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周报丨工资加奖金不足4000,是什么让我继续当一名医生?

  


辛辣重口的医疗圈时事点评 

 

跟杏仁哥一起换个姿势看新闻 

 

昨天和几个程序员同事一起吃饭,其中有个二货昨天通宵加班了,等菜的时候困到不行,然后这货脑袋“砰”就直接摆在桌上,都不嫌疼。

 

 

推了下他,还不醒。刚好服务员妹子在旁边,我们说:“菜怎么还不上?都晕倒一个了”

 

这下可把那妹子慌的,一边跑一边喊:“经理经理经理!5号桌有人饿晕了!”

 

......

 

 

虽然我们杏仁加班的同事多,但咱们马丁老板还是挺良心的,程序员加班晚了,第二天可以下午再来上班,加班时间长的还有调休。

 

当然,很多时候公司给足了休息时间,可天生属猫头鹰的杏仁哥我,却总是不懂得珍惜。

 

 

大晚上的总觉得时间很多,还能供我挥霍,一会追个剧,一会打盘游戏,一会刷刷朋友圈。

 

 

第二天,就又要顶着个熊猫眼来给医生大大们写周报了。

 

 

一边是我肆意挥霍休息时间,另一边是医生大大们累死累活,想休息都没得休息。

 

 

 

 

 

 

 

 

 

 

《The Lancet》公布的一项研究中指出超八成受访医生有睡眠问题,尤其是熬夜和失眠。不规律的工作和作息时间令生物钟完全被破坏,睡个好觉是很多医生的心声。

 

 

报告指出,医生常患有因过劳导致的疾病,如由长期饮食不规律导致的肠胃炎;长时间伏案或手术工作导致肩颈炎、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因精神压力导致的偏头痛、抑郁症等疾病。

 

精神高度紧张或过度焦虑往往会引起心脑血管堵塞,也是猝死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不,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近些年来,猝死已成为威胁医生生命的一大病因!

 

 

而就在不久前的3月30日,江苏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的研二学生小顾,在医院夜班后不幸猝死。

 

据报道,小顾是江苏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的研二学生,3月29日晚上不到6点,他就到了镇江一院呼吸内科开始值夜班,第二天上午8点是交接班时间,但在交接班过程中,小顾突然晕倒了,医院对小顾进行了抢救,不幸的是当天 11 点多,医院确认小顾抢救无效死亡。

 

小顾在江苏大学医学院读研二,还在规培。

 

据家属介绍,“小顾在医院期间,平均每天值班15小时以上,多的时候20小时。”杨先生称,上一次值班是3月23日,第二天中午回家后,小顾身体不适请假半天,“新的带教老师还反复电话催他上班。”

 

时隔5天之后,再次轮到小顾值班时,据家属称,小顾想“再请假就不好意思了”。

 

随后,悲剧发生了。

 

更让人不忍相看的是,在猝死前,小顾曾多次在朋友圈发消息,称自己已经过度疲惫。

 

 

小顾部分朋友圈整理:

 

2016年10月30日:“事情怎么这么多!多!多!”

 

2017年9月16日凌晨4点07分:“一直忙到现在,睡觉!!”

 

2017年10月6日凌晨3点43分,朋友圈写道:" 每次值班,都到这个点才睡。" 11点56分:"28 小时班,一刻不停写病历,做操作,开麻方,收病人,抽血气,睡了不到三个钟头,够够的!"

 

2017年12月6日20点46分:“天天这个点下班,我还能说啥呢 ?”

 

2017年12月24日15点42分:“ 下夜班了,你没看错,是下夜班。”

 

2018年1月10日14点59分,“下夜班,下夜班 。”

 

在朋友圈中,小顾还写道:“ 最羡慕那些朝九晚五、有双休、享受法定假期的人。”

 

 

更可气的是,至今医院和江苏大学搪塞、推诿,没有出面慰问家属。  

 

 

这新闻想必很多医生大大已经有所耳闻了,在这里我就简单提几点自己的感想吧:

 

一、行医有风险,学医需谨慎!

 

二、身体是工作的本钱,一定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你累死了,院长很快会找人顶替你的岗位,而你的父母却永远的失去了你!

 

 

三、医院和人家没有劳动关系,也不给报酬,那为什么让人家和正常医生一样值班,太不公平!

