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守护着父母,却拯救不了父母的朋友圈
来源:小明谈心
落叶之秋 周末的门诊到了下午些许空闲,一双儿女带着略显苍老的母亲来到诊室。
“医生,好好给我妈查查心脏。”略显年轻的“小儿子”稍显急促。
“不要急,怎么了?”
“前两天在老家一个人晕倒了,幸好120及时送到医院,医生说主要是心脏问题。”
“把急诊查的资料拿给我看看。”我没有立马顺着他的话问下去
一堆东西摊在桌上,大概情况以及了然,多年的高血压,多年的糖尿病,两年前中风过,再一看“持续性房颤”。
“你这房颤多少年了?”
“十几年了吧!”
“平时血压血糖控制的怎么样?”
“不知道,反正吃了好多药。”
老母亲掏出随身带的袋子,里面一堆杂七杂八的药,还有许多花花绿绿的瓶子,职业敏感性告诉我“保健品”,无疑。
“她老是瞎吃药,买了一堆。”大女儿再也憋不住。
闲聊中,大概了解到,儿女在这个城市打拼,老母亲一人在老家,这些药大多是听老朋友介绍所买。
“这些都不要吃了,把血压血糖一定要监测。”
“医生,这都是专家推荐的,新闻都报道了。”
说着,麻溜的掏出手机,点开「微信朋友圈」。
……
看着一家的背影,老母亲一人在家,养育出在大城市打拼的儿女,也一直让自己引以为傲,“养儿防老”,可是守护者却不是我的儿,而是呼呼而鸣的「120」。
职业思维告诉我
“老年女性,持续性房颤,糖尿病,高血压,有过中风病史,无任何正规治疗,谁能拯救她?”
扪心自问,这些年,导师陈明龙心律失常团队一直在构建房颤中风的全方位治疗体系,可是我们能拯救的毕竟是少数,永远是供不应求。
“我的儿呀,你们过的好,我们就没有什么奢望!”
“我的妈呀,我们不是不孝,而是面对疾病,不知道如何是为孝之道,我们怕辜负您的养育之恩”
房颤中风,尤其中风的早期判断最为急迫。
所以,记住教会我们的父母“120”原则。
三张图时刻牢记,有心的你可以打印后带给爸妈,这个比“老白金”分量重。
以此为主题,小明准备些许宣传图谱免费发放,春节过年回家之前不妨来医院领取一本,口感好过“两瓶茅台”,老丈人丈母娘一定喜欢。
「 1」看脸,注意有无口角歪斜,甚至新发流口水;
「2」查胳膊,注意胳膊和腿,两侧力气是否一样;
「0」听说话,有无口齿不清,讲话困难
更多推荐
医生“神”睡姿刷爆朋友圈:不是太累了都睡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