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周报丨啥?现在评职称不用写论文了?!


辛辣重口的医疗圈时事点评 

 

跟杏仁哥一起换个姿势看新闻 

 
“我得了长假综合征,从春节假期结束到现在,一直无心工作、精神恍惚。”
 
今天,刚上班,就有一同事向杏仁哥我抱怨说。
 
 
我鄙视道:“谁不是呢,我假期结束后就什么都不想干了。”
 
他摇摇头说:“我说的是2016年的春节。”
 
我笑道:“我说的是小学的第一个寒假。”
 
 
当然,上班没干劲也不是杏仁哥我们几个人的个例。
 
现在不像以往,大家生存压力大了,工作中更要面对方方面面的问题。
 
比如:那个口臭的患者又来了、主任下个月孩子结婚又要包红包了、最近论文进度太慢影响职称评选了...
 
 
对了对了,评职称这件事,貌似最近新出的一条大新闻,能帮各位解决一些问题哦~

 
 
 
 
定了!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就医疗卫生人才评价制度的改革提出一揽子方案。
 
首先,对主要从事临床工作的人才,重点考察其临床医疗医技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引入临床病历、诊治方案等作为评价依据。
 
文件表示,对主要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才,重点考察其创新能力业绩,突出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力。对主要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等的公共卫生人才,重点考察其流行病学调查、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疾病及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等能力。
 
 
也就是说,在评价体系中,论文已经被淡化,主要对临床水平进行考察。
 
这就意味着长期以来困扰着医生群体的论文评职称将得到纠正,医疗界论文造假风的根基将被动摇。
 
 
 
话说,中国医疗界被论文逼得有多惨?
 
这一点,在座的各位医生大大应该比任何人都清楚!
 
上到三甲医院院长,下至乡镇医院普通小医生,谁都在为这晋升途中绕不开的一道坎费尽了心思。
 
不是自己受罪,就是钱包受罪...
 
 
不久前,注明药理学家秦伯益院士就撰文狠批了一番我们的论文制度:
 
秦院士写道:
 
“我国现行的临床医学学位制度是上世纪50年代时照搬的苏联模式。三年硕士,再攻读博士。学位与职称晋升挂钩,没有硕士学位不能晋升主治医师,没有博士学位不能晋升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因此这一制度逼得年轻医生只得先做研究生拿学位。”
 
“一般认为,医生做学位论文,学些研究工作的基本功是有用的。但如果在学位论文上花的时间代价太大,则会严重影响医生在最佳时期提高临床能力。……现在中国的年轻医生上班时忙于看病、安抚患者、警惕医闹、疲于检查、应付评比、积极完成创收指标,回家后杂务成堆、亲人埋怨、孩子辅导、丈母娘唠叨,忙得焦头烂额、心力交瘁。在这样的职业生态中,面临论文、学位、晋升等压力,个别人就急不择路……”
 
 
院士的话字字诛心!
 
你想啊,那从开始就是邯郸学步来的制度,能带领咱们中国医生们走好路吗?
 
当然了,也不止咱们中国医生为论文这事操碎了心。
 
就连我们大洋彼岸的外国友人们,也对这事咬牙切齿...
 
前段时间,知社做了个“论文为什么被拒”的小小盘点,
 
然后就被这些网友们含着泪提供的论文退稿理由震惊到了。
 
 
 
当然,对于我国广大医生来说,现在一切都不算事了!
 
新的评价机制的介入,就理论上来说,是能解决当前的一揽子问题的。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从文件到实践和落实,还需要一段路要走。
 
但杏仁哥我也担心,在这漫长的落实优化进程中,这些人为制造的等级和地位评价,一旦发生腐败,是否会比现在的评价制度还要糜烂不堪?
 
 
评价体系,监管体系这些一定要早建立,尽快完善。
 
把这些条条框框的赶在政策落实前全部完善,就能最大限度地让贪污腐败没有可以生存的空间!
 
 
 
好,话说到这也就够了,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下一个老生常谈的议题——
 
涨工资!
 
都说要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收入?年年说,月月说。
 
可怎么提高?提高到什么水平?一直没有一个“看得到摸得着”的说法。
 
而现在,新文件出来了!
近日,广东省韶关市出台《韶关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薪酬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明确了一件事——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实行县招县管镇用。
 
简单点说就是:
 
基层医护收入必须高于县医院!
 