 

 

四、不单单是加班的问题,医生过劳是制度的问题,医院不舍得给工资,不愿意雇人,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还觉得不够省钱,干脆再找些不花钱,甚至还要给医院交学费的实习生,这才是症结所在!

 

 

其实,在前些日的全国两会上,就有政协工会界委员呼吁,要遏制过度加班现象,在立法层面明确界定“过劳死”标准,在政府层面加大执法惩处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有人注意到这个日益尖锐的问题,是好事。

 

但何时能通过落实这标准?

 

何时能让咱们医生大大们不再累倒在“血汗工厂”里呢?

 

领导们、给个时间吧!赶紧的、尽快啊!

 

 

其实,医生和工作之间真的有这么不可调和的矛盾吗?

 

或许,我们可以看看下面这些医院的案例——

 

通常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手术后画风是这样的:

 

 

亦或者是这样的:

 

 

下图中的手术室景象,你见过吗?

 

 

据核实,这张照片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区医院手术室的阳光房。专用的按摩椅,特供大家手术累了休息解乏。

 

舒适的按摩椅,温暖的阳光,这两位医生真是惬意啊!

 

 

是的嘛,工作很艰辛,但也能很快乐啊~

 

 

你不能让医生准时准点回家,起码让人在医院里能过得惬意吧!

 

当然,很多时候医生大大硬撑着来上班,除了医院给的温暖以外,更多的,是对医生职业的热爱!

 

4月5日,@白衣山猫在网上发博并晒出工资表并表示:2009年开始,我就想改行做包子卖。一直没改成,是因为我实在喜欢做医生,喜欢听到病人说的那一声:“王医生,谢谢你!”

 

 

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感同身受太多人!无以数计的网友跟帖留言,吐槽晒薪。

 

 

关于医生大大们工资低的事,已经是我们周报里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每行都有每行的苦,但医生这行,大多数都太苦了...杏仁哥也不多赘述,感兴趣的翻翻前几期,基本上都能看到。

 

其实,正如那位医生大大所说:当医生的很多很多是靠着职业荣誉感坚持到了今天!

 

而这一点,恰恰是现实当中,许多人看不起的——

 

近来很多父母却喜欢跟小孩讲,你要出息,你要争气,要让大家看得起你,要赚大钱,在攀比较量下不会输给其他人!

 

 

所以现在的人不缺好胜心,而是缺平常心,那种就算生活朴素、境遇一般、被人轻视,也能好好生活下去的平常心。

 

真的希望能有人早点告诉我,只要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坚守自己的原则,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做一个能帮到别人的人,就算不被他人喜欢和重视,就算混得很一般,就算吃不起昂贵的食物,买不起精美的物品,只要心里有信念,过得开心自足,你的人生就是成功的人生...

 

 

前两日,一篇名为《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自媒体文章在微信朋友圈中传播。

 

文章主要从摩拜单车被收购一事说起,讲述了“同龄人”胡玮炜的“成功人生”。

 

里面写下了很多催人泪下的语句:

 

“不管你愿不愿意,中年都如约而至。”

 

“然而,三年前还是普通记者的胡玮炜,已经不动声色的走到,旁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大学毕业后五年,你就会发现,'同龄人'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名词。”

 

“不会再有匀速前进的同龄人,你要么一骑绝尘,要么被远远抛下。”

 

“就算你呆在原地,你缓慢成长,也是一种退步。”

 

总之,整篇文章一直在拿“别人的成功”和“你的平凡”作对比,一直在强调“你的同龄人,正在无声无息地抛弃你。”

 

一时间,不少人都在朋友圈转发。

 

前天,韩寒发了一条微博,直指那篇流传甚广的朋友圈热文:“它已经不光光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制造恐慌。”

 

 

一天过后,这条微博转发已超过10万,点赞超过28万。

 

韩寒评论如下: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叫《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对这种标题我都是极讨厌的。它已经不光光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制造恐慌。没有赚到大钱就叫被同龄人抛弃了吗?很多人也都在努力干活认真生活,成功的定义绝不只是套现几亿十几亿。身价千亿的首富,面对一个园丁,一个美编,一个程序员,都不存在抛弃不抛弃的关系,时代里不同人就是有着不同的分工和命运,也各有不同的幸福。安于现状或不甘如此都是每个人自己的内心意愿,他人不可强加。

