Imhotep)复原像,来源:网络

 

医学教育也和传授武功不谋而合——口授内功心法+实操技法训练。「心法」,来自于当时医学界的精神领袖——印和阗(Imhotep),他被传颂为「患者之神」,也是法老的御医(小道消息说,金字塔也是他发明的,嘘!)。

 

医学生们在课堂上学着「圣书」,下课回宿舍背着印和阗的箴言,临床实习则在庙宇里进行——更给学医这件事儿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因为在埃及,患者是被送到神庙里等待救治的。

 

古埃及壁画,来源: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古埃及医学理论粗糙,但对医生的伦理培养可谓超前。「走到他身边,不要抛弃他」——这群看起来神神秘秘、有「黑衣人」气质的医生,其实也有颗柔软的小心脏啊!

 

 

古希腊医学脱胎于古埃及,但青出于蓝胜于蓝。而且,还出了一个巨星——希波克拉底。古希腊的医学教育史,也像是一部追星史。

 

就像你喜欢张继科,就去看他所有的比赛;喜欢霍建华,就去追他的电视剧一样,古希腊的医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做希波克拉底的迷弟迷妹,把这位偶像的话都背下来。

 

 

希波克拉底及其名言,来源:网络

 

比如什么「无缘无故的疲劳就是生病了」,「急症患者四肢末端冰冷,必为凶兆」,「病情最重之时,务必给予最清淡的饮食」……

 

希波克拉底说过一段傲娇的话:「医生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具有演说口才。因此,如果看到医生训练得如同演说家,不必大惊小怪。」

 

我们都知道,古希腊出了大把哲学家,哲学辩论就像老头儿在街边下棋一样平常。全民辩论的舆论氛围下,医生也不甘示弱,培养语言能力自然也成了医学教学的重头戏之一。

 

在古希腊,医生行医不需要执照、考试,也不硬性上课。那么问题来了,谁才是好医生呢?没个标准啊?负责任地告诉你,有标准,而且是古今不变的金标准——口碑!古希腊的医生们云游四方,各处行医,找他看病的人是多是少,全凭口碑好坏。

 

 

希波克拉底诊治病人来源:网络

 

如果你师从名医,就有优势了。比如一句「我是希波克拉底的学生」,大抵就相当于今天的博士毕业了。

 

 

古罗马的医学更有意思。虽然理论不差,但医生在古罗马就是不招人待见。人们宁愿自己在家「研制」一些难以名状的药物,自己治(hai)自己,也不愿意找医生看病。

 

糟糕的医患关系,与古罗马的医学教育体制不无关联。说到底,他们用的不就是和古希腊一样的「师徒制」吗?但同样的师徒制,到了古罗马就变味儿了,不再像古希腊那么神圣。

 

 

古罗马医学主题油画,来源:网络

 

在古罗马,想当医生也需要师从名医,但名医们不知出于何种考虑,老是一收就收上100来个,(徒弟多好干活?),于是就出现了以下场景:

 

「我在生病,突然间你带着浩浩荡荡上百学徒来诊视我,100双如北风冰寒的手在我身上摸来摸去。你没来之前,我的体温正常。可现在我发烧了。」——(罗马讽刺作家Martial)

 

蒲林尼(Pliny)也在《自然史》里写道:「他们学医的风险由我们的生命承担。他们在我们身上做实验,把我们送进坟墓……我都懒得去揭露他们的贪婪,他们还寡廉鲜耻地讨价还价。」

 

这种舆论氛围的产生,可能和罗马的民族性格有一定关系。尚武的罗马人耐性就是没希腊人辣摸好,估计从医生到病人,都喜欢耍一耍小脾气,才会诞生这样颇具罗马式喜感的画面。

 

 

古罗马角斗士,来源:网络

 

古罗马的医学大舞台上,也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巨星,就是学霸+富豪——盖伦。他著作等身,对后世影响深远。盖伦曾为了收集知识,雇了一大堆抄书员抄写其他图书馆的书籍,花掉了一大半家财。

 

盖伦对自己的成就也不吝赞美,充分发扬了实话实说、杜绝妄自菲薄的美德:「希波克拉底已经标出了路线……是他扫除了障碍,但是我使得这条路成为通衢大道。」

 

 

 

如今提起「中医」,难免让人唏嘘;但在古代,中国的医学教育在全世界算得上鹤立鸡群。

 

 

《黄帝内经》抄本,来源:网络

 

就说3500年前的《黄帝内经》吧,那是医学界的一个神话。我们今天的医学教材,很少超过几十年还在使用;可是《黄帝内经》存活了3500年,至今依然是中医的必备教科书。作为学习资源,它的经典与长寿,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黄帝与岐伯复原像,来源:网络

 

此书体裁相当「小清新」——对话体。所有医学理论,都从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展开。一问一答,是不是和PBL教学有点神似?古中国的医学生们,正是从这些对话开始医学生涯的。

 

周朝(公元前1000年),中国就有了标准的国家级医学考试,医生每年都要考一次,以成绩来决定工资。具体是这样的:治10个病人,都康复了——优!治死了1个——良;治死了2个——一般;治死了3个——差;治死了4个——不及格,另谋生计!

 

总体来说,古中国的医学学习模式,和今天相似,都是医学典籍(课本、参考书)+实践操作(床旁教学),透着严谨与踏实。

 

 

 

回首古代医学教育,让人不禁掩卷长叹——名垂青史的,还真都是有个性的人啊!

 

像一不小心说出大实话的印和阗、想把徒弟教成演讲大师的希波克拉底、被自己迷倒的盖伦……但是别忘了,他们都真真切切对医学做出过不朽贡献,为医学的传承燃烧了一生。

 

回首希波克拉底誓言,第一段就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传授」之于医学的重要性——「凡授我艺者,敬之如父母,作为终身同业伴侣,彼有急需,我接济之。视彼儿女,犹我兄弟,如欲受业,当免费并无条件传授之。凡我所知,无论口授书传,俱传之吾与吾师之子及发誓遵守此约之生徒,此外不传与他人。」

 

这不仅仅是「学识的传授」,更是「医术、医德的传承」,乃至对学习、研究和学术热爱的传承。除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医,还有无数默默无名的医生,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也身兼传道受业者,将他们对医学的热爱,传承到了今天,让医学得以保持勃勃生机。这样的传承直到今天仍在继续,就发生在你我身边、你我身上。

 

医学史一周侃 | 人造之物,能否巧夺天工?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