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又一急诊医生累倒!过劳真就是医生的宿命吗?

来源:江淮医学

作者:叶正松

 

满纸苦与累,心酸几人知?

白衣天使的光环之下,是太多超出常人的辛苦与付出!

 

@医学界爆料:临沂市某二甲医院一个急诊科医生,连续上了两个夜班之后,早上下夜班后还要参加组织生活学习,在去办公室时突然意识丧失,所幸被同事及时送到抢救室抢救。目前医生脱离危险,在家休息。


对此有网友质疑:出夜班医生必须休息!就像司机开车,不能疲劳驾驶!我不明白,为什么连上了两个夜班,还不放他回家休息?什么活动,那么重要?

有网友回答:我们入编考试就有医生刚下完夜班去考,睡的一塌糊涂,监考叫他好几次。其他活动不会考虑你上不上夜班的。

而就在上个月的最后一天,11月30日,广东儿科医生谭建新就因过度劳累猝死,年仅52岁。

据同事反映,只要是谭医生出诊的时间,诊室门口总是有一堆早早抱着小孩等待加号的患儿家长,虽然永远有看不完的患儿,但善良又心软的谭主任还是一个一个地答应给他们加号。医院为谭主任加号的问题想过很多办法,最终都未奏效,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20世纪80年代,有一部电影叫《人到中年》。主人公陆文婷是一名眼科医生,她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终于累倒在病床上。她的故事当时引起了全社会共鸣。可如今,越来越多的医生成为了陆文婷的翻版,这实在是一个可悲的现象。

但是在国外,几乎每个医生都配有秘书,医生只对病人作诊断和治疗,别的事情都不用医生去管。而中国的医生却要“集医生、秘书和勤杂工于一身”,甚至有些120出车医生还要充当担架工的角色。这些医疗外的杂事分散了医生很多精力,让他们疲惫不堪。

就连在我国宝岛台湾,所谓的“立法院” 也于2012 年通过了《劳动基准法部分条文修正草案》,规定若医院工作人员超时加班、被迫劳动、违反休假规定,最高可罚医院三十万元新台币,医院期限内仍不改善,将连续处罚,并要求政府机构向社会公布违规医疗单位的名称及负责人名单。

实际上,在中国医生的高负荷工作量中,其实有很大部分是被诸如“诊断依据、鉴别诊断,首程、在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等各类病历文书所占据。这些耗时耗力的记录,全部得按八股格式一条条写好,连急诊病人也不例外。

而问题是,在患者看病遭遇压力天下皆知的今天,现代医生所面临的压力,却被外界知之甚少:超负荷的工作量,无法在工作和家庭之间进行平衡的时间压力。

近年许多正值英年的骨干医生接连倒下,其原因就是太累了。医院越建越大,床位越来越多,医生也越来越累。由于技术价值严重偏低,医生只能狂拼体力来实现“薄利多销”。

每一位医生在医院陪伴患者的时间,远远超过在家里陪伴家人的时间。在医师短缺和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语境下,他们就像磨盘上的麦粒,很难歇一歇。在高强度、高压力、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下,医生就像不停旋转的陀螺,直到倒下为止!

每一名倒下的医生,都向我们无声的告诫:熬夜加班,连轴转的不休,最终都要让健康甚至生命去买单。

每一位医不自医的医生倒下的问题背后,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堪忧。

医生在超负荷地拯救患者生命之时,他们除了付出的除了医术,还有自己的健康,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我们的医改不能老是盯着“药占比”和医保资金,这些钱的安全使用问题是要解决,但是医护的健康问题更要关切。

没有医患的健康,哪来健康中国?

因此,如何重新进行医疗资源杠杆,对医疗资源配置进行一次标本兼治的优化,避免基层医院门前车马稀,二级以上医院门庭若市人满为患,让医生们从不堪重负中解脱出来,已是当务之急,也应该是医改的重中之重。

一个个骨干医生的积劳成疾,刺痛的不仅仅是医生的家庭和身边的同事,更关乎包括患者在内的全社会所有人的健康与幸福。

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就是保护我们所有人的健康!

所以,江淮医学郑重呼吁,尽快出台保障医护健康的有效措施和法律法规,从而规范工作制度,确保医护劳逸结合,以避免类似的医不自医的悲剧一演再演。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