 

那篇文章里有一段写道:“要么在北上广的写字楼里,刚刚成为一个总监,小腹上长出赘肉,每月因为房贷不敢辞职。要么在三四线城市里,过着平淡,却一眼可以看到未来的日子。”我不明白这些有什么不对不好的,当了总监肚子上有赘肉怎么了?觉得爸爸肚没问题的就留着,嫌弃自己有赘肉就去健身;因为房贷不敢辞职难道不正确吗,没有自己更喜欢的工作或者更明确的方向,辞职了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来养你吗?三四线城市一眼能看到未来的日子不好在哪?有人就是不喜欢飘摇动荡起伏不定有问题吗?

 

身边很多朋友也在创业,成功失败都有。类似这种文章,估计又得鼓动一批人头脑一热想着如何暴富。创业不等于发财,创业大多是挫折与失败,尤其是你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和科学论证的情况下,创业基本也就是九千九百九十九死一生。如果你只是不想朝九晚五当员工,这个社会也有很多道路可以走,未必都要当老板。若你义无反顾,内心坚定,而且性格就是如此,那你做好吃苦的准备就去干一番。但如果你看了那篇文章,心潮澎湃想要去抛弃其他同龄人,以这样的定力和心智,去开公司,估计也只能春夏秋冬,造福房东。

 

“国民岳父”韩寒

 

每个人的人生,有每个人的活法。杏仁哥我举双手,同意韩的观点。

 

因为,杏仁哥看到这世上,多的是在各个基础岗位上默默地践行者自己的誓言的人,他们正咬牙努力坚持着,为了自己,也为了自己所爱的人...

 

下面这位82岁的老医生,正是这么做的——

 

每个周二下午,82岁的退休医生张纯海准时出现在杭州朝晖街道大家苑社区居民服务大厅的咨询台前,义务为居民提供医疗咨询。

 

张纯海在社区为居民免费提供医疗咨询服务。青年时报 图

 

去年12月退出医疗一线后,他找到社区干部,提出想为邻里做点事。3月起,每周二14时~16时,他在服务大厅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咨询:你的病去哪家医院看最好,该看什么科室,是药物治疗还是要手术……

 

但这个周二不一样。

 

前一天,他的老伴去世了。

 

 

26日中午,张纯海的妻子突发心肌梗塞,在家中去世,社区人员建议他将次日的义诊暂停,张纯海没有同意。

 

“我爱人去世后,遗体送去了殡仪馆。我和女儿商定,周四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家里不专门设灵堂了。面对只有一个人的屋子,我会更加想她,这两个小时不如去给邻里看看诊,也能缓解一下情绪——我爱人也是医生,会理解,会乐意看到我去坐诊。

 

这是内心的强大,这是无声的坚强,此中五味杂陈,常人难以想像。

 

老人为何这么做?

 

可能是妻子的死亡在预想范围之内,可能是和老伴想做的事情都做完了吧

 

每一次突然的死亡带来的都是痛苦,而有预见的死亡一般只有遗憾。作为医生,相比普通人,应该更能体会到这一点吧...

 

 

为人做事,不忘初心,杏仁哥我理解,更是敬佩。

 

 

望老人能节哀顺变,能再往后的日子里,也能带着爱人的期许,活的开心,满足。

 

也希望这位老前辈的一言一行,能为这浮躁的社会,带入一缕清风...

 

 

院里那些小事

——共同讲述医生自己的故事

  

 

我们都是被绑在ICU病床上的人——ICU医生的一些记忆。

 

2016年7月,我被分到本院最为繁忙的ICU时,入职培训学的第一件操作,就是如何绑人——被送进ICU的病人,基本上都是要被绑住手脚的,医学上称之为:保护性约束。

 

第一次认识到约束带的必要性是在入职第一个月。

 

每年七八月正是医院最忙的时候,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涌入科室,胰腺炎与热射病一室,精神病共吸毒者聚首,医生护士应接不暇,脚不沾地穿梭于病人之间,忙得喘不过气。匆匆做完入职培训和实地带教后,护士长嘱咐其他颇有年资的护士多加照拂,就开始给我们三位新来的小护士排班,委以单独管理病人的重任。在ICU,能被赋予单独管理病人的权利,责任与荣誉兼备,紧张与兴奋交融。

