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周报丨中国男足:我为什么“不行”?中国药企:我知道原因!


辛辣重口的医疗圈时事点评 

 

跟杏仁哥一起换个姿势看新闻 

 

要说最近朋友圈最火的电影,我说是《我不是药神》应该没有人不同意吧。

 

 

 

而医疗圈人士以及与慢粒白血病相关的人,对这部电影更为期待。

 

因为,作为圈内人的我们更清楚癌症给一个家庭带来的痛苦以及政策变化中的酸甜苦辣。

 

 

杏仁哥我有幸在点映第一天就去看了这场电影,看过了整部电影之后,我认可电影的质量,也对导演和演员的表现打出了满分!

 

但片中的几个片段,却让我感觉到了一丝不安...

 

 

 

  

 

 

 

 

片中,主人公程勇之父被发现有脑血管瘤,随时可能爆掉。

 

医生回应程勇“钱不够、能不能便宜”时,说:“**医院便宜,那你上那儿去治呀!别在我们这儿做……费用又不是我定的……”

 

片中药企代表面对前来抗议、示威的患者,傲慢地说:“如果你们在这儿继续无理取闹,影响我们正常工作的话,我们只能选择报警。”

 

为凸显患者的就医难、看病贵等问题,电影片面地将医生和制药企业推到了普通民众的对立面。

 

 

杏仁哥我作为一名吃瓜观众,从中只看到医生见死不救,制药企业唯利是图。

 

 

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江倩,是慢粒圈的权威,她曾遭遇过一位患者,因为经济原因,由国产药物转换为印度的Imacy,服国产药期间的副作用为面部水肿和腹泻。改换印度药后,剧烈呕吐,皮肤颜色明显变黑,腹泻同前,被迫停药两个月。

 

(瑞士原版格列卫和印度版仿制药,差价可达两万人民币)

 

江倩医生曾发表过一份针对 949 名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服用原研药患者,服用仿制药的患者治疗反应较差。而目前服用仿制药的患者可通过非正规途径获得药源,“疏于规范化管理”可能是重要原因。

 

(琳琅满目的印度仿制药)

 

我们看到的是廉价“救命药”带来的希望,但如果缺少了对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把控,很多时候就是在用患者生命来埋单......

 

还有一个问题,片中也没得到解答,那就是——为什么药那么贵?!

 

知乎关于药价的讨论,有这么一段话:“靶向药之所以昂贵到要卖几万元,那是因为你能买到的已经是第二颗药。第一颗药的价格是数十亿美金。”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还有一个问题,或许电影主创们都清楚,但没敢拍。

 

那就是——为什么中国的药那么贵?!

 

据媒体的报道,格列卫在中国香港的价格为17000,美国为13600,澳大利亚为10000左右,在日本16000,韩国约为3000元,以上都是人民币为单位。

 

 

人命关天的时候,救命的通行路径被设置了重重障碍,我们不禁要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们会这样,为什么印度却可以那样....

 

 

当然,这一点上咱们也不能深究...而且,电影在结尾中,也给出了希望之光。

 

2018年以来,从全国“两会”到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到药企考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至少4次谈及抗癌药降税。

 

 

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快速出台了相应政策,减轻患者负担。

 

例如,北京明确将36种谈判药仿制药纳入市医保目录,并且以仿制药和谈判药最低市场销售价作为定价标准;河南、天津、海南、宁夏等22省明确要求国家谈判药品不纳入药占比或单独核算要求。毫无疑问,相关政策切实减轻了重疾患者的诊疗负担。

 

如今,在国家加快抗癌药引入的政策大背景下,国家药品价格谈判可以说刚刚开始,在初战告捷的情况下,《我不是药神》的上映,一方面体现了第一阶段的谈判成果,另一方面,将在新的一轮谈判中,给外资药企更大的压力,为谈判营造一个更有利的压价环境。

 

 

不过,我们都清楚的是,等待官僚改进解决民生问题体系是一头反射弧很长很难很慢的恐龙,一不小心被它踩了,大声呼救无人理睬,要死后很久它才能够发觉致歉开始挪动移开。

 

如何权衡各方利弊,给出一个最优解,就是留给这一届领导们最大的考验了...

 

啥,你问我解不出怎么办?

 

呵呵,好办——

 

 

而这时候,处在风口浪尖,急需变革的中国药企们,在干嘛呢?

 

他们在讨论一个更大的命题——中国男人到底行不行?

 

针对这个问题,他们给出了明确的、准确的答复——

 

不行!

