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养生,艾灸帮你提高免疫力!
春季为一年四季之首,是阳气生发之时,五脏应于肝,也是肝条达之时。所以,春季养生在起居、情志、饮食、运动锻炼诸方面,都必须着眼于“生”字,以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萌发的特点。在春天不仅要做到起居调养、饮食调养、运动锻炼,还要进行艾灸调理,提高你的免疫力。 艾灸,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在春季,通过艾灸穴位调理可以达到通经活络、 行气活血、祛湿散寒、调节阴阳、回阳救逆、防病保健的作用,从而提高免疫力。
下面为大家介绍几个在春季通过艾灸可提高免疫力的几个重要穴位:
1、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这个穴位被称为人体第一强壮要穴,民间有常灸足三里,赛吃老母鸡之说,形象地说明了艾灸足三里穴对人体补虚的重要性。可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主治:1.胃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便秘2.咳嗽气喘,心悸气短3.失眠,头晕。
2、神阙穴
属任脉。在脐中部,脐中央。脐名神阙穴,自古只灸不针,到唐代逐渐发展为药灸并用,即用药灸来治病,为中医外治法之一。脐灸是以中医经络学为理论基础,根据不同病证需要,选择对症药物敷贴于脐部,通过艾热及药物对脐的良性作用,以激发经气、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扶正祛邪,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
主治:泄痢,绕脐腹痛,中风脱证,水肿鼓胀,肠炎,痢疾,产后尿潴留。
2、命门穴
属任脉,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中医讲肾内有一种火叫命门之火,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命门穴就是与命火直接相通的穴位,灸此穴温助肾阳效果最为显著,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故肾阳足则可温煦全身。
主治:小便不利,小腹绞痛,水肿,食谷不化,肠炎。
4、关元穴
属任脉。艾炷灸7-10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关元穴是位于我们肚脐位置下三寸的位置,这个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穴位,长期施以针灸可以使人体元气充足,因为刺激这个穴位可以达到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的目的。
主治:少腹疼痛,疝气,尿闭,尿频,痛经,中风脱症,眩晕,尿道炎,盆腔炎,肠炎,肠粘连,神经衰弱。
5、中脘穴
属任脉。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中脘穴位于我们腹部的正中线,肚脐上四寸的位置,用艾对此穴位的刺激,可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主治: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肠鸣便秘,便血,胁下坚痛;喘息不止,失眠胃炎胃;溃疡,胃扩张。
6、胆囊穴
是经外奇穴。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取穴:正坐或侧卧位时,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直下2寸。有利胆通络功效。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胆绞痛等胆道疾病;腰腿痛,下肢痿痹;胸胁痛,慢性胃炎;口眼歪斜。
7、阳陵泉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取穴: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膑肿痛,胁肋痛, 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现多用于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膝关节炎等。
中医艾灸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较为简便的一种养生保健方式,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中医艾灸疗法中的灸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的特定穴位进行熏灸,还可配以食疗、针灸按摩等方法,让人起到保健祛病的一种纯自然疗法。另外,在进行艾灸的同时,大家还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到少怒多动,日常居住环境应保持通风、干燥,注意个人卫生,再配以艾灸,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定能给您身体起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