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周报丨“纱布门”中,受害最深的人不是医生!而是......
辛辣重口的医疗圈实事点评
跟杏仁哥一起换个姿势看新闻
请各位记住,未来的三天——
11月9日,即“119”;
11月10日,简称“110”;
11月11日,简称“双11”;
连起来是:防火、防盗、防败家娘们!
当然。对于资深大龄单身男青年的杏仁哥来说,是没有“败家娘们”这一烦恼的,有的只是自己抑制不住的双手。
为了防止这个双十一乱花钱,机智如我已经提前把钱花光了……
在此,不得不感谢一下马云兄弟了。
因为他,才没有人在这个日子里问我这只单身狗脱单了没,而只是问我买了什么……
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总听到有人感叹:上帝为什么给了我一颗充满欲望的心,却吝啬于给我一个永远鼓囊囊的钱包?!
上帝:朋友,你要的钱包
人就是这样,贪婪是本性我们得承认,只是有的人在接受了教育后懂得了克制,知道该要的可以要,不该要的不能贪。
可往往有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贪图那些并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最后反受其害。
比如,前几天的那场“纱布门”主人公......
11月7日20:30左右央视新闻频道《东方时空》栏目报道了沸沸扬扬的“纱布门”事件,在节目中展示各方事实。
至此,闹得沸沸扬扬的“纱布门”在官方的定论下也算告一段落了,潍坊产妇体内纱布也已经取出,消毒后将交给产妇丈夫张某保存。
图:纱布,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微博
历时 70 天,这场「纱布」引发的风波也渐渐平息了下来。
今天的杏仁周报,咱们就来一起复个盘,简单聊聊事件中的那些人和事吧!
关键字:签字
节目中的主持人曾痛心疾首得喊出这句话:六十多天,不管怎么样,医院为什么就是不给别人把纱布取出来呢?
是啊,我们也想知道,到底是为什么!要不家属你来告诉我们吧——
8月28号,产妇及家属已经清清楚楚的知道子宫内有纱布,原因是为了抢救产妇不得已为之。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情况,告知可观察半月左右待可吸收线吸收后纱布条自行脱出,如不能脱出时可在超声引导或宫腔镜下取出,患者及家属表示理解并签字。
9月5号患者家属两次进入无人的医生办公室,将签名涂掉了。
9月6号,医生与家属商量去除纱布。
家属说:不取,给钱。
9月27号,山大二院专家会诊,建议取出纱布。
家属说:不取,给钱。
9月28号,市人民医院专家29号下午来会诊。
家属说:不取,给钱。
9月29号,市人民医院专家会诊,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无宫内感染情况,可以取出纱布。
家属说:不取,给钱。
10月末,家属找来了帮手,山东电视台生活帮节目。
最后,事情愈演愈烈,医院不得不请北京专家来取这块纱布。当完成这个操作时,时间已经到了11月6日。
事已至此,家属到底要的是公道还是钱,结果不言而喻。
这块小小的纱布,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比孕妇的健康重要,比良心重要。
一旦纱布落地,一家子的发财梦就会落空,你说他们舍得拿出来吗?
当然,这样的事情,医生见得也不少了,而且家属也没有堵门烧钱之类的,充其量也就影响了一下医院的正常秩序,按照中国医生长久以来逆来顺受的个性,忍忍也就过去了。
可是,事件中的另一个关键人物,却让人怎么都忍不了!
关键字:生活帮
一、国家卫计委监督局、医政医管局已介入潍坊“纱布门”事件,专项针对生活帮节目所宣传的济南中医不孕不育医院,是否存在医疗机构违法,试管婴儿是否得到审批,督促山东方面进行依法严肃查处。
二、山东广播电视台将成立调查组赴潍坊,就《生活帮》关于潍坊妇幼保健院医患纠纷报道进行调查,调查完毕后,结果将向社会公布。
我相信发展到现在,生活帮那帮记者、导演肠子都悔青了!
你说,以后你们还怎么肆无忌惮地去拿莆田医院做广告的钱啊?
不论调查结果如何,有些事实还是不可规避的。那就是媒体长久以来在对医患矛盾的事件的报道中,并不中立客观的态度。
在八毛门、缝肛门、裸死门等一系列事件的影响下,中国的医生在公众眼中的形象一落千丈。
可前车之鉴反而没有让我们的媒体同志们有所警醒,却好像提醒了他们一般,类似的“门”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恶意抹黑医生形象,吸引大众的眼球的行为愈演愈烈。
所以,这一次,我们真的不想再息事宁人,大使化小了,只想追究医闹和谣媒的责任!
真相大白后,给医护、给大众一个交代!
