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累坏了”背后的故事

来源:医信妇儿频道

 

随手翻一翻关于医生的新闻,随处可见的,都在报道某某医生累的不行了,某某医生累倒在手术台,“累”似乎成为了当代医生的新一标签。

6月18日,浙江省江山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夜班医生周珍,在连续为三位产妇接生后,于次日早晨6点又随救护车接诊一位大出血的产妇,回到医院时,因劳累过度,直接晕倒在了救护车旁,倒下时,仍在念叨赶紧把病人送上去。

不出意外的,事件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一些人认为周医生传播了正能量,纷纷为她的敬业点赞;也有部分网友觉得这样的行为并不值得提倡,相应的价值观也不值得宣扬。

有网友很是疑惑——尽责有什么不对?不累被骂没医德,累晕了又说不推崇这种价值观……

这本不应成为一个疑惑的矛盾点。

任何职业,敬业都是可爱可敬的,但作为与生死接壤,对医学这个专业能力和专注能力都高需求的特殊行业,累倒在岗位上,甚至累到猝死,这的确不是应当被提倡的。

医生累是不可磨灭的事实。有医生带病坚持上岗,顾不上自己健康,顾不上家庭需求,这也是事实。像这样的悲剧接二连三。

2016年6月30日,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方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金丹教授猝死在宿舍,今年只有四十五岁,女儿刚上初中。“金丹教授人很好,做事细心,工作和科研都很拼命。除了临床的工作,科研的压力也非常大,经常半夜两三点还在写文章。”这是同事对于已故者的回忆。

 

其实于患者而言,医生健康不在线,带病超负荷工作,就犹如疲劳驾驶,一旦出现失误,容易酿成大祸。

另一方面,这种苦累的医生形象一旦持续展播,容易让患者群体产生固定形象,认为医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看病诊治,从而导致对医生和治疗情况的期待值进一步提高。

于医生而言,在安排不合理,人手不足的情况下,日复一日的因过劳而把命拼上,消耗个人健康,甚至赔上性命,仅仅是为了一份工作,谁又能够说很值当?这样的过劳形象倘若号召同行学习,怕是也有不妥。

事实上,越来越多清醒的行医者发觉了这样的悖论——一个需要足够精力、专注力和清醒的脑袋的职业,沦落到过劳实在不应该,与其树立榜样,不如号召上级有更好的战略安排。

只可惜医生无法影响舆论的宣传重点。

贾永青是河北定州市人民医院的一名产科医生,却不幸罹患肾癌。肾脏切除七天后重新投入工作,隐瞒病情坚持工作近1年时间,等到癌细胞扩散到全身,这个秘密才被揭开。一时间,她的感人事迹传遍全国。

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同志作出重要批示:“我看了之后,既深受教育,又心情沉重。贾永青医生是医生的榜样,是青年人的榜样,也是全社会的榜样!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时代特别需要贾永青这样道德高尚的人。”

贾永青更是先后荣获“定州好人”、定州市“三八红旗手”、“十佳爱岗敬业先进人物”、“感动保定”十大人物、河北省“特别关注最美青工”、“河北雷锋”、全国“最美青工”等荣誉称号。

但贾永青自己的想法却让人意外。在一档节目里,贾永青明确说,自己明知自己有癌症还要坚持去上班是因为‘我要是请假,工作可能就没了,我不想丢了工作,大家都忙,别人也没空帮你代班。’

没错,带癌症继续上班,就是这么朴实的原因。不想丢了工作,没了经济来源,大家很少请假,也没人帮你代班——挖这样的道德模范,不如着手去解决这种问题,改善单位请假制度,保证患大病者的经济保障,优化医院排班制度,增加医院执业者人手……

很抱歉,也许不小心损坏了你脑海中的医生曾经的完美形象,但这就是事实——对于大部分医生来说,医生这份职业虽然特殊而光荣,直接关系患者生死,需要奉献精神、也需要爱心和专业,但同时也是一个养家糊口的方式,是一份工作而已。

社会舆论目前给医生已经打了太多与道德相关的标签,被迫让他们成为了一群不食人间烟火的白衣天使,忘记了他们仍旧只是一群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有着最普通的对家庭、对爱的需求,有着一颗希望被理解被认同的平凡之心。

请记住,医生累坏了背后,也是一个普通人。

“最忙医生”与“最闲医生”都是医改之痛


版权声明:所有转载文章主要目的在于让更为丰富的观点惠及广大医生朋友,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个人或媒体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