 

近日,广州维力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力医疗”)拟以5.2亿元购买狼和医疗100%股权的事宜引起证监会高度关注,因为前者发布的收购报告称,我国男性居民包皮过长患病率约在56.36%。换种方式说,这相当于每两个中国男性,就有一个包皮过长。

 

 

维力医疗的申请文件(因该收购涉及到维力医疗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称,我国居民包皮过长患病率约在56.36%左右,我国儿童与青少年包皮环切手术普及率仅为6.85%。我国包皮环切需求每年为437.42万例。

 

 

对此,证监会提出质疑,要求维力医疗结合行业概况及特点,补充披露相关数据引用来源和预测的依据,并说明引用的数据来源是否具有权威性和测算依据是否充分。

 

 

 

有网友对此调侃道: 在座的五个委员四个男性,按照你的材料我们至少有两个该做手术,你是来交申请材料的还是来提醒我们做手术的?

 

无独有偶,此前的5月15日,常山药业发公告称,旗下全资子公司一款治疗 ED 的片剂产品获得 GMP 证书,产品可以上市销售了。其在公告中称,中国男人有1.4亿患有 ED,假设其中有30%接受治疗,人数将达4200万人,假设接受治疗的ED患者每年都能多次使用药物,未来中国潜在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百亿元级别,市场空间广阔。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13.9亿人口中,男性比重51.2%,这其中,20-60岁的男性约4亿。这么一算,每3 个成年男性中,就有1人患有ED。

 

 

让人目不暇接的是,公告发出后,引发媒体和网民极大关注,常山药业股价应声涨停。

 

然而,这么离谱的数据,监管层当然不放心。

 

 

紧接着,深交所向公司下发问询函追问“1.4亿ED患者”的数据来源。常山药业回复称,原公告中上述数据主要来源于国信证券2014年5月底发布的相关研究报告,公司证券部未向报告撰写方咨询其数据来源以及计算方法,未对其数据是否准确进行核实。

 

如果将两家药企披露的数据结合来看,更离谱的数据来了。

 

按常山药业和维力医疗给出的数据,通过概率计算,每个中国男人至少患有上述一种病的概率是八分之五,换算成百分比是62.5%。

 

 

面对62.5%的概率,一个同时持有常山药业和维力医疗的男股民不知作何感想:如果数据是真,两者市场前景看好,股票上涨,但自己的事不好说;如果数据水分太大,自己的事好说了,但股市不好说。

 

同样的,“八分之五”这个数据,也可能让我们找到了国足屡不出线的原因。

 

 

而就在中国药企一致看衰中国男人的时候,某位急诊医生的强硬表现震惊了我们!

 

但,这却是场十足的悲剧——

 

看到一则令人震惊、悲绝的事情,某医院急诊科医生因不堪忍受患者家属的谩骂,竟持刀捅伤患者家属,其虽经院方抢救,终因伤势严重死亡。

 

 

该消息来自@小豆豆同学_7月2日在微博的发文,其详尽内容如下:今天录案子,看见一个急诊医生,无法忍受一个患者家属的一再谩骂,一刀把患者家属捅了,之后抢救无效死亡。我觉得人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在医院啊,在饭店啊,你跟大爷似的算你厉害吗?真的很low!我觉得这个大夫放在古代那就是绿林好汉,只是太过冲动,话说回来,人还是要克制,这一时冲动毁了自己的事业,而且让家人寝食难安。

 

该微博原文,可能是因为涉及到刑事案件,或者是单位的施压的缘故,博主已将该内容清除。

 

 

杏仁哥不鼓励医生大大们学习新闻中那位医生的冲动之举。

 

但同为男人,杏仁哥我真的能理解那位医生大大。

 

士可杀不可辱的故事,我们从小就知道了,但医生们却因为整个社会的期待形成的“道德绑架”,被带上了高帽抬上了一个进退两难的舞台。

 

试问,假设新闻中被侮辱的不是医生,不是那个人们心中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白衣天使”,还会有如此多的舆论关注吗?

 

 

但无论如何,悲剧还是发生了!看到这则消息时,我虽一时倍感震惊,但如实而论,此悲剧可谓出乎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

 

为什么说在意料之中呢,是因为这些——

 

 

这一个个伤医、杀医事件还历历在目,但我们朋友圈内晒出的蜡烛,却早已被人遗忘——

 

 一个少年癌症死了,人们纷纷说:天堂沒有病痛,一路走好

 

一个少女跳楼自杀,人们纷纷天堂沒有猥亵,一路好走

 

一个孩子被无辜砍死,人们纷纷天堂沒有伤害一路好走

 

一个医生被砍死,人们纷纷天堂沒有医闹一路好走

 

 

(其实一个意思)

 

同情心显示了我们日益廉价的善良的同時,也暴露了我们的无能...

 

这样的说辞,其实是另一种妥协,我们不选择去深入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去解决制度的不合理,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用一句轻飘飘的——一路走好,来感动自己,麻痹自己...