记住,要严惩!
关键字:医生
事件中,当事的医生做了最优的选择,却等来了最坏的结果......
事件告一段落后,记者曾多次联系潍坊市妇幼保健院总值班以及多位医生,对方均表示暂不便接受采访;北大国际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也表示,「最终的结果,以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公布为准。」
不要觉得「纱布门」仅仅是一场闹剧,它最大的危害,不是对潍坊妇产医院或「生活帮」栏目有什么影响。
而是至此以后,全国范围内,再发生产后子宫出血,医生们会更倾向于使用“切除子宫”这样的方法,毕竟保守治疗的填塞法,可能会被医闹讹诈,切除子宫,也是教科书上的标准做法之一,完全没问题!
而这,或许才是本次事件中,最让人心寒的一点吧!
所以,医生群体相比起其他职业,更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与肯定,因为关乎生命的事,就没有小事!
而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人民日报》难得的,做了一次表率作用。
前两天《女教师殴打医生致尿失禁,欲落户上海?人社局回应将复核!》的新闻在微信圈疯传,甚至上了2016年11月3日的人民日报官方微信,题目就是:打断医生鼻梁骨,女教师落户上海遭到抵制!
一时间这条新闻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舆论压力之下,当事女教师选择了撤回申请。
事件的完美收官,让医疗卫生行业有了一种扬眉吐气,黑暗中看到光明的惊喜。
可惜,这样的事例太少太少了,中国需要这样的示例来给公民上上课!
所以,通过以上两则新闻,我们更应该明白的是,医疗环境至此,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医疗人员自甘做怨妇,永远逃不出被打被杀的命运。
要想恢复基本社会地位,自怨自艾没有用,指望其它力量伸出援手不可能。
我们大家要齐心协力,坚持不懈去夺回自己应得的那一亩三分地!
院里的那些小事
——讲述医生自己的故事
东北有句俗语: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医院里也是如此:病人多了去了!什么样的奇葩病人都会让你遇到。嘿嘿,你不信,我就这就给你扒一下:
一 能装的家属
王医生管一个病人,张大爷70岁胆囊切除术后,恢复良好,今天办理出院手术。进来一个男人是张大爷的二儿子。
“王医生,在给俺爹开点药吧!加强一下营养”男人说。
“不用,病人恢复的挺好的,加强一下营养,吃点好吃的补补。”王医生说。
“医生,你开药!要多开。俺们不差钱。”男人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看着就让人生气。
“不差钱是吧!来我给你开白蛋白回去后一天两次静点,点它一个月。”王医生说。
“那白蛋白多少钱啊?”男人问。
“不多,一支600多。”王医生说。
“哦,我去准备钱去。”男人说完转身头也不回,麻溜利索的办理了出院手续。
二 斤斤计较的人
同事说起他管的一个病人是“自发性气胸”,是个不到20岁的男孩。需要做手术,家属问医生:“这个手术大概要多少钱?”同事看向家属40多岁的年纪,身高不到170,干瘦的细长脸,三角眼上架着一副眼镜。同事得知病人家属是开超市的。于是小心谨慎地说:“大概在1万五左右吧!”
“什么?要那么多钱,就这破医院,我还是到省城吧!技术还比你这里好呢。”男人生气的办理了出院手续。
可是没有过两天,他灰溜溜的回来了!回来后,马上要求住单间病房。马上做了手术。术后一切顺利。
男人办理了出院手续,兴奋的对同事说:“一共花了一万多一点,挺好。我去省城打听过了,就这手术没有三万是下不来的!”
看着他这副嘴脸,真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啊!
三 会“吃钱的”住院处
有病人,你让他交5000非要交4000,他这样认为:住院处就是会“吃钱”你交多少钱都会被吃进去。还不如放进自己的口袋里安心。殊不知,你这样做是给了小偷们制造了机会。美小护们是一遍又一遍的进行宣教:一定要保管好贵重物品啊!谁谁谁还有那谁,丢了钱。看着面前的一个大妈愁眉不展的样子,美小护雯雯干脆利索地说:“阿姨,你的钱放到我们住院处就和存在银行里是一样一样的。嘿嘿,只是没有利息。”
“哎呀!妈呀。你看这护士都说的这份上了,咱就别犹豫了!“阿姨和临床的陪护们说。
阿姨卷起了裤腿,把袜子里的钱拿了出来。又拖了鞋子,把鞋垫里的钱也取了出来。都存没有利息的银行去吧!这样安全!
医生的职业就是这样,走进医院的人 其实和走进市场 买菜的人是一样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相同的就是“角色”都是病人。
一岁的我——
三岁的我——
五岁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