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找不到好医生?这是侮辱!

来源:医脉圈

 

导  语
如果说在中国找不到好医生,这绝对是侮辱性的瞎说。在中国大陆,好医生是不少的,而且很多好医生默默无闻地为着患者服务。我所说的“找不着”的含义是“It's hard to find the right doctor.”(难以找到合适的医生)。

 

来自中新网的报道,梅奥医疗集团在中国大陆设“商务处”,为中国大陆的患者转送到美国。港媒是如此报道的:当美国顶级医院通过内地合作伙伴扩大业务时,更多的中国有钱人开始在美国求医。据业内人士表示,大部分想到海外求医的患者已经去过了中国的顶级医院,并极度渴望得到更好的治疗方法或更高的生存率。他同时透露,美国最受病人欢迎,其他受欢迎的地方依次是英国、德国、日本和新加坡。

 

我看后,以自己的经验做出以下三个判断:

 

1.在中国大陆“找不到”好医生?——可能不是;

2.在中国大陆找不到好医院?——可能是;

3.在中国大陆找不到好医疗?——一定是。

 

我的三个判断提出后,基本得到认可,但是也看到有些不同意的意见,这完全是正常的。因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有不同的视觉,不同的患者团体有不同的感受。但只要是对医疗制度有深入思考的,你也不得不认同。到底用什么标题来表述我的观点呢?可以从“中国的好医生在哪里?为什么在那里?”来陈述我的观点会容易接受一点。

 

1
在中国并非“找不到”好医生
如果说在中国找不到好医生,这绝对是侮辱性的瞎说。在中国大陆,好医生是不少的,而且很多好医生默默无闻地为着患者服务。我所说的“找不着”的含义是“It's hard to find the right doctor.”(难以找到合适的医生)。因为被认为的“好医生”都在大医院,都“跑到”大医院,换言之,到了大医院就找到“好医生”。在这种情况下,“好医生”也找不到合适的病人。病人到了大医院就以为“找到”了好医生。殊不知一种“找不到”好医生和浪费好资源在当前是并存的,医生与患者都在一种无形的压力下苦苦挣扎着。

 

为什么会出现“好医生”不好找呢?有人说被权贵垄断了。我不认为完全是,而是制度造成“被垄断”。假如,医生不被虹吸到大医院的,假如医生是流动的,假如医生不是因为“创收”而收入好,可以凭医术吃饭,假如医生的本领离开大医院也能发挥作用的。

 

其实,中国人在现有的制度下,甚至追溯到现代医学昌明之前,或进入医改时期,病人都是在找医院看病,而不是找医生看病,这种现象也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高速铁路的发展越来越明显。

 

其实,中国人到国外看病,找的还是“大医院”、名医院他们与美国人看病的方式不一样。美国顶级医院在中国“设点招商”,正是看中了中国人的心态——贪大求洋。如此的“招商引资”总比在中国“设厂”——办医院经济很多。因为他们知道办医院不同办工厂。知名的专家与办院的文化难以移植,同时对医生与医学的价值观的基因位点差异太大,难以同化,所花费的“抗排斥药”成本大。

 

再说,在医院看病,病人并没有选医生的权利,尤其在政府医院,这一点又与大陆不一样。有人说,大陆看病比国外好,优质资源被公平使用了。这也许在一种特定的条件下的说法。真正公平使用公共资源的还是在美国或欧洲。现在我们的制度能说是公平使用吗?因为一开始,我们的财政就不是公平分配;我们的公立医院就是在市场掠夺资源。

 

其实,不仅仅患者如此心态,医生也是如此心态。几乎大多数医生都往大医院跑。包括我自己。因为,医术的培养与医术的应用只有在大医院才可以发展和发展得快。所谓的医术可以发展,是因为大医院的平台可以提供很多机会:“赢利”的方式与手段带来的机会,“寻租”的机会、“学习”的机会。所以,一旦进了大医院的医生,不轻易“放弃”这个平台,尤其控制着资源的和没有实力的的医生尤为如此。这种心态,与自由执业状态下的心态不一致。比如说美国,美国自己执业向受雇于医院的人数回流,是因为在医院执业的状态比较“逍遥”,没有太多的压力而且有带薪假期。他们选择受雇,也不是只选择大医院,因为美国最大的医院单体,也只有1500床上下。

 

2
中国大陆好医院在哪里?
好医院的概念是什么?一般而言说的是硬件与软件的综合。硬件主要包括设施与设备;软件包括技术与人文。好医院给患者的印象是:能看好病和舒适。如果从病人的流向来看,大医院是最多人去的,但也是最多抱怨的。

 

至于在中国能否找到“好的医疗”(系统),这毋需多解释了,不然我们不需要医改,不然人们不会说医改尚未成功。好的医疗体制成功的标志是: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分开,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医生的价值回归。

 

 也许取消编制后,真正的好医生才能脱颖而出!


版权声明:所有转载文章主要目的在于让更为丰富的观点惠及广大医生朋友,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个人或媒体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