 

所以,问题还是没人去解决,医生还是天天被人欺辱,这个社会也变得越來越不要脸。

 

 

就是因為我们一次次的选择无视问题的存在,选择妥协忍让。

 

才会让医生们必须忍辱负重,学会唾面自干,一次次面对侮辱,一次次弯腰屈膝...

 

 

 

但矛盾还在;愤怒未平;医患被按在对立的两面,让所有一切在阴影里积压,或者是伤医者气急败坏、或者是为医者忍无可忍...不久之后,又一次的暴力事件将刷屏咱们的朋友圈...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想表达一个观点:不要妄图用人性、道德、政治宣传等手段来解决当下频发的医患矛盾问题。只有靠国家层面的暴力机构,以不近人情的监管制度,以最高标准严格执行。才能最大限度上遏制恶性事件的反复发生。

 

 

 

院里那些小事

——共同讲述医生自己的故事

  

 

最近在一个大陆不存在的网站Reddit上,有这么一个既狗血又略显沉重的话题:

 

“医生和护士们,你们有没有见证过‘一看这孩子就不是爸爸亲生’的事情,如果有的话,当时是个怎样的情况?”

 

 

这个话题之下,各位医生护士们的回复,也是出人意料又让人无限唏嘘……

 

1

 

我曾在医院的产房工作。当年有一对父母带着自己即将分娩的小女儿过来。

 

怀孕的少女只有十二三岁,她爹妈一脸严肃,爸爸不停地在跟她说些“你早就应该堕胎的”、“你还太年轻了”之类的话,妈妈全程默不作声,只是一直流着眼泪。

 

她被安顿妥当后,我在前台接到一个电话,听起来是个同样很稚嫩的男生,

 

他用颤抖的声音说他是那个少女的男朋友,是孩子的爸爸,但他现在不能来医院,想打电话问问情况。

 

我解释说我并不能透露产妇的任何信息,但他可以等她生完之后来探望她。

 

挂掉电话后,我走过去告诉少女她男友打电话来问候她了。

 

少女给我看了她男友的照片,是一个白皮肤,红直发,脸上还长着痘的瘦小男孩。

 

大概一小时后,少女的体育老师也来探望了她。

 

当时我还觉得挺奇怪的,因为在产房很少遇到老师来探望学生的情况。

 

这位体育老师的样子完全跟照片上那个小男孩相反,

 

他身材壮硕高大,皮肤是巧克力色,看起来很有钱,微笑很迷人。

 

没过多久,少女临盆,她爸爸推着她进了产房。

 

她开始用力分娩,一边用力一边大哭尖叫,其间还胡乱喊着“爸爸对不起,爸爸我错了”。

 

最终,她生出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巧克力肤色男孩。

 

 

那一瞬间我以为她父亲就要昏倒在产房里了,我赶紧过去按照惯例喊了一声“是个男孩!”,其他的话却一句也说不出。

 

我默默地把孩子转交给身旁的护士去清理,并给那位父亲拿来一把椅子让他坐下。

 

病床上的少女还在不停地说着“爸爸对不起”,一遍又一遍。

 

少女的妈妈皱着眉头过来看了小婴儿一眼,然后马上默念着“上帝原谅”并转头走开了。

 

接下来,我安顿那位憔悴的父亲说,让他尽快回家,家务事最好在家里谈,别在医院发火,随后又帮他们联系了心理咨询。

 

跟那位少女妈妈谈了一阵后,她向我坦白说,体育老师其实一直都在对她进行“课后辅导”。

 

我向她解释了性交到底是怎么回事,她说她只跟那个红发小男友亲吻过而已,但放学后经常会被体育老师留下来。

 

我是有义务向警局举报这种情况的,我也真的举报了。

 

两周后,这位支离破碎的少女妈妈将她的孩子送去了领养机构。

 

希望她现在一切都好。

 

 

对了,这事发生在1989年。

 

2

 

曾经在一家军区医院工作。

 

那天来了个女的,说肚子疼得不行,检查之后发现她已经怀孕10周了。

 

当时她老公也陪在床边,听到这个结果他忽然就笑出了声,

 

然后他拿起自己的外套,走出病房跟我们解释说,他之前一直在阿富汗服役,3周前才刚回来。

 

 

他从门口最后往里看了一眼那女人,说:“就这样吧Brittany”,然后就走了。

 

至今我想起那个男人头也不回地优雅离开的样子,

 

以及那个女人目光呆滞默不作声的样子,还是觉得很奇妙。

 

 

3

 

我去做输精管结扎术的时候,跟医生闲聊,结果他说起这么一件事儿:

 

一个男人当时也是来做结扎的,他表示他和老婆生了3个,有点承担不了了,所以索性做个结扎永绝后患。

 

但是当医生开刀之后却发现,

 

这哥们根本不需要结扎啊!他天生输精管缺陷压根就没法生育!