 
各地出台了各种各样的留住基层医生、招揽基层医生的政策。
 
而这一次的,是我见过最靠谱的了。
 
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
 
那就是: 当地县医院的医生工资本来就不比基层医护高多少??
 
 
其实吧,医院与医生,本就是一个简单的劳动关系。
 
是公司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公司对员工,钱给到位,就能买到员工的忠诚度。
 
没错,是买。
 
钱不给到位,还要求忠诚度?
 
不好意思,您这是抢劫
 
 
所以,想留住医生其实很简单很简单。
 
提高医生福利,让医生衣食无忧,
 
不会担心买不起房,不会担心孩子上不起学。
 
 
这样,在有医生的前提下,才能让老百姓小病不出镇。
 
才能方便群众就医,真正地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好政策,要经得住敲打,这里杏仁哥我有一个担心。
 
因为政策的制定只是这一环中的一小部分,
 
政策的执行,才是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问题。
 
此话怎么讲呢?
 
就让我们从一个“如何让猪上树”的例子开始说起吧——
 
就说:如何让猪上树!
 
 
方案一,远景激励:给猪美好愿景,告诉它你就是猴子。
 
方案二,绩效考核:告诉猪如果上不去,晚上就摆全猪宴。
 
方案三,责任落实:把任务分解,具体每只猪什么时间,爬那棵树,规定时间爬不上去怎么杀法都有时间进度表。
 
方案四,山寨效果:把树砍倒,让猪趴在树上合影留念
 
通常情况下,国家选择第一种方案,省里选择第二种方案,市里选择第三种方案。
 
但实际上基层往往选择第四种方案...
 
 
好了好了,段子毕竟是段子,
 
单纯的把复杂的基层工作比作“让猪上树”是不公平的。
 
 
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一个全新政策执行当中,所遇到的阻力有多大,对执政人员的恒心和耐性的考验有多大。
 
但是,我们还是衷心的希望这种好政策能像阳光一样普照全国的每一寸土地!
 
 
而不要光是给人希望,到最后苦等的却全是失望...
 
例如,咱们老生长谈的“零容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每每遇到医闹医暴的,我们的人民警察们也不知道怎么的,是吃太撑了还是啥的,总是姗姗来迟。
 
 
打也打完了,闹也闹过了,他们才赶来和稀泥。
 
最后,我们看到的新闻标题往往是——拘留X天(X≤7),罚款X00(X≤8)...
 
求的,就是一个稳啊!
 
 
面对这样的不作为,终于,医生们终于忍无可忍了!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老年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凤林医生就经历了一次教科书般的扯皮。
 
于是他忍无可忍,一纸诉状,状告了长沙市公安局岳麓分局和长沙市人民政府在医闹伤医事件中的不作为一案!
 
最近,他已经收到法院的传票,开庭日期定在3月16日上午9时30分。
 
 
据我说知,这应该是国内第一起医生状告警察不作为的案例!
 
还能说什么呢?坚决支持江医师!
 
 
再多说一点点,希望本次开庭结果,不是简单的某个“临时工”一句道歉,某个“有关部门”发个公告文件就结束了。
 
对于那些不同不痒的道歉、面子工程,我们是不需要的!
 
 
要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一方承认错误并作出道歉,这事儿就完了。你要在“道歉”之后,接受对方的负面情绪的反扑才公平。
 
有的人说“对不起我错了”,只是为了让对方赶紧闭嘴,让错误好像从未发生,但那只是逃避责任。
 
接受惩罚,面对后果,才是道歉的真正含义。

 
所以,我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一个完善的医闹处理制度,是一个迅速响应突发事件的机制,是一套如何在伤医事件发生前,就把它遏止的保全方案。
 
要的是一个能理解医生资源宝贵的大众共识,是一个能重视医生生命的生存环境!
 
好了,今天我要说的就这些了。
 
下面,我们缓一缓,来听听医生们亲口讲述的那些故事吧...
 
 
 

院里那些小事

——共同讲述医生自己的故事

 

 

急诊二三事

 

这两个月里,我延续着“白班、白班、夜班、夜休、休息”的轮换节奏...
 
每天出车的次数都在10次左右,所碰到的事件中:有跳楼的,又突然急性病发作的,有车祸的,有想不开喝农药的,有上吊自杀的,有落河的,也有各种各样的奇葩、社会百态、以及人性的善良与丑陋...
 
总之,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们看不到的...
 
