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医生的亲历与反思:为何中国医生对患者总是很“冷漠”?
来源:双体实验室
作者:皮皮瓜
说到医患关系、就医体验,很多人就不开心了,作为普通老百姓,小到抽血体检,大到手术开刀,在享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患者普遍感到与医生的沟通不足,医生的态度大多“高冷”。“挂号排队两小时,医生诊断3分钟”,往往是患者还没问完,医生就开了张检查的单子,这种不充分的沟通让许多患者觉得自己的病情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
今年“两会”,政协委员白岩松提案建议在公立医院试点咨询门诊,以解决老百姓不断增长的医疗咨询需求。但他也坦言,医院和医生都未必愿意做,因为很费力,需要很专业的医生,需求大,压力也大,收益也不是特别多。
有人把原因归结到医疗体制,认为政府对公共医疗的投入不足,使医疗服务变得稀缺,医生花费在每一个患者身上的时间有限,导致患者所期盼的服务与医生所能提供的服务不对等;有人认为是患者的个人素质不高、医学知识不足,在面对疾病的痛苦和高昂的医疗费用时,无法保持理智的倾听……
为何现代医学如此难懂?中国的医生又为何大多“高冷”?作为一名医生,皮皮瓜的这篇文章从现代医学范式和临床实践经验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医生为何对患者总是很“冷漠”?
现代医学的思想本质
在之前的文章中,皮皮瓜对医学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宏观叙述,并分析不同医学时期的医学范式,也就是不同医学中医生的知识体系及思考方式。下图是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范式:
传统医学的范式
现代医学的范式
与传统医学比较,现代医学的突出特点是没有统一的理论,但每个疾病有自己的理论,或者说,医学知识以疾病为索引搭建框架。而当前流行的所谓“循证医学”,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医学,因而不属于新的医学范式,只是对知识来源和权威性的冲击。循证医学影响下的现代医学内核是,诊疗过程中的所有步骤都需要研究数据支持,其中治疗手段必须经临床研究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下面,皮皮瓜将基于上面的观点分析现代医学的困惑。
为何现代医学如此难懂?
前段时间,一位同声传译领域的专家来我所在的科室,为我们这些“业余翻译”授课。期间,他不禁感慨医学的专业性之强,外行人想学个皮毛都不知从何下手。因为工作原因,他必须自学很多知识,请他做翻译的又多是各行业的顶级学术会议上。多年下来,他自认为在经济、政治方面的知识可达到半个专家的水准,在很多方面也算入了门,唯独医学至今搞不定。
确实,皮皮瓜听说过医生转行做其他工作,却从来没听过其他行业的人通过业余学习考到执业医师证。
相比之下,传统医学就没那么高不可攀。很多中医爱好者自学一段中医后,就能在面对疾病时说出一个一二三,胆大者甚至敢于自己望闻问切、开方抓药。因为理解了传统医学那套统一的理论,就能理解传统医学,而这种理论往往是建立在朴素的自然哲学之上,那些道理对于大多数老百姓而言并不难懂。下面是传统医学医生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鉴于中医粉众多,皮皮瓜在这里表达一下自己对于中医粉自学中医的观点:作为感兴趣的知识学习可以,不建议自己开方抓药。传统医学除了理论,还有技能。理论可以自学,而望闻问切这些技能,没有老师带是学不会的。比如著名的滑脉,所有中医书的描述都是“如盘走珠”,背下这四个字很容易,但没有老师带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认识这种脉象。如果光有理论,而相关技能掌握不到家,判断病情(属于哪种失衡或者“证”)就会出错,基于病情开出的药方就是错的。
现代医学由于没有统一的理论,只有关于每个疾病的理论。普通人想了解现代“医学”的大概,根本无从下手,只能去了解“某个疾病”的大概。皮皮瓜在自己的工作中,见过很多“久病成医”的病人或家属,他们对某个疾病的了解非常详细,但仍然不可能自己看病,高度依赖医生,因为仅有医学知识无法成为医生,其还需要医学技能。
下图展示的是一个现代医生的知识和技能。这不是为了展示学医的艰辛,而是想告诉大家,现代医学的知识壁垒很高,即使是脑力过人,能跨学科搞定自然科学基础、医学基础的人,若没有经历过临床专科的教育,也无法“大概地”了解医学。这里,“大概了解”的定义,是对于一个疾病,用医生和医生之间交流的话向你解释,你就能知道是怎么回事。
皮皮瓜有几个同学,学到大四的时候发现自己不适合做医生,就改学其他专业,虽然他们已经学了相当一部分的医学基础课,但由于没学过临床专科的知识,面对疾病时和那些没学过医学基础知识的人并无多大差别。
行文至此,很多人会认为现代医学如此难懂,是因为要学的知识太多了。没错,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毕竟对于那些有超高兴趣或超强毅力的人,这都不是事儿。最关键的是那些知识在医学院外面根本就学不会。比如最基础的解剖学(大体+微观),即便一个人能过目不忘,把课本每个字都背下,但如果没去倒腾过实体,他仍然学不会。学各个临床专科的时候,比如神经科,是学习如何把生理、病理、药理及其关于神经外科的知识应用于到那些有着共同解剖背景(神经组织)的疾病。
为何中国的医生大多“高冷”?
