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徐辣评┃儿科医生荒并不仅仅是儿科的问题

来源:老徐评医

作者:徐毓才

 

近年来,一些医院儿科停诊频频出现,凸现了儿科医生越来越紧缺的现实。不久前,国家卫计委、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中医药局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着力解决此事。《意见》提出加强培养、完善体系、调整价格、提高待遇等几条看起来杠杠的硬措施,得到了媒体的充分肯定,似乎有了这个,儿科医生荒马上就可以解决了,然而老徐却并不这么乐观。且让老徐一一道来。

第一,加大培养力度。《意见》提出推进高等院校儿科人才培养。制定培训规划,恢复高校儿科本科专业招生,扩大儿科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加大儿科医生转岗培训力度等,一方面鼓励引导已经转到其他岗位的儿科医生返回来,另一方面开展相关专业医师的儿科转岗培训,在原执业范围增加儿科专业,以备急需。

 

点评:明眼人都知道,实际上这些措施并不能解决儿科医生紧缺的问题。因为之所以高校取消儿科专业招生,之所以儿科医生离开,一定都是有原因的。如今,政策并没有针对根本原因而采取措施,仅仅企图通过几句看起来就难以落实的话想把已经走了的的忽悠回来,看来可能性不大。

 

第二,提高儿科收费标准。《意见》提出对于儿童临床诊断中有创活检和探查、临床手术治疗等体现儿科医务人员劳务特点和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要高于成人。

 

点评:仔细一看,这里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明确要给予提高的“那部分”都是三级医院或儿童专科医院的,与二级医院儿科以“儿童内科”为主的服务关系不大。而基层不给力,儿童都奔大医院去,大医院依旧不堪重负。二是,提高收费标准并不等于就一定会提高儿科医生待遇。

 

第三,提高儿科医务人员薪酬待遇。《意见》提出的办法是“在医疗机构内部分配中,要充分考虑儿科工作特点,合理确定儿科医务人员工资水平,儿科医务人员收入不低于本单位同级别医务人员收入水平”。

 

点评:由此可见,解决儿科医生收入低,还是靠医院,国家并没有建立一个诸如“儿科医生岗位津贴”之类的特殊政策,靠医院恐怕靠不住。因为医院可以控制明收入但无法控制暗收入。

 
如今,儿科医生没人干,一方面是儿科本身的问题。收入低只是一方面,工作辛苦,风险大,地位低没有尊严等也是原因,实际上也是收入与付出严重不符。从这一点看,儿科医生荒也是整个医生荒的一个缩影。因此国家提倡其他相关专业医师进行儿科转岗培训,难道其他专业医生就是充足的吗?
显然不是。如果不能很好的进行系统思考,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根本不可能解决问题。那么系统上又有哪些主要问题呢?当前最最突出的有两方面:
 
一方面执业环境差,暴力伤医不止,儿科医生风险更大。
 
另一方面国家提出要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体系,但却迟迟没有文件出台,很多要求反倒是先来了,如这也不准发,那也不准发,谁发了就以违反八项规定处理谁。而这些,让整个医疗机构胆战心惊,特别是基层受伤更严重,这也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活力,服务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此老徐提出以下四点应急建议
↓↓↓
一是建议采取强有力措施迅速遏制暴力伤医事件频发态势。需要标本同治,但急则当治其标。必须实行一个“雷霆行动”,即从快从重依法打击暴力伤医事件,切实对这种违法犯罪给予震慑。与此同时加快有本质意义的立法行动,即研究制定《医事法》或者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升级为《医疗事故处理法》而不是去做一个什么不伦不类的《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
 
二是把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作为重中之重当务之急。因为在在医疗服务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的大背景下说提高医务人员薪酬就是空话。而且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价格问题是制约医院健康发展的最根本问题。由于价格背离,医院的运营只能依赖医务人员加班加点超负荷劳动来满足总是看不完的患者,明知存在医疗风险,明知患者就医感受差却总是不敢大量增加人手大幅度提高薪酬。
 
三是希望各级政府必须信守承诺,履行自身职责,按照医改文件规定切实尽到自己的六项财政投入责任。因为在医疗机构总体投入不足以及没有收入难以实现收支结余的情况下,向儿科倾斜就是空话,拿什么向儿科倾斜?
 
四是希望高层积极研究尽快出台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体系政策。如果暂时无法出台,也应该先出台一个“符合行业特点的政策规定”,包括值班费,节假日加班费,不能休年假如何补助,医疗卫生津贴怎么发,来解决当前十分急迫的一些现实问题。再也不能只规定医务人员薪酬不能与业务收入等什么什么挂钩,而又不明确那又该采取什么办法来进行绩效考核才能有效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或者提出一些根本没有操作性的,比如什么总额控制,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与工作数量、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挂钩一类的办法。因为,干喊口号说大话是不行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