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导管使用,挽救血透患者的生命

作者:上海中山医院血管外科 岳嘉宁医生


对于尿毒症患者,接受透析意味着生命的保证。

 

全世界有超过150万人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该治疗替代肾脏帮助患者清除废物、多余的盐和水。所有专业人员都认为,自体内瘘应该是透析的首选途径,其次是人工血管内瘘作为第二选择。然而,当这些内瘘暂时不能使用时,就需要“导管”以维持透析,延续生命。

 

导管是由软塑料制成。有两个开口,一端用于引流血液到血透机,另一端用于将清洁的血液返回到您的身体。它通过大静脉穿过,通常在您的脖子上,但有时在您的胸部或大腿根部。

 

血液透析导管也称为中心静脉导管(CVC),俗称“插管”。 最常用作临时透析所使用的通路,例如,用于在新内瘘准备好之前就需要开始透析的病人,可以使用导管“等待”新瘘的就绪;或者原内瘘损坏,在修复前临时“过渡”一下(但现代医疗技术已经使这个过渡时间缩短至1-2天,从而无需插管过渡)。原则上,只有当患者的预期寿命很短的情况下,导管才作为唯一的透析途径“长期”使用。

 

所以,“等待”或“过渡”,是导管的合理使用;而“长期”插管则都视为无奈之举。

 

其原因就在于:与使用内瘘相比,使用导管的透析患者,其死亡、重症感染和心脏病风险更高。

 

之所以一些透析患者更喜欢或更依赖“导管”进行血透,是因为导管不需要针头穿刺皮肉,或者患者认为自己的肾功能还有机会恢复。但他们忽视了导管将会带来诸多风险。

 

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有几个挑战:

    导管的一部分在体内且连接心脏,另一部分在体外接触细菌,因此感染的风险很高

    血凝块在导管周围或开口形成,从而阻塞导管,导致透析所需要的血流速度减慢,影响透析的彻底性

    导管长时间留置,刺激心脏周围的血管,使之发生闭塞,彻底断送血透患者后路,使患者无瘘可用

 

 

总结一些科学研究,使用导管的患者:

与健康人相比,透析患者脓毒症相关死亡风险高出100倍,其中导管使用者的感染相关死亡率最高

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是其他两种内瘘的3.8倍

死亡风险较其他两种内瘘增加53%

发生重大心脏病的风险较其他两种内瘘增加38%

 

 

减少导管的使用或缩短其留置时间,可以显著降低血透患者的死亡,感染和心脏病的风险。对于已经使用导管的患者,改用自体内瘘或人工血管内瘘可以显著减少导管并发症的沉重负担,并可以挽救生命。

 

了解导管感染或出现并发症的迹象

头面部或肢体肿胀

发热或发冷

脓液,导管出口部位的异常分泌物

导管脱出或外移

导管出口部位周围发红或触痛

全身的虚弱和疾病的感觉

 

如果您正在使用导管透析,请尽早和医生积极探讨建立新内瘘的可行性;如果您同时遇到上述任何这些症状,请立即致电您的医生或透析护理团队。


【中山医院疑难血透通路门诊】

每周二下午1:30-4:00

上海市徐汇区医学院路111号门诊综合楼9楼4号诊室(岳医生)

联系电话:13524413304

微信号:zs13524413304

(为减轻透析患者经济负担,目前对透析患者采用免挂号、免费彩超、免费体检,但请提前至少1天电话或微信与我们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