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医疗电影上映20年经久不衰,原因令人深思!

来源:医学界智库

作者:燕小六

 

 

 

人文关怀、聆听患者、敬畏生命——这些话,政策在强调,院校在教导,工作在实操。

 

道理重复千遍,就能付诸行动?

 

来,做个小调查。

 

提问:每天你在查房/问诊时,你如何称呼病人和家属?

 

A.如果是住院病人,就用床号指代,**床病人/家属;

B.直呼名字;

C.“你”;

D.想起来怎么说,就怎么说;

 

“不就是个称呼?!和医学人文有关系吗?”你会这么问吗?

 

燕小六的答案是:有!这简直是“医学人文的根基”。

 

会有此感悟,源于一部电影《心灵点滴》(又名《妙手情真》)。

 

 

 

故事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

 

那时,医护对待患者,就一个字:怼。

 

面对患者提问,TA们脱口而出:你四不四傻?(对,就是那一脸愤特的家伙)

 

 

患者想要个单人间。TA们特诚恳地尬你:还得带喷泉视野!小木屋要不要?

 

 

精神病患者哀伤地剖析自己。医生在干吗?加糖加奶喝咖啡。全程不抬头看一眼——哪怕就一秒钟。

 

 

一场车祸夺走丈夫、儿子的生命。妈妈崩溃恳求,想看看危在旦夕的女儿。护士说的是啥?“你填完表就能看,快填呀……”

 

 

入学典礼上,医学院院长挂着一张面瘫脸,大谈特谈:医学教育,就是要将人性从医科生身上剔除——这才是完善,才是成就医生的唯一路径。

 

 

在“只讲技术、泯灭感情”的大环境下,男主人公Patch是一股泥石流。

 

 

他能头顶尿盆、脚踩尿盆,在病房里尬舞。

 

 

一群妇产科医生来交流、学习。为营造宾至如归的感觉,图书馆大门被Patch布置成“鬼畜”。

 

 

深夜,他潜入晚癌患者的病房,把人叫醒,然后——打气球玩。

 

 

别的医护都想尽办法,躲开坏脾气、动辄拿尿盆砸人的病患。他呢,扮成天使,手拿圣经,沐浴着阳光,去布道。

 

 

一群医科生在床旁观摩,语调僵硬、声门高亢地问:这人啥病?用抗生素没?要截肢吗?

 

Patch从人堆后面,探出脑袋,说:我只想知道TA的名字。

 

 

为什么知道名字很重要?

 

因为,名字是一个“特指”,能将人具象化。

 

比如,“你好”适用于所有场景、所有人,是走形式的问候。而“燕小六,你好”,只送给一个人,是走心的问候。

 

唯有关注到个体的“人”,才能去倾听、去理解、去共情。

 

 

就是这么一个用绳命在搞笑的医科生,抢了护士的活儿,抢了家属的活儿,抢了小丑的活儿……结果,赢得护士们的热爱。

 

 

赢得患者和家属的热爱。

 

 

赢得冷面教授们的热爱。

 

 

甚至,他建起一个“理想国”:无偿租赁一位老患者的土地、房屋,为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提供“免费医疗看护”。

 

 

这部电影上映快20年。观影评价不错。

 

 

但也有人表示“不喜欢”。

 

有人说:医生之所以为医生,最重要是医术。Patch的表现确实可乐,但如果每个医生都这样,医院该有多吵、多乱?

 

还有人说:医患平等,不该通过医生扮丑角、逗笑病人,来实现。为什么现在医患关系这么差?就是因为医生权威被打破。

 

更有甚者: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就是职业细化。比如,医生不该对病人的一切了若指掌。医患关系有时限性。这种特殊的关系只局限于医生治疗病人的这一段时间。

 

读完这些,燕小六只想问问: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都忘了吗?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15个字道出医学本质:医学是人学,医生是“帮助他人的人”,其任务是增进健康、促进生活品质。

 

 

会有医生说:我每天这么忙,病人这么多,哪有时间扯闲篇,记住TA们每个人的名字。

 

亦或是:融入患者中,和TA们产生感情,再看着TA们一个个死去,我的心也会累、会痛呀!

 

燕小六想问:追求不死,是治疗的目的吗?

 

如果只关注治好病,那我们必然失败。因为,死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我们的记忆,将充斥着“我尽力了,TA死了”等等悲剧。

 

但如果,我们关注的是治愈心灵,让在世的每一天都活得有质量。那我们一定会赢。因为,我们会记住一张张欢乐、知足的笑脸,记住一起犯傻、搞笑、二出天际的点滴。

 

疾病虽恐怖,冷漠尤更甚!

 

 

燕小六以为:每一个医学生在入学时,都满腔热血,想要拯救全世界。

 

工作十年二十年,你是否还记得,当初为何立志当医生?

 

 

你会不会如Patch那样,在看到不公、心存质疑时,勇敢地对权威发问:为什么不能改变?

 

 

除了思考“何以为医”,这部电影还有一大泪点:Patch Adams确有其人。

 

 

还是一名医学生时,Patch就提出:医生的诊治不应仅仅停留在单纯的生理治疗上,而应该在挽救病人性命和保证他们健康的同时,关注其心理活动。

 

这一套理论,与当时医学界的宗旨、体系、思想格格不入。

 

但Patch坚信:笑,可以传染。且,笑会令人来越强大。

 

 

医科学院毕业后,Patch开始探索新型医疗服务试验:以家为单位,在没有医师执业险及正规设施的情况下,提供免费治疗。

 

他还买下美国西弗吉尼亚州105英亩地,开设“且康健医院”。《心灵点滴》一片上映时(1998),医院还在施工中,却已经收到1000余份简历——候选人都希望成为Patch的医疗伙伴。

 

图片说明:2017年4月,Patch参加“Danielle Prize-Healing with a Heart(纪念Danielle-治愈心灵奖)”颁奖礼

 

喜剧的背后,是一出悲剧。

 

被称为“医疗小丑之父”的Patch,早年丧父,大半生都在服用抗抑郁药。并曾因多次试图自杀,而入院治疗。

 

莫道人生多坎坷,佳境全在不意中。

 

 

 

 

更多推荐

烧伤超人阿宝评《生门》:一部属于历史的电影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