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民营医院每年投入几十万办国家级学术期刊不收版面费
来源:医院院长
阅读提示:从2012年创刊到现在,一直不收版面费,每年投入20万是少的吧?很多投稿的医生开始以为是遇到了骗子,正如推荐熟人去该院看病时,这些熟人的反应:你是不是医托啊。
很多人对民营医院印象不好,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民营医院的发展原罪:无论走的路线,还是开的科室,都上不了台面,而且尽管宣传的可好,硬件设施也跟不上。
比如开设的科室:男科,皮肤性病科,其他诺贝尔都治不好的糖尿病牛皮癣乙肝,公立医院这几年还好,前几年前几个科室都没有。
比如逮住一个使劲宰,就像小品上说的,光在一个羊上拔毛,最后直接拔光,自然引人憎恨。
而且硬件设施不行,比如北京某帮助人生孩子的医院,广告做的真好,感觉是世界名院,到那一看就是个小破楼。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罪,一些大的民营资本进入后,建设的医院很高大上,开设科室很高大上,挖来的专家也是公立医院的,服务很好,设施先进,仍是没有人过去。原因很简单,品牌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很多公立医院改制后,病源并不受影响,很多公立医院改制后,并不敢对外宣传改制了。其实,这些都是政府信用或者借助政府信用在为其背书。
如果参考一下西方发达国家民营医院的发展路程,国内这些高大上的民营医院与那些不靠谱的民营医院一样,其实从开始就走的有些偏:国际上那些比较出名的民营医院都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比如梅奥诊所,开始就是个小诊所,经过几代人发展的,一步步发展起来,文化沉淀很好。而且至今还是诊所。
有必要刚起步就弄个三甲,什么都涉及什么都干不好吗?
是的,有些民营医院和大家正是看到这些,很淡定的往前走,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
河南有一家民营医院,偏安一隅,恪守自己的发展思路,不急不躁。如果用传统媒体的写作方式,应该写了一大堆之后说,这就是河南风湿病医院。
其他不说,举个简单的例子,该院可能是河南省,乃至全国唯一一家民营医院里办一本学术期刊的。是的,国家级学术期刊,《风湿病与关节炎》,而且不收版面费,而且从2012年创刊到现在,一直不收版面费,每年投入20万是少的吧?很多投稿的医生开始以为是遇到了骗子,正如推荐熟人去该院看病时,这些熟人的反应:你是不是医托啊。
该院特殊性很明显:
一、起步早:河南风湿病医院于1995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河南省中医管理局批准建立的国家二级甲等中医专科医院。地处历史胜地—郑州市花园口,北依黄河,东邻107国道,占地40亩,建筑面积16000多平方米,设高中低病床300张,职工120多人。1995年很早了吧?
二、发展“慢”:是的,它创办的时候很多知名民营医院的老总还在上学;这些老总创办的民营医院规模很大时,它变化不大。而且不急不躁。
三、起点高。这个起点高一点都不夸张,其创始人娄多峰先生当年之所以萌生办一家民营医院的想法就是因为其在河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坐诊时病号看不完。很多民营医院看上去规模大,其实都是租的,它是自己买的地盖的房子。创始人牛,娄多峰的名字自己去搜索。
四、文化沉淀踏实。你在与不在,它就在那,不急不躁,这就是文化沉淀,这就是踏实,这就是厚重。
发展慢不可怕,可怕的是虚胖。梅奥诊所至今没有改为“三甲”,那又如何?
梅奥诊所发展之初,梅奥兄弟建立起了一套"集体行医"模式:所有的医生领取薪水但不分红。这一模式强调每个医生都应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为患者利益着想。在这一模式下,医生可以在自己选择的领域内学有所长,精益求精,没有后顾之忧。这在当时,显然是个大胆的革新。
河南风湿病医院,不急不躁的办医院,不急不躁的做学术,有这个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