 

然而,还没等我缓过兴奋劲儿,病人倒先给了我个下马威。

 

 

15床的阿婆是因颅脑外伤被送进来的,来时表征凶险,经过几天治疗,生命体征已十分平稳,只是身体部分机能尚未恢复,还继续保留着尿管和胃管。

 

我从老师那儿接手时,仔仔细细地检查了她身上的各种管子:阿婆苍老的脸上千沟万壑,皮肤松弛湿黏,从鼻腔里穿出的细长胃管被拐了个弯儿用医用胶带贴在左脸上,氧气管与胃管挤在鼻孔处,缓缓输入纯氧。

 

接完班后,老师将我拉到抢救车一旁,小声告诉我:“这个阿婆到我们科室后,家属只来看过一次,后面推说忙,就再没出现过。前几天她一直吵着要见儿子孙子,这两天开始情绪低落,怕她出现‘ICU综合征’,我们已经撤了约束带,你记着多跟她聊聊天。”

 

“ICU综合征”是我们科室的常见并发症,多发生于孤独老年患者或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临床表现以精神障碍为主,一般转入普通病房后就能缓解、消失。听老师的介绍,阿婆确实是该病的高风险患者,我心领神会地冲她点点头——“唠嗑什么的我最在行了”。

 

到了该喂药的时间,我将阿婆的药放入研钵中捣碎,用温水冲开,拿50ml的大针筒吸取药液,然后打开胃管给她喂药:“婆婆,你看今天天气还挺好的哈!再等两天你转出ICU,就可以出去散散步了哈!”

 

阿婆缓缓挑起耷拉的眼皮看了我一眼,沉默不语。

 

自然,这点小挫折我是不在意的:“婆婆,你躺累了没有?要不要我把床摇起来你坐会儿?”

 

她阖了阖眼,依然沉默。

 

“我看您现在恢复得挺好的,明天应该就可以拔胃管尿管了哈……”

 

“您觉得冷不冷?我把空调开高点?”

 

“婆婆你看你还挺内向!跟我摆两句龙门阵嘛。”

 

“您是不舒服还是不想说话呢?”

 

……

 

徐志摩那首诗咋念来着——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我的聊天大业未半而中道崩殂,顿觉挫败,将她安置好后,我一边埋头开始写护理记录单,一边筹谋着新一轮的语言攻势。

 

提笔还没写两句,阿婆却突然喊了句:“护士,开水开了!”

 

这一声惊得我一脸懵X,抬起头刚要询问,却见她已一把扯出了带着粘液的胃管大力甩在地上,骂骂咧咧撑起上半身就要下床。这突如其来的精神谵妄打得我措手不及,我呆了两秒,反应过来,一个大跨步过去就将她摁在床上,大声呼叫增援。

 

隔壁病房的护工一路小跑而来,三个人好不容易才将剧烈挣扎的阿婆控住手脚,我从物资室手忙脚乱地拿了一团约束带过来绑她时,她还兀自高声骂道:“我说开水开了你们听到没有!快去倒水!开水烧开了我要把你们告上法院!”

 

她语速很快,唾沫横飞,鼻端还残留着被胃管带出的乳黄色营养液,额角的青筋因情绪剧烈起伏而显出一丝狰狞。

 

管床医生闻讯赶来——他前几分钟刚好下了“拔除胃管”的医嘱,只是我还没来得及执行,阿婆倒是自己上手拔了。

 

“这个病人前两天就有‘ICU综合征’的前驱症状了,我不是叫你们多跟她聊聊天吗?!”医生有些没好气地瞪着我。

 

“聊了呀,而且聊得挺认真的......”我声音弱了几个度,“但是她不理我,她只想见她儿子孙子来着。”

 

“家属呢?没来?”

 

“没有,就第一天来办了个手续,之后再也没来过。”年资稍长的护士替我回答,“这些天我们一直给家属打电话,让他们每天探视时间来陪陪病人,但她儿子一直推脱,说做生意太忙,我们说让他媳妇儿带着孩子过来也行,他又说病房里病菌太多了,小孩子抵抗力低,去了容易生病……”

 

“狗日的,养这种儿子真还不如养块叉烧!给家属打电话!让他今天在探视时间必须来一趟!”

