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周报丨安徽卫计委用行动告诫考生:千万别报医学院!
辛辣重口的医疗圈时事点评
跟杏仁哥一起换个姿势看新闻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高考,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
高考是人生最后一次完全凭真才实学去比拼,以后的日子还得看颜值。
这个看脸的时代,杏仁哥天生劣势。
作为过来人的杏仁哥觉得,考得好不好真没那么重要。
但一定要找一个有空调、网速快的学校,毕竟你要在那里打四年游戏。
不过考上医学院的学生可能就没这个闲工夫了,因为:
在这里,杏仁哥要分享给大家东京大学学霸们的学习方法:
杏仁哥要是早知道这个,填志愿的时候该报清华还是北大呢?
虽然考试的不是自己,但也千万别觉得高考就和我们没关系,因为很可能你以后的对象现在正在考试。
对于考生来说,高考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人生:
考上师范类院校,你可以当人民教师;
考上美术类院校,你可以做设计师;
但要是考上医学院,那你可能连工作的机会都没有。
近日,一群即将毕业的医学生搞了个“大新闻”:
学医八年,竟因不能规培失业!
据了解,安徽省因为政策变动,今年给出的规培名额几十比一,
众多学了八年医的研究生面临着无法规培的窘境。
不用杏仁哥解释,大家也知道无法规培的后果——当不成医生。
在假设领导不傻的情况,杏仁哥觉得这么做的理由只有一个:
现在行医的大环境不好,领导要从根源上断了大家当医生的念头!
这样看来简直是用心良苦啊。
作为学了八年医的研究生,最大的心愿只是有机会规培。
俗话说得好,会哭的孩子有奶喝,你不去抗议、不去发微博,哪会有人在乎你?
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故事:
杏仁哥没有听到录音,无法辨别真伪。
但如果真像当事人的逻辑,杏仁哥是不是也该怪我爸为什么不是王健林。
王思聪,杏仁哥的夺父之仇不共戴天!
不过还好,这一番折腾之后,安徽卫计委的高层总算是重视这件事了,说会为医学生们解决问题。
但杏仁哥觉得,有这种一拍脑袋就决定牺牲一届医学生未来的领导存在,
大家以后的日子可要难过了。
你的平均工资是多少?
最近,一则新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人均工资25.25万!瞬间引爆了医疗圈。
平均工资那么高,难道国家说的给医生涨工资是真的,
还在齐鲁医院率先试点了?
骗谁呢,机智的杏仁哥早已看穿了一切。
果不其然,院方第二天就发出声明,新闻报道严重失实。
高工资?不存在的。
这脸刚露出来就被打肿了。
如今真相大白,医院恢复了“清白”之身,但杏仁哥却丝毫高兴不起来:
咱们医生大大为什么不能有高年薪,
为啥媒体一听到医生高工资就咋咋呼呼,民众也一起口诛笔伐。
按理说咱们医生是高水平的人群,同样的学历放在金融圈、IT业,哪个不是人生赢家。
怎么一到医生,就不准有高工资呢?
现实中,2016年医护人员年平均工资80026元。
粗看之下也不算低了,但是平均值是最容易迷惑人的。
郭敬明和姚明平均身高一米八,能说明郭敬明长得很高吗?
杏仁哥和马云平均收入还好几百亿呢。
难怪那么多医生大大表示自己拖了后腿,
做的比别人多,拿的却比别人少。
院里那些小事
——共同讲述医生自己的故事
我们临床医生和普通人一样,也会生病,并非百毒不侵。面对高强度的临床作业,“白班+夜班”交替,长时间的手术站台等等都会蹂躏你的身体,许多医生也会偶感不适。
那么,当医生接诊到医生,同行在病床边面面相觑,是怎样一种体验呢?
1.“老师型”患者
如果年资比较低的医生恰好接诊到了学术界大咖,那么,你要当心:每日查房会被“老师”提问。
去年,曾有学姐接诊到我们学校的老教授,在查体之前老先生会从解剖、组织学、生理生化一直提问到病理、病生、药理。以至于该学姐每次走进病房前都要突击“备考”,因为老先生定下的规矩是:只有回答满意,才会批准你给他查体。如果学姐回答不上来问题,老先生也不生气,只是让她回去复习,下次再来敲门应考。
学姐后来说道,老先生年事已高,病情复杂。虽说喜爱考校年资低的后辈们,却从未干涉过医疗决策,对自己的主治医生绝对信任。这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老师型”患者。
2.“高依从性”患者
临床医生在面对患者时,常常千叮咛万嘱咐,要按时吃药啊,不能随意更改用量。
医生生病了会怎么做呢?参考之前的一份数据调查,73%的医生在生病时会按时服药,88%的医生对同行的医嘱呈现“高依从性”。大多数医生都会按照病历的书写格式来汇报病程,一般不会掩盖自己的真实病情(抑郁症除外)。
3.“爱面子型”患者
最新播出的《外科风云》中,醉酒的陈绍聪被送到了自己医院的急诊室。实际上,绝大多数医生都不愿被送到自己工作的医院就诊,因为一不小心,你就会变成“院报头条”。
曾有新闻报道一位三甲医院的医生因醉酒大闹急诊室,在医院的地板上哭闹到凌晨,影响到正常的医疗秩序,第二天,清醒之后的医生“灰溜溜”地向同事们致歉,不过他这的这件小事,最终也成了医生护士们的“饭后谈资。
4.“年度最佳好说话”患者
当医生面对医生,专业交流更加顺畅,多数医生都会感慨一句,这种医患配合好极了!
现如今,“医闹”行为屡禁不止,不对等的医生患者角色是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如果对面坐着的是你的同事、同学,或是师长,整个医患沟通过程都会很流畅。
他可以和你交流自己的诊疗方案,时不时给出一些可行的小建议,不过,也有医生反映,不喜欢同行过份插手自己的工作,患者还是做好“患者工作”,好好休息养病才是。
5.“挑剔型”患者
有时候,专业“选手”也会变得挑剔起来。
曾有一位网友X发帖称,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他会选择到其他医院就诊,完全把自己当成患者,不希望被别人认出来,尽可能的了解自己的病情变化,提出各种诊疗意见。
笔者不禁感慨,同行何苦为难同行?
事实上,流畅的问答,理性的治疗,健全的治疗风险意识,以至于对主治医充分的信任,难能可贵的理解,都是一名医生在生病的时候,所能给予同行最大的“。
来源:医学之声
编辑:谢嘉
最近的新闻一眼望去满满的负能量,杏仁哥给大家带来一碗心灵鸡汤缓解下糟糕的心情——
这是一个肌球蛋白,拖着一个内啡肽走在一个单纤维上,然后大摇大摆的走过你的大脑皮层。
这是让你产生快乐的物质,它为了让你开心每天辛苦的拖着这个大东西,你还有什么理由难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