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医务工作者眼中的医改困局在哪?

来源:医节课

 

老百姓一提到看病贵,就说药贵,检查贵等等。想一想,真的是这些造成的?

问题实质远比听到的要复杂。

吵吵闹闹十几年,医改还是越改越乱,涉及的问题太多。

那么作为医生,如何看待医改呢?

从今天起小编为大家呈几篇特约稿件,今天为第一篇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名来自一线医务工作者的观点。

医疗保障是国民福祉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的幸福指数的前提是----我们得活着。世界范围来看,各国投入在医疗健康体系的花费大约占GDP的10%左右,美国更是高达17.5%,我国目前大约占5%,位居世界的112位。目前我国的经济处于“L”型,很多省份医保费用的增长超过财政增长的速度,财政不堪重负,在此基础上进行医改,意味着与其说是医改,不如说成“医疗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对于大型公立医院的投入大约占人员经费的10%左右,也就是说,大型公立医院要想正常运转,90%的人头费要靠自己挣,政府不会为此买单。但政府却又在限制医院员工人数,是谓“编制”,一般而言,编制内人数大约占总人数的20%左右。

 

这种编制内“定制”的人数,远远不能满足医院的工作需求,仅仅造成了人员身份的不平等,由此造成编制内的“高薪”和编制外的“低薪”,这种人为造成的“身份歧视”必定引发矛盾,为了应对编制外的群体性不满,政府又呼吁“身份平等”“同工同酬”,由此轻而易举地将矛盾转移到用工单位——医院,因为编制外的人员政府不必承担任何费用,所以政府达到了一种既花钱少、又多办事的效果。

 

 

大型公立医院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掌握着医疗市场的绝对优势资源的背景下拼命扩张,造成了一种有趣的现象:一方面政府在呼吁限制大型公立医院床位,一方面公立医院无所畏惧地大胆膨胀,典型代表是郑大一附院,号称全球最大的医院,达到一万多张床位。

 

伴随着大型公立医院的无序扩张和人才的“虹吸”作用,致使今天的中国医疗呈现全球罕见的“倒金字塔型”,大型医院越来越大,基层医疗越来越萎缩。

 

终于,公立医院自己将自己养肥了,也就到了政府该吃肉的时候了。政府主导的医改措施,除了给各级医院下达层层指令、削减医院和医生的利益之外,没有看到政府在如何实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方面拿出多少经费,承担多少责任。权责利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任何偏重或者片面的改革即使看起来天衣无缝,听起来动人如歌,执行起来也一定是阴差阳错。所以政府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步骤、有相应的投入、有严格的监管,否则还是摸着石头过河,还会摸到深水区,淹着。

 

一线医生直言:取消编制的实质是政府缺钱!


版权声明:所有转载文章主要目的在于让更为丰富的观点惠及广大医生朋友,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个人或媒体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