 

 

那天下午,阿婆的儿子终于一个人来了。

 

同事偷偷告诉我,阿婆住进ICU的第一天,她儿子是带了媳妇儿来办入科手续的,那女人浓妆艳抹,踩着十厘米的细高跟,一双韩式平眉拧得都快打结,口罩戴了两层还嫌不够,不停催促她老公离开:“快点行不行?医院里本来就到处都是细菌,ICU这种经常死人的鬼地方更加脏得很,给办个手续你自己来就行了呗,还非要拖我来。我来了未必老太婆的病就能好?”

 

说话期间,有路过的护士不小心挨了她肩膀,她立即像沾染了致命病毒一样,大声嚷着让护士赶紧给她拿一瓶消毒喷雾。

 

 

阿婆儿子的嗓门极大,一字一句刺入我们的耳膜:

 

“啥子意思?!我妈来的时候都是正常人,咋个在你们医院医了几天反而成了个神经病?!”

 

“我们少看两眼她就疯了?那还要你们医生干啥子!你们是吃屎的吗?这明明就是医疗事故!出了事还把责任往家属身上推!”

 

“我不管,我必须找你们院长,我倒要问问他,你们是咋个在救人的?居然还把人救进四医院(本地精神病院)了!”

 

......

 

“您母亲本来就性格内向,生了病住进ICU这种封闭的地方,本来心理上就更焦虑恐惧。我们医护人员也是天天想尽办法哄她聊天的,但归根到底,我们说一百句话,都抵不上你们家属来看她一眼。”管床医生强压着火气,慢慢跟他解释。

 

这件事闹了好几天,最后以医院领导承诺减免阿婆住院的所有费用收了场。

 

之后交班时,护士长也将我作为反面典型批斗了很久:“你想想,要是医生并没下拔除胃管的医嘱,或者她拔的是尿管,扯出来的时候撕裂了尿道怎么办?”

 

那次之后我才开始明白,在兵荒马乱的ICU,约束带也是生命带。

 

 

后记

 

见惯,却永远无法习惯。

 

我借口喝水,去了休息区坐下缓口气。

 

休息区与病房之间是3厘米厚的隔离门,得费不小劲儿才能推开。似乎门板越厚,就能将一切的病痛和生死完全隔绝在外,不泄露半分死亡的气息。

 

正愣神,科室的吴医生推门出来休息——是了,每天这个点儿,是她该喝中药的时间。数年的夜班让她内分泌失调得严重,34岁至今未孕,所以四处寻了妥帖的方子抓中药来调理。

 

她取出从家中带来的保温杯,揭了盖儿将黑黢黢的药液倒进瓷碗里,又放进微波炉,关上,调时,等候。

 

微波炉的托盘快速转动,不出1分钟,已有苦涩的中药味儿从橘色的光晕中飘了出来。

 

在这淡淡的药雾中,我却渐渐咂摸出一点别的味儿来:

 

也许,我们都是那个被绑在病床上的人。

 

 

 

 

Rare Historical Photos 网站分享了数张1900年至1940年的历史照,展示对现代人说非常怪异,但对当时却是再正常不过的先进医疗程序与治疗方式,一起来看看!

 

1931年,一台声称可以令人增高2至6吋的仪器——

 

 

1938年,一名少女把四肢放在水中,利用电流促进血液循环——

 

 

1850-1900年,医生正在观察少女是否有否嵴柱侧弯的问题——

 

 

巴黎Cochin医院的医师正利用X光机进行检查。后来,他因为X光机的副作用需要截手指——

 

 

这些照片现在看起来真的很不可思议!但是在当时算得上是先进的医疗技术。

 

杏仁哥我觉得,凡事都有个过程,我们现在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也全靠前人的努力。

 

或许在将来,我们现在看似普通的事情在后人眼中也称得上怪异...

 

 

掐指一算,杏仁哥我也到了下班的时间了~

 

老规矩,让我们相约下期同一时间,再见!

 

 

 

杏仁周报丨这些医生的小视频,普通人看了根本把持不住!

 

医生圆桌会丨“被拍照、被录音...”医生的名誉权谁来维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