很多人觉得现在的医生、尤其是那些大医院医生,普遍高冷,是因为看病过程中医生对自己这个人好像不怎么关心,关于自己的病情,说的话很少。
其实,理解了现代医学的知识壁垒之高,再结合我们的国情,就不难理解医生们普遍存在的这种态度。
人在做决策时都会下意识地权衡得失,皮皮瓜认为,“高冷”是医生们无奈的选择。
首先,现代医学难懂,给一个没有医学背景的人解释清楚病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个医学名词都需要进行解释,直接的解释让人难以理解,还得做比喻。对于中国的医生,尤其在那些高负荷运转的大医院,对每个病人都这么做的时间成本很高。所以,如非绝对必要,这种事能省则省。皮皮瓜算是一个在解释病情方面比较积极的医生了,但也会尽最大努力把它的时间成本降到最低,比如面对住院的病人或家属问病情,如无特殊情况,我都会让他们耐心等到做术前谈话的那一天,而且会强调,想听的人也务必在那天到齐,同样的话我没时间说第二遍。
第二,现代医学的知识体系以疾病为线索,在诊断不明的情况下,很可能医生自己都不知道说些什么合适。而现代医学要弄清楚病症类型以及病情严重程度,几乎都少不了实验室或影像的检查。
下面这种残酷的情况在我们医院很常见:
一个头痛的病人,排了3个小时队,终于轮到自己了。进入诊室,告诉医生自己头晕,没有别的不舒服,医生问:查过吗?答:没有。那先拍个磁共振看看吧。开单、打印,请下一位。从进门到出诊室,3分钟结束。病人如果追问自己头晕的原因,医生只能回答不知道,再追问有哪些可能,脾气不好的医生可能就不高兴了——导致头晕的可能原因太多了,没时间跟你唠嗑。
另外,医生说错话的后果可能是非常严重的,在诊断未明的情况下,尽可能不去做判断和预测。比如头晕的原因,多数都不是大问题,但如果在诊断未明的情况下就贸然地说:“不用担心”,心态较好或时间宝贵的病人可能就把磁共振预约单撕掉不做检查了。头晕的原因可能是脑袋里长了恶性肿瘤,若这个人不幸就是这种情况,他很可能会怪罪甚至找这个医生的麻烦。
第三,现代医学的思维习惯导致医生容易忽略整体。面对一个疾病,浮现在医生脑中的知识是基于这个疾病铺开的。很多疾病是局部性的,治疗也是去解决局部的问题,对于这些疾病,大多数情况下患者的情绪、身体其他部位的病变对诊疗措施不会产生影响。医生们面对这些疾病,或是由于时间紧迫、或是由于思维惰性,慢慢习惯于把眼光放在局部,忽视整体状态。
相比之下,传统医学就不会这样。第一,理论容易理解,解释病情很容易。第二,几乎不需要借助其他的检查,医生就能做出判断,不会让患者带着疑问进入诊室,再带着疑问离开。第三,传统医学没有局部性病因的概念,所有的疾病都是整体的失衡,医生必须去关注病人的整体状况,习惯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者被认为是庸医。
总之,中国医生“高冷”的问题,涉及很多因素,皮皮瓜只是就自己的切身经验,做出了一些尝试性的回答,不敢保证能说得面面俱到,欢迎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