 

最终医生还是向他解释了这个悲伤的事实。

 

简直不敢想啊……

 

 

4

 

我之前在一家医院的新生儿育儿室工作,刚出生的宝宝会送过来,由我们给他们洗澡,制作足印,并检查生命体征之类的。通常爸爸会跟着宝宝一起过来。

 

那天有个爸爸跟新生儿一起来了,爸爸是白人,妈妈是白人,宝宝却明显不是白人。

 

这位爸爸一直一言不发地站在旁边注视着我们给宝宝清洁身体...

 

 

然后他忽然有气无力地吐出一句:“我觉得这好像不是我的孩子。”

 

那一刻仅从语气都能听出他有多心碎了。

 

我们建议他说,可以先做鉴定然后再决定要不要签署孩子的出生证明。

 

但我们也不知道之后究竟怎么样了,只是觉得很心疼这个男人。

 

 

5

 

我的好哥们把女票肚子搞大了,然后他俩订了婚,准备孩子一出生就办婚礼。

 

生孩子那天,我们一行10来号人都在外面等着(男方父母在外地赶不过来,所以只有女方父母和各自的一些好朋友)。

 

等了两个小时之后,哥们带着一脸坏笑从产房走出来,说:“咱撤吧~”

 

 

我们众脸懵逼,还以为出了啥了不得的事情,一边走一边焦急地问到底咋回事儿。

 

哥们说:“孩子挺好的,不过是黑的。”

 

说完他又催促我们赶紧走,带着大家去了他跟女友合住的地方,并问我能不能在我家挤一段时间。

 

我们就这样火速帮他把各种家当搬到了我家,全程最多用了一个小时。

 

当他爹妈赶来发现这种状况,都不知道该生哪边的气比较好。

 

不过当告诉他们“是个黑娃”的时候,二老脸上的表情简直了。

 

 

看完了上面这些“悲伤”的故事,

 

杏仁哥不知不觉间感受到了呼伦贝勒大草原上的万马奔腾。

 

 

不禁让我更坚定了要一直单身下去的决心呢~

 

 

那么,咱们产科妇科的医生大大们,你们有遇见或听过类似的“悲剧”吗?

 

可以在评论区和咱们同仁们分享分享哦~

 

 

 

 

 

 
 在今天的创新市场上,颠覆性技术是产业的核心,无疑是因其商业模式如此简单:
 
1、把你的竞争对手颠倒过来。
 
2、抓住它们的脚踝。
 
3、使劲摇晃,直到你得到了数不清的钞票。
 
 
诚然,通过识别并开发出一种“不公正的竞争优势”,好从别人的想法中赚钱,这并非绝对的江湖骗子,反而一直是商业敏锐度和独创性的标志,即使最终开发出来的产品还不如一瓶假冒的蛇油有用。
 
而下面这些历史上的伟大“医学发明”真正的诠释了这一点——
 
“安妮塔”(Anita)塑鼻器承诺不需手术就能重塑你的鼻子,莫里斯·柯林斯称之为“隆鼻界诈骗终结者”。
 
解决鼻子不匀称,仅靠睡前套上调整带就能轻松解决——“毋需昂贵、痛苦的整形手术”,广告中如是承诺。短短几周,你的丑鼻子就能像纽扣一样可爱。“
 
一小撮药用鼻烟
 
药用鼻烟,19世纪中期的一个圆柱形罐子,还有一张说明单。单子上宣称,只要早晚一小撮,“预防并专治各种疑难杂症……天花麻疹,斑疹热溃烂……耳聋,腺体发炎,视力模糊;还有溺毙的人,如果尸体没有浸泡太久,放进煮沸的醋水,用法兰绒擦拭鼻孔、太阳穴、腹部、腋窝等部位,将奇迹般苏醒。
 
 
这个不是望远镜,而是眼部理疗器,使用者通过挤压球状胶皮将风吹向眼部。
 
 
装有嗅盐的小瓶。因为维多利亚时期紧身胸衣的缘故,女性经常出现由于呼吸困难而昏厥的状况,而嗅盐的作用在于快速唤醒她们。
 
顺带一提,其实那个时期他们也曾发明出了不少有用的东西,
 
比如,鼎鼎大名的——
 
(听诊器)
 
在听诊器问世之前,如果需要检查心脏,医生都会一耳靠近患者胸部,以听取心音。
 
 
对了,这位发明者,至今还被当年 那些被他气死了的男医生们钉在炮烙柱上,饱受地狱不灭业火的折磨(偶尔也有被唾沫星子浇灭的时候)。
 
好啦,不扯太多了,天色不早了,医生大大你们也该下班回家休息了~
 
杏仁哥就不多留你们,下周我们再约!
 
拜拜ヾ(•ω•`)o
 
 

 

杏仁周报丨中国演技最好的人,藏在了医院...

 

医生圆桌会丨“女神医”抚摸治疗数百人,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病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