1.曾经有一次,应该是早晨9点过后,又是一阵刺耳的电话声,是120指挥中心的来电,告知我们,有一位住在某小区高层的老太太从自家楼上摔了下来,让我们速去救援!
 
我们闻讯便立刻赶往了现场,现场惨不忍睹,老太太倒在血泊中,浑身皮开肉绽,脑袋,就像一个砸碎了的西瓜。我身边的护士几乎晕了过去,周围几乎没有人群围观,因为都吓得跑开了。
 
不要说,几乎已经没有了抢救的价值,在征得家属的同意之后,我们帮这位老太太拉了最后一个心电图。
 
2.某天夜晚,120指挥中心告知,一位住在农村的老太太不明原因的不舒服,问她原因,也说不上来,就说不舒服,要120去救援...
 
我们一脸懵逼,但还是立刻出发,也照例拨通了求救者的电话,老太太还是支支吾吾说不清楚,我们也没办法,但还是加足马力前进。那次出车,我的印象很深刻,连日的暴雨,配上农村狭窄的水泥路,以及路边水位极高,甚至有些湍急的河流,对了,还有醒目的“危桥”的标志,让我们除了司机的一车人都胆战心惊。
 
费劲千辛万苦,到了老太太家中,一只大狼狗迎面扑来,猝不及防,我撒腿跑回车上。定了定神,老太太居然自己走了出来,我们走下车,问她那里不舒服,老太太只说不舒服,还是说不清楚,就想去医院看看。
 
我们生怕出事,于是让她上车。上车前,我们告诉她,救护车的费用不能报销(常规告知,一般都会说一下)。谁知道,这时候,一脚踏在车内的老太太突然大叫起来“什么!你们救护车还要车费的啊!!!”声音十分洪亮,刺破了农村夜晚的宁静,也惊起了“一片蛙声”!!
 
 
老太太继续着着我们的鼻子表达不满,我们再三解释,这是规定,钱不是给我们的,120运营也需要成本。
 
最后,老太太头也不回的走回了家中,但我们几个还是不放心,在请示了120之后,允许本次出车免费(经常碰到,所以120运营肯定是亏本的)。
 
在知道免费之后,老太太高高兴兴的跟着我们走了...
 
后来,听急诊的老实说,老太太的诊断是“心神经管能症”!!!
 
3.车祸现场,当我们感到的时候,我也吓晕了,我第一次见到了医学意义上的“抛头颅,洒热血”!!头和身体几乎完全分离,没有颈部,没有左上肢,胸腹腔的器官洒满了马路。
 
也就是从这次开始,我上高速,从来不敢超速...120km/h的时速限制真的有它的道理!!
 
 
120急救,总是能直面这个社会最丑陋、最恐怖、最奇葩的一面!
 
那段时间,每次出车,尤其是夜晚的出车,我都会有一种忐忑、恐惧,烦躁,但是,也有一份神圣!
 
我毕业的时候,曾经问过一个护士姐姐,是否后悔选择了这个职业。她没有回答。
 
但是,一直到今天,快十年过去了,她仍然没有辞职!仍然坚守在医疗的最一线!!!
 

来源:微信公众号-听萌医生说

 

 

 

 

近日,德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小型机器人,它小到可穿梭于人体的胃部和泌尿系统间,将药物送至人体内。
 
 
它的体积很小,
不到10英寸(约25厘米)的大小,
却可以在你的身体内自由地活动。
 
而且还很柔软,
没有尖锐的轮廓。
 
 
最令人吃惊的,
不是它有多小, 
而是他可以以各种方法移动,
爬行、走路、滚动、跳跃、游泳;
甚至还能爬出水泊。
 
 
研发这款机器人的德国科学家受动物活动的启发,像毛虫和水母。
 
该款机器人还没有在人类身上试验过,但它的目标是改善医疗用途,为实现这一目标,它需要做的不止是活动自如,机器人要能够抓住物体,或者,在机器人上做一个可以存放药物的小口袋,当它打开释放时,就可以控制形状的改变。

 
未来,它可能就会在你我的肚子里、身体中、甚至血管内翻山越岭,斩妖除魔...
 
不知不觉,又到了说再见的时间了。
 
今天的杏仁周报,就和大家聊到这吧,让我们相约下期再会!
 
拜拜~~
 
说好咯!下期见!
 

 

 

杏仁周报丨新一年,有医生收到患者暖心鼓励,有医生与医闹互拉横幅对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