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医院遭遇“儿科医生荒”,当地卫计委做了这样的要求
来源:巴音郭楞日报
作者:李瑞宏
入冬以来,梨城各医院儿科门诊患者激增,儿科医生超负荷工作,凸显医院儿科医生紧缺的窘境。面对这一窘境,家长担心,如此匆忙地接诊,是否会影响对病情的诊断?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儿科医生紧缺的局面。
难解的矛盾:儿科患者多医生缺
12月11日上午,记者在巴州人民医院门诊大楼看到,儿科输液室人满为患,院方为了方便患者就诊,还安排了志愿者维持秩序。输液区儿童的哭闹声此起彼伏,不少家长在排队带孩子就诊。
“孩子咳嗽总不好,吃了几天药,病情有所好转,这几天又严重了。”带着儿子看病的张女士说,据她所知,最近孩子所在幼儿园里有好多孩子都感冒了,都请假回家了。
市民武先生的女儿感冒了,还不停咳嗽,怕耽误病情,一大早便带着孩子来到巴州人民医院。“挂完号才发现我前面还有30多个患儿。”武先生说,排了两个多小时队,等到看病时已经到了中午,但也不好意思埋怨医生,医生一上午只喝过几口水,也没上过厕所,挺辛苦的。
“儿科医生非常辛苦,希望家长们能够给予理解和支持。“巴州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兼医务部副主任阿米娜·吐尔逊说。
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儿科医生少。记者了解到,库尔勒市第二人民医院、第二师库尔勒医院、库尔勒市妇幼保健院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儿科医生少,致使孩子看病难,儿科医生都在超负荷运转。
第二师库尔勒医院儿科主任、援疆医生王永强说,医院儿科有50多张床位,到了每年孩子生病集中的时候,最多时会有20个患儿加床,可谓一床难求。
公开的秘密:没人愿意做儿科医生
儿科被医生们称为“哑科”,因为孩子不善表达,多数情况下需要医生根据丰富的经验和孩子的表象来判断病情,误诊的风险和压力极高。记者与儿科医生交流时,他们表示,被患者家长骂是常有的事。
“孩子病情变化快,又表达不清,照顾一个住院的孩子,儿科医生要比其他科室医生多花两到三倍的精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儿科医生告诉记者,他很理解孩子生病时家长着急的心情,但往往因为急,一些家长稍有不满便出言不逊,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儿科医生的收入与其他科室医生的收入相比要低很多。”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儿科医生告诉记者,她是从外科转到儿科的,感触很深。采访中,有人坦言,这几年医学院校毕业生分配到医院,主动报儿科的占少数,多数都是被调剂过来的。“没人愿意做儿科医生”已经成为医疗行业内公开的秘密。
库尔勒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主任毛秀丽从事儿科工作三十多年。她说,培养一个儿科医生非常不容易,读本科5年,加上3年规培,还不能立即胜任儿科医生的工作。因为给孩子看病,经验十分重要,他们需要在病房学习锻炼很久才能够独立接诊。
“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儿科医生,至少需要花10年时间培养。”毛秀丽说,儿科医生常常超负荷工作,委屈多,收入少。
医疗改革:多举措试解儿科医生紧缺之急
据了解,巴州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要求各级医院通过内部薪酬制度改革,提高儿科医生待遇,留住和吸收更多的医生从事儿科专业。仅仅提高现有儿科医生的待遇还不够,由于这些年儿科萎缩,现有儿科医生集中在三甲医院,社区、二级医院的力量有待开发。“分级诊疗制度一旦建立,可以分流患者,让小病在社区即可解决,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孩子拥挤到大医院了。”巴州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科科长高进文说,我们通过分级诊疗制度和医疗联合体建设,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二级医院的能力建设,提高医生儿科诊治水平,让家长放心到基层医疗机构看病。目前,全州已通过医疗联合建设初步建成州级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县级医疗机构、县级医疗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模式,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就医模式。
显然,通过规范化培训“输血”,增加儿科医生的数量和提高儿科医生的诊治能力,这是实现分级诊疗和解决“儿科看病难”的良方,只有基层儿科医生的数量和结构强大了,病人才会留在基层医院,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医改要求的分级诊疗,通过对病人的分流分级就诊来破解“看病难”和“医生荒”难题。
更多推荐
儿科门诊:下午1点,841号